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網友原創] 歷史文化名城何須追求“洋氣”?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09日 14:55)


  今日《成都商報》報道,“五條出城大道重新命名”,説新名字“極具現代氣息”,同時登出了萬年場路、跳蹬河路、崔家店路道路的老名稱 。對此,我認為值得商榷。比如,把“萬年場路、跳蹬河路、崔家店路”的道路名稱分別用“成華大道一段、成華大道二段、成華大道三段來區分”就不妥當。説起來好像“新名極具現代氣息”、“大氣”,其實是追求“洋氣”,實際上並不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前幾天我乘坐市內公共汽車,就感到成都有些路段的公共汽車站名很彆扭。成都市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公共汽車站名變成了電子化報站了,就是從喇叭裏報站名。而電子化報出的站名也“數字化”了,比如貫通南北的16路公車,從北面出了火車北站,就是“人民北路二段、人民北路一段、人民中路三段、天府廣場、人民南路二段、人民南路三段中、人民南路三段南……”這樣的站名不但會讓初來乍到的乘客摸不著門徑,就是成都本地人也搞不清楚。

  我看到有一位乘客一上車就問乘務員小姐:“錦江賓館在那裏下車?”乘務員回答:“到‘錦江賓館’請在‘人民南路二段下車’。”公汽行駛的路上,一邊是電子喇叭裏播放“人民北路二段到了,請做好下車準備”,一邊是乘務員小姐口頭報站“荷花池到了,請準備從後門下車”。您説,到底是“人民北路二段、人民北路一段、人民中路三段、天府廣場、人民南路二段、人民南路三段中、人民南路三段南……”這樣的站名好?還是“荷花池、 西藏飯店、成都劇場、騾馬市、天府廣場、錦江賓館、華西附二院、跳傘塔……”這樣的站名好?我認為,還是過去的站名好,它是以車站附近的標誌性建築或者傳統的地名為站名的,這樣的站名更人性化,也更符合市民老百姓的習慣。

  説起來,成都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她的許多地名有的是有典故的,有些是約定俗成的。從一個城市的地名也可以看出一個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騾馬市”、“萬年場”、“羊市街”、“煙袋巷”、“將軍衙門”……並非是“土氣”、“小氣”和“俗氣”,裏麵包含了耐人尋味的歷史文化。其實,美國的“第五大道第三十六街”這樣的命名,是歷史短淺造成的,並非什麼“時代氣息”,人家也用了很多年了,當然也不是什麼“大氣”的考慮。把外國的東西都認為是“現代氣息”、“大氣”,那是很可笑的。

  説老實話,這次被改換名字的“老成洛路、老成渝路、川陜路、川藏路、牛龍路”這些地名也是很有內涵的,其中包含的歷史故事是可以心領神會的。比如“川陜路”、“川藏路”這個名字從概念上到內涵上絕對比什麼“蓉都大道”、“成雙大道”好上不知多少倍!“川陜路”記載著抗戰的歷史,“川藏路”不但承載了建國初期艱苦奮鬥的歷程,還包含了民族團結的意義。有什麼必要改名呢?百思不得其解!

  我還要説點靠的上邊邊的題外話。我發現成都的領導有“洋概念”思維,動輒就提出一些構造新成都的“洋概念”。我對所謂把成都打造成“東方的伊甸園”、把蜀都大道改造成“香舍麗榭”大街之類的提法有很大的意見。“九天開出一成都”、“天府之國”、“錦城”、“蓉城”等等難道就不夠歷史?就沒有文化?就不響亮?

  還有,本來很可寶貴的少城寬巷子、窄巷子歷史文化城區,是成都值得驕傲的老成都民居博物館區。偏偏要借鑒上海“新天地”的模式,改造成為什麼“成都的會客廳”,就十分荒唐。我看保存為“老成都民居博物館”還差不多。那裏如果沒有了老成都市民生活的悠閒韻味,而是成了外地人到成都泡酒吧、喝咖啡、吃麥當勞的“會客廳”,還有四川成都的味道嗎?倒是真的成了“東方的伊甸園”了。

  所以,我奉勸有關部門,尊重成都的歷史文化,盡可能地保留歷史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物,不要輕易動手改變地名、路名和站名。城市改造也要慎之又慎,文化遺跡是不可再生的!(新華川耗子)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主帖參與討論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慕泉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