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以“中産”的名義消除貧富差距?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0日 10:23)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份最新調查結論:“6萬元-50萬元,這是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計算)的標準。”在我國,“中産”首次得到了清晰的數字化界定。按照這個標準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將由現在的5.04%擴大到45%。(見1月19日《華夏時報》)

  看得出來,數字化“中産”的得出,應該很是費了一番功夫。國家統計局城調隊的抽樣調查歷時4個多月,發放問卷30萬份,有效問卷263584份。據相關人員透露,完成這項調查最低人工費用支出600萬元──我真願意相信是記者同志誤加了兩個零。一項調查的花費等於100個“中産”家庭的全年收入,發一張問卷最低花費20萬元,用“揮金如土”來形容該調查簡直毫不誇張。

  然而,用“揮金如土”堆砌出來的調查結論,不但沒有贏來喝彩,相反卻引來了質疑一片。短短幾個小時,網民留言多達十幾頁,清一色全是質疑或者反對的聲音。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前不久“農村人最幸福”的調查結果。“中産者”和“幸福感”堪稱是一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絕佳姊妹篇。

  舉凡調查,大概總能得到些“看上去很真實”的居民收入數字,再結合一些“看上去很準確”的收入購買力數字,換算成數字收入的購買價值,接著再往那些既有的“中産”收入標準上“套”,於是乎得出結論──6萬到50萬的收入界限,看上去似乎挺讓人充滿希望的“中産”指標。然而在我看來,8倍多的收入差距卻“同居一室”,這更像是在混淆貧富概念,是在以“中産”的名義“消除”貧富差距──6萬不是“無産”,50萬同樣不“富裕”,如此一來,豈不是“不廢一槍一炮”就“消除”了貧富差距嗎?

  正如社會學者和經濟學家所普遍認為的,“中産”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説,實際上是一種思想狀態而不是經濟狀態。“中産”的帽子,雖能滿足部分虛榮愛好者的虛榮心,但畢竟要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除了自嘲之需,誰又願意當穿著長衫卻站著喝酒的孔乙己?除了感覺“窮”之外別無二感,你卻偏偏給人授予“中産”的名號,難道不是自欺欺人嗎?

  最後,權當是新年問候,無論您是“月光族”抑或“年光族”,筆者在此都要恭賀家庭年收入6萬以上的讀者諸君:拜該調查所賜,從今天起,您已經是一名光榮的“中産者”了。(舒聖祥)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李莽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