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以民為鑒 可以識公僕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8日 14:41)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是《新唐書》載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大臣魏徵病歿後靈堂前説的話。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這段話也使我們學會如何借一定的“鑒”,為我們的所作所為,找到一個鑒定的方法。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我們現在正進行著前人從未嘗試過的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中的人民公僕,該拿什麼來鑒定他們是否合格?顯然不能全盤照抄古人,也不能全盤照抄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東西,只能用一種全新的觀念來參照。我以為這個參照,就是毛澤東早就説過的“為人民服務”,看他們是否做得徹底,看人民是否對他們滿意。
但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們的有關部門與這些部門負責的“公僕”們,似乎漸漸忽略了這個根本問題。以至於發生了許多讓老百姓很不理解的事,如國家審計署剛審計出來的那些嚴重的違規違紀問題;如我們的一些地方黨政一把手以單純發展經濟為目標而引發出來的“坑農”、“坑民”事件。以至於老百姓産生了很大的怨氣,卻連一個説理的地方都沒有,還要被告知“上訪違法”。
衡量一個“公僕”是否合格,不應該以“GDP”這樣抽象的數據來評定,數據可以弄虛作假,而老百姓更關心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你為老百姓做了事 ,老百姓自心明眼亮記在心裏。如河南登封的公安局長任長霞,用她短暫的一生,為當地的老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在她犧牲之後,老百姓便自發地集結了十幾萬人為她送行。可見銘記在人民心裏的豐碑,任誰也奪不走的。
我們有些官員卻不是這樣。現在我們又開始提兩個“務必”了,兩個“務必”的核心,就是“密切聯絡群眾”。為什麼要重提?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一些官們早就忘了自己是人民的“公僕”,卻只知攀比著要坐好車、吃好食、拿高薪。有些人説到“高薪養廉”,好像不發給他們“高薪”,他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貪污墮落了。這是一種什麼嘴臉?“惡仆”?我都懶得説!
以胡錦濤為首的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提出“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想、權為民所謀”是重新認識我們共産黨人是為人民謀福利的政黨。從這一點出發,我們的一切行為,便有了理論的依據。但這裡還缺少一種反饋的機制,這就是民心與民意如何上達的機制。缺少了這種機制,我們的一切好政策都有落于空談的危險。這個機制其實就是“以民為鑒”的“鑒”如何能與國家的管理者面對面的問題。
我們現在有一些渠道,比如“人大”、比如層層機關建有的“信訪辦”。但信訪辦的“處事權力”卻在有無之間,即使拿到了民眾的意見,想要作些處理,也無法可依,以至於“信訪辦”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何況更有那些自以為全都“代表”了,便可以大包大攬地為人民群眾包辦一切的官僚主義的幹部在;更遑論那些以權謀私的人故意的“決策失誤”和人為打壓群眾意見的行為……
至於“人大”。按理“人大代表”是從民眾中産生出來的應該根植於民眾,但我們現在的實際情形是,不到每年開的那幾次會議,我們平時很少看到有哪一位代表深入到民眾中間去了解民眾的要求和疾苦。還有一個不正常的現象是我們的人大主要的代表都是由黨政一把手兼著,或者從黨政一把手的位置上“下來”後又轉去的。因此“人大”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實在微乎其微。
在黨的八十三歲生日之際,在經濟建設帶來財富的增加使一些人以為“向錢看”才是硬道理的時候,有必要將我們的組織建設和行政體制建設的完善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金錢這個“潘多拉盒子”已經打開,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只有重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我們黨政幹部工作的首要位置來對待,才能使我們社會主義小康建設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前進。所以我要説“以民為鑒”。(鷗盟客)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