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2日 12:57 來源:
“端午是個什麼節日?”“端午節就是要吃粽子!”“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因為是端午節。”8歲露露(化名)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而這種“哭笑不得”絕非孤例,據採訪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小學生對端午節一無所知。(見6月12日《華西都市報》)少年不知端午來歷,在他們眼裏,端午節就是吃粽子,當然他們也不會清楚傳統節日裏蘊藏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尤其令人心驚且難以接受的是,就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傳出了韓國向聯合國申報“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頭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的消息。而昨日端午節之際,10多名中國民俗專家在西城區檔案館召開的端午文化研討會上,希望中韓兩國能聯合申報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建議,更是引來議論和非議聲聲。明明是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怎能容他國染指並拿到聯合國去申報“人類口頭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而一旦韓國申報有成,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異化為他國的“文化遺産”,我們將遭遇怎樣一種尷尬?於是乎,堅決捍衛我們的端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要抓緊申報”之類的呼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值得質疑的是,“為什麼非要等到別人申報時,我們才能重視呢?如果不重視,就算我們申報了又有多大用處呢?”
芒刺在背、亡羊補牢,掀起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和運動,可謂是理所當然、眾望所歸,但我們必須首先知道病灶所在才能除疾治患。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韓國為“搶”端午,“十年磨一劍”,早在1967年就已將端午節慶典列為他們的國家級“第13號重要文化遺産”予以保護。尤其是近年來年年舉行隆重的盛大慶典藝術活動,並將其本土文化與中國的端午節進行融合,最終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民族節日。也正是基於此,他們才敢於並有資格打起“申遺”的大旗。反觀我們自身呢,在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究竟做得如何?除了吃,除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是否遺漏了更為重要的節日精髓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傳統節日的冷清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斷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複雜。”對自己的傳統節日缺乏必要的尊重,致使舶來的洋節甚囂塵上,而傳統節日式微且地位每況愈下,更值得我們反省和自責。平時不保護、傳承並尊重自己的傳統,直到有一天傳統文化遭“掠奪”、即將旁落時,才想到要捍衛“文化知識産權”,是否過於遲緩並落後了?我們該如何留住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如何讓傳統節日煥發生機?假如我們能夠像韓國一樣重視端午節,在全國各地開展隆重的紀念活動,別人還會喧賓奪主並謀取端午節的“永久慶祝權”嗎?而今,國人覺醒並意識到“不應該眼睜睜看著傳統節日從我們生活中消失”,是一種難得的進步,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需要我們去正視並尋求出路。
不可否認,端午節事件給國人一個清醒的契機,讓人們認識到日漸淪喪的傳統節日其實也是無價之寶,是可以拿到世界上為民族爭光的文化品牌,甚至可以帶來難以預料的巨大商機和利潤,著實既讓人落寞又讓人振奮。而今,既然認識到保衛的價值,就要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就要破除傳統節日目前處境的尷尬,不再讓“吃”成為過節的惟一永恒主題,不再陷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怪圈。就端午節而言,粽子吃得多了,文化內涵及端午節賽龍舟等蘊含的豐富歷史意義卻遺失了,絕非過節慶祝的題中應有之義。
只有對傳統節日、民族文化高度重視並加以弘揚,才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才不至於讓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流落異鄉,才不會辜負先人的努力,讓子孫後代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疏忽或褻瀆而慟哭、而怨尤、而嘆息。而目前最為緊要且迫切要做的,則是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就端午節這一日漸瀕危的傳統節日而言,筆者以為,應從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啟蒙教育入手,不僅要告訴孩子吃粽子,還要讓他們明白為什麼要吃粽子,尤其要讓他們洞曉粽子之外的傳統文化及其重要意義。端午節,要問出處,而不是莫問出處。 (作者:郭立場)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