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送溫暖”為何送出怨言?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8日 11:22)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春節前夕,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以400元代金券的形式向全市3萬多戶低保家庭發放取暖救助金,但因為繁瑣的手續和領取的煤炭分量不足、質量不好,石拐區一些低保戶頗多怨言,使得這個送“溫暖”行動的社會效益打了折扣。
為困難群眾“送溫暖”,當然是好事,然而好事須得辦好了才能成為真正的好事。並不是困難群眾“得了便宜還賣乖”,為了辦領取代金券的手續,要在寒冬臘月的室外排10多個小時的隊,這給困難群眾帶來的痛苦可想而知。有的低保戶凍了10多個小時後,第二天就感冒發高燒了。至於煤炭分量不足、質量不好,更是萬萬不該。在一般人眼裏,煤炭分量少了些、質量差了點,或許算不了什麼,但是對於困難群眾來説,煤炭的分量和質量直接關係到他們怎麼度過嚴冬,又怎能不斤斤計較?
如何把“送溫暖”這件好事辦好,並不只是包頭市碰到的情況。2月7日的揚子晚報上也有一條新聞,講了前不久發生在南京的事情。一些領導到社區挨家走訪困難戶,這本來是一件充滿愛心的事,但是走到第5家時,個別領導忍不住説了句:“還不如把他們全召集起來,省得挨家跑得那麼累!”領導幹部因為怕累,想出了一個不累的辦法,然而這“不累的辦法”卻讓“送溫暖”偏離了本來應有的內涵。
把困難群眾召集起來領取慰問物資是容易的,一聲令下就行了,但這和挨家走訪的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領導走訪主要是為了到困難群眾家裏看一看,聽一聽,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傾聽他們的建議。年終提一桶油一袋米看望群眾,這是讓人喜出望外的好事。但是把溫暖親自遞送到他們手上,和讓他們集中到街道或社區當成下發的任務一樣來拿,這是兩個概念。所謂關愛,就是關心和愛護,兩者都很重要,好事即便出發點很好,卻沒有讓人心動的好“形式”,這多少是一種遺憾。同樣,“送溫暖”的手續繁瑣還是簡單,煤炭分量是給足還是欠缺、質量是優良還是低下,也直接影響到“送溫暖”的社會效益。
日前媒體上有文章呼籲,“送溫暖”也要講成本,要把“送溫暖”的成本降下來。比如有的地方“送溫暖”,僅僅是送上幾袋米麵或幾百元錢,就長途驅車幾十里、上百里,幾個人跑上大半天,還要吃上一頓“公務午餐”,由此花費的人力、物力,早已超過了慰問禮物的價值。有的地方不去體會受救助者易受傷的心理,把貧困隱私完全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這種成本當然要降下來,然而像發生在包頭和南京的憾事,又何尚不是人為地加大了“送溫暖”的成本,而且這個成本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網友: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于冰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