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央視網評] 國礦安全債:誰欠的,該誰還?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17日 10:44)


礦工家屬在安慰受傷礦工

  如果説過去礦難多為小煤窯之難,那麼從去年2月雞西礦難開始,到如今的孫家灣礦難,這一年時間可稱為國有大礦大難。一個又一個國有大礦,接二連三地發生大災難,同胞的生命在這些國有大礦大難中逝去,不斷刷新的遇難者人數記錄令人心悸。國有大礦怎麼了?

  安全欠賬不還,大礦大難不止!這既是國家安全生産監督局的多次調查結論,也是中國工程院專題報告的內容;這既是一些主管官員的共識,也是諸多煤礦工人的感嘆。安全欠賬究竟有多少?2003年底,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通過對13個省區調查分析,認為規模以上煤礦安全欠賬300余億元;去年在河南大平和陜西銅川相繼發生重大礦難之後,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鐵錘公開表示,全國國有煤礦累積的安全欠債達500余億元。

  巨大的、可怕的安全債是誰欠的?過去幾十年,由於體制、機制、價格等諸多方面原因,國有煤礦以低廉的價格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能源與動力同時,卻一直在保本、虧損運行,根本沒有資金進行安全投入,就這樣,國有重點煤礦普遍到了50多歲的“高齡”,設備超期服役,安全設施老化,進入了衰老報廢高峰期。有專家説,國有煤礦為支持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做出了犧牲,付出了代價,卻得不到應有的補給,營養嚴重不良,年老體衰,不發生礦難才怪。

  安全欠賬不止表現在安全投入上。管理體制的問題,煤炭企業行政化的弊端,安全監管法律法規上的缺失,日常監管、懲處和執法上的軟弱與漏洞等,同樣也是一種欠賬。此外,片面追求增長的發展觀,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觀,導致一些地方官員和煤礦領導,重生産,輕安全,壓低安全成本增加效益,犧牲安全提升政績,進一步加劇了安全欠賬。尤其2003年以後,煤炭市場突然好轉,煤炭企業突然面對20多年來一遇的市場機會,根本無暇顧及還安全賬,無不在冒險超能力生産,抓緊淘金。這樣一來,舊賬未還,新債猛增。

  誰欠債誰償還,天經地義。國家也試圖償還國有煤礦的安全債,但一時拿不出這麼多資金怎麼辦?去年5月,有關部委聯合下發了《煤炭安全生産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正式建立煤炭生産企業單獨提取安全費用制度,希望國有煤礦通過自己努力還賬;另一方面,國家財政也出手對煤炭企業進行補貼。如這次發生礦難的遼寧省阜新礦業集團,就率先享受到了財政的支持,已經拿到了數千萬元的補貼。然而,該礦的安全欠債累計達4億元左右,財政補貼根本解決不了實質問題。

  或者沒錢還債,或者分期還債,礦難卻等不及,接踵而至。面對巨大的安全債務黑洞,所有的安全法律法規與制度,所有的安全操作規程與安全保證,所有的領導重視,所有的標語口號,所有的賠償標準,所有的責任追究,都顯得那樣蒼白無力、不堪一擊。這就如同一輛報廢多年的破車,無論你有多麼高明的駕駛技術,也難免不出事。最可憐的就是那些無辜的礦工,本是安全債的債權人,不僅要不回應得到的安全保障,卻要以鮮血與生命,為欠債人還債,這是怎樣的悲哀與無奈!

  欠債不還,礦難不止。如何還債,方式很多,辦法也不少,但無論怎樣,為礦區還債,為礦工還債,為安全還債,都刻不容緩,萬分緊急,必須儘快提到議事日程,抓緊實施!還債,這是逝者的吶喊,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轉變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這是貫徹以人為本政績觀和增強執政能力的現實體現。(網友:青山)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慕泉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