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寬容,讓紅絲帶充滿希望之光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9日 12:04)
衛生部公佈的《2004年中國居民艾滋病常識及態度和行為狀況研究報告》表明,中國人對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心理仍然普遍存在。58.9%的城鄉居民表示,如果公共場所出現艾滋病病人,他們的反應會是緊張躲避。(《中國青年報》11月27日)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985年,我國發現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計已經達到84萬,其中,艾滋病病人約8萬名。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每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報紙、雜誌、電視、網站都會鋪天蓋地地説起艾滋病,今年似乎也難以例外。在四處懸挂的紅絲帶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艾滋病蔓延的嚴峻現實。現在,紅絲帶成為艾滋病防治的象徵,具有了生命的符號意義,象徵著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關心與支持,象徵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平等的渴望,象徵著要用“心”來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
然而,公眾對艾滋病人依然歧視。這歧視其實是來自恐懼,這種因恐懼而生的歧視帶給病人的傷害,確實讓患者難以接受。如果我們不解決公眾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不但有可能導致紅絲帶本身意義的衰減,更意味著我們還沒有從根本上樹立防治艾滋病的科學意識。換句話説,如果我們不能寬容對待艾滋病患者,紅絲帶帶給患者的希望之光將極其渺茫。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兩組鏡頭: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艾滋病人,與艾滋病患者握手,吳儀副總理專程趕往河南文樓村,走訪艾滋病患者家庭。還有2003年11月10日上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現場師生和數以萬計的中國觀眾面前,擁抱了21歲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宋鵬飛。這個擁抱被國內新聞媒體稱為“擁抱哲學”,即用“無言的行動抹去科學的陰霾,重塑社會責任的柱石”。溫總理的握手,克林頓的擁抱,都顯現出了平等、接納、信任與關懷的意義,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握手和擁抱行為本身。
面對整個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恐懼,筆者以為,我們必須認識到,當我們寬容、理性對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時,戰勝艾滋就多了一份希望。我們必須從恐懼的惡夢中醒來,消除無知和歧視,用“關愛他們就是關愛我們自己”的態度來面對未來,讓紅絲帶永遠充滿希望之光。
去年,四川一艾滋病女將走向婚姻的紅地毯的新聞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儘管反對者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是讓人欣慰的是支持者的喝彩聲佔據了主流。這些都充分説明我們的社會正在變得寬容,那種視艾滋病患者如敵人的心理正在悄悄隱去,艾滋病患者得到的科學對待和人文關懷的程度正在提高。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現在我國艾滋病人及HIV(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超過95%的至今仍然處於地下狀態,不能加以治療。對艾滋病患者歧視的範圍已經不僅涉及到本人,更涉及到了病人的家屬和家庭。這種排斥行為制約了社會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關懷和服務的能力,妨礙了開展和推廣行之有效的艾滋病預防活動。其實,艾滋病不管是通過什麼方式被感染,它終究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一種罪惡,應得到人道主義的理解和幫助。對艾滋病患者,歧視是一場噩夢。南非副總統祖馬曾説:“在病毒殺死艾滋病患者之前,社會的歧視已毀了他們。”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彼得説:“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艾滋病的蔓延不僅在大量抵耗我們的社會財富,而且還會帶來更加嚴重的社會問題。艾滋病不單單是艾滋病人的事,而是每個公民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防艾形象大使濮存昕、搜狐CEO張朝陽、徐帆等演藝明星和“防艾鬥士”高耀潔老人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只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個行動中來,才能讓艾滋病患者的生活洋溢陽光,才能讓他們成為公眾敢於和願意接近的群體。
艾滋病患者需要寬容的理性態度對待。用我們的寬容,讓紅絲帶充滿希望之光,才能消除對艾滋病患者的恐懼,建設文明、溫馨、和諧的社會!(網友:朱四倍)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