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8日 14:41)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1938年至1945年,廣州也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當年日軍攻陷廣州後,在各區的駐軍地點附近設立慰安所,大量擄掠來的婦女被迫充當慰安婦。這些慰安所舊址主要有東華東路(東源大街、東源東街、東源新街三條街道),海珠南路原長安坊附近,光孝路(光孝路小學附近),石牌崗頂北面(原中山大學內)、德政南路73號等(7月7日《信息時報》報道)。
這是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恥辱史,要不是媒體深入追蹤報道,很可能被後人遺忘得一乾二淨。有市民提出應該將現有的慰安所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日本侵略廣州的重要罪證以警示後人,這種設想卻遭到了有關人士的質疑,認為“慰安所作為愛國教育起的作用不明顯,保護的價值不大”。筆者對這種質疑更是心存質疑:難道慰安所教育作用真的不明顯、價值真不大?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在那段恥辱史的背後,是國人用血肉之軀、辛酸之淚築就的抗爭史,包含著多少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能給身處和平年代幸福生活著的人們帶去多少震撼與警醒,怎麼能説作用不明顯?價值不大呢?按照有關人士的説法,列入文物保護的地點應該符合幾個標準,筆者倒想反問一下:慰安所不具備哪幾條標準呢?慰安所給後人帶來的,恐怕不僅僅是一般層面上的紀念意義,更多的是還包含著深層次的情感、道義意義。
慰安所想成為文物保護場所的難度之所以那麼大,根源在於我們對慰安所這段屈辱的歷史認識的深度不夠。韓國人曾經告誡我們:“不要輕易地忘記一切”,這話也許能讓我們帶來反思。從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導致韓國慰安婦自殺,到韓國一女明星拍“慰安婦寫真”引起“國怒”而後削發、長跪謝罪,無不折射出韓國人們對這段“慰安史”的重視。筆者雖然不贊同以極端的方式去“緬懷歷史”,卻也無比敬佩韓國人們“勿忘國恥”的精神。相比之下,我們是相形見絀,韓國在重視歷史方面大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
一方面日本在篡改歷史,否認那段野蠻、慘無人道的侵略史;另一方面有人卻把日本侵略的罪證——慰安所認為“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少教育意義”,所以不用當作文物保護,不能不説是一個悲哀。看著歷史書就會義憤填膺、滿腔熱血的青年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可以讓人淚流滿面、深刻反省的慰安所等侵略者侵華的“鐵證”我們又不注意保護,明天我們拿什麼去喚醒國人的歷史記憶?只有正視歷史才能走向未來,掌握歷史規律,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才能使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真不敢想象,喪失“歷史記憶力”的我們將來會走向何方?
我們需要將“沉睡”的歷史挖掘出來,更需要好好地加以保存和保護,讓世世代代都能夠用各種形式加以緬懷,讓它的教育感化功能發揮到極致,才算是真正的不忘歷史、吸取教訓,也才能推動整個國家更快、更好地向前發展!(鄧璟)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網評天下 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