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細數施羅德訪華代表團不無裨益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08日 13:40)
德國總理施羅德此次訪華是中德關係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僅以“加強政治互信和戰略協作、完善雙邊經貿和經濟技術合作”的主旨引人注目,施羅德訪華代表團成員的構成同樣令人饒有興味。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施羅德此次率領的訪華團不僅有一個政府代表團,還有一個經濟代表團。政府代表團連他本人在內只有18人,而經濟代表團多達43人。在這龐大的經濟代表團中,筆者數了數,都是德國名牌企業的總裁、董事長或總經理,他們中有中國人所熟悉的“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也有近年在珠三角躍躍欲試的“奧菲”等生産照明設備的企業。兩個代表團人數相比,經濟代表團等於政府代表團2倍多。
經濟界人士佔代表團人數壓倒優勢突顯德國訪華團的務實。眾所週知,國際間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經濟交往;國家的發展最重要的也是經濟發展。在對外交往中,突出“經濟成分”,是務實的體現。施羅德帶領40多個企業家訪華,除了加強中德關係外,一個著眼點就是“將有改造老企業經驗的德國經濟界,願意積極地參與中國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施羅德7日傍晚從北京專機抵達吉林省長春市。甫抵長春,施羅德即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陪同下參觀了長春一汽並出席一汽第二轎車廠建成投産剪綵儀式。(見新華社2004年12月7日電)其實,“到迄今為止德國已有2500家企業家參與中國3500個項目,投資總額約100億歐元,這一勢頭有增無減”。(見《國際商報》2004年12月6日《德國專刊》2版)
筆者稱讚這個進一步訪華團企業家佔“主角”,更稱讚施羅德的務實。他率領一大批企業家訪華就是要發展中德雙邊經貿關係,就要求德國企業家們到中國這個世界巨大的市場去“掘金”。
反觀我們時下一些地方,在出國考察隊伍中,企業家比例佔多少可想而知。一些官員變著法兒奔東洋跨歐美,儘管也有著見識世界的念頭,然而也不時聽到媒體關於官員出國遊山玩水的批評。與施羅德訪華團突顯經濟界的做法相比,我們的一些以遊山玩水為榮耀人們不覺得臉紅嗎?
博士之多又成了德國訪華團的“亮點”。筆者數了數,這個有43人的經濟代表團標上博士稱號的企業家有18個,佔了41%。人們知道,博士之所以成博士,是經歷嚴格考試出類拔萃的人們。他們在德國名牌企業擔綱,足見他們學有所長,學以致用。企業為有博士級人物才能提高企業的檔次,博士也為有施展拳腳的企業舞臺而自豪。這應該是相互相承的。然而,在我們某些地方,時下卻冒出了博士碩士紛紛涌向政府機關的傾向。涌向機關圖個啥?儘管可以有諸如此類“為人民服務”、“充實政府官員隊伍”的堂皇理由,但恐怕也有突出做官的願望。前不久,媒體曝光的南方某省10多個博士到基層縣去挂職,“縣政府只對他們招商引資感興趣,而對他們的知識運用不聞不問”的尷尬事就多少折射出博士選業方面的疑惑。
其實,施羅德值得國人學習的不僅僅是他的別具一格的出國隊伍。“他本人過著清貧日子,為著省錢,私事外出一般都乘火車,而且還只能選擇二等車廂”等軼事已令人們眼界大開。可以説,務實的代表團與施羅德務實的從政作風是相吻合的。因此,“細讀”施羅德的代表團使人不無裨益。(亦菲)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李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