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國】大別山:將軍的搖籃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02日 10:45)
工人日報消息:巍峨奇偉的大別山突起中原,風光無限。十萬大山的變幻風雲,影響著鄂豫皖三省陰晴,也決定了這裡註定是風雲際會之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 /h3>
“小小黃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1927年11月13日,大別山南麓的農民自衛軍發動了著名的“黃麻起義”,攻佔黃安縣城,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當地一位書法家即興揮毫寫下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正是在這副對聯中,共産黨領導的軍隊第一次被稱為“紅軍”。
從“黃麻起義”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區一直紅旗漫卷,紅星閃耀,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1930年3月,鄂豫皖邊特委成立。從此,地處中原、橫跨三省的大別山蘇區連成一片,紅安縣七里坪鎮更被改名為列寧市,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成為鄂豫皖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長勝街,人們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的革命盛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列寧市經濟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藥局……古樸的街道兩側,靜靜地排列著這些革命的遺跡,默默地堅守著歲月的滄桑,展示著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國雛形。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在勝利的歡歌聲中,大別山區革命風潮風起雲涌,工農子弟紛紛走進革命的洪流。這裡不僅組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三支主力紅軍,還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走出了王樹聲、許世友、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400多位戰功赫赫的將軍。
小小的紅安縣是赫赫有名的“中國第一將軍縣”,徐向前元帥親自題字———“兩百位將軍同一個故鄉”。與紅安縣山水相連的麻城市,共誕生了126位省部級幹部,僅1955年授銜的將軍就有28位。一個地僻人稀的乘馬崗鄉,就有數萬人揮刀上馬,打拼出14位共和國將軍,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將軍鄉”。
在這些輝煌數字的背後,是革命者的鮮血和生命。革命戰爭年代,僅紅安、麻城兩縣市就有28萬多人死於戰火,許多鄉鎮成為“無人區”,登記在冊的烈士就多達3.5萬人……硝煙散去,戰痕猶在。今天,110多處革命遺跡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紅安、麻城等大別山鄂豫皖根據地老區縣市,踏上從“革命紅縣”、“政治名縣”走向“小康之縣”、“經濟強縣”的新征程。
儘管老區脫貧的路途漫漫,老區人民脫貧的步履卻堅定不移。經過長期努力,大別山老區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紅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5家,財政收入由1949年的102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3.75億元。作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紅安縣用新的發展思路狠抓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在山上再造一個紅安”。今天的“將軍縣”,已經成為“湖北花生第一縣”、“油料大縣”、“效益強縣”,多年獲得湖北省綜合效益十佳縣(市)稱號。目前,全縣九成人口已經成功實現脫貧。
“北京到九龍,麻城當正中”,京九鐵路給大別山老區注入了活力。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麻城市大力招商引資,開發“紅色旅遊”,傾力發展特色農業,建設大棚蔬菜、板栗、蠶桑、畜牧、老米酒等5個特色經濟帶。“老米酒,蔸子火,過了皇帝就是我”,昔日山區小農獨享的“老米酒”,也成為麻城農民致富的特産,批量生産後暢銷各地。
“悠悠舉水,一天天洗卻了戰爭的創傷,當年的銅鑼聲已被熾熱的遊人收藏……”一位詩人用詩句記錄了大別山老區的喜慶與滄桑,一個嶄新的大別山老區已然崛起,大別山上的紅旗依舊鮮紅高飄。 (記者/王四新)
責編:劉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