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原創] 利益和良知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7日 10:51)
“路人熙熙皆為利而來,路人攘攘皆為利而往”它道出了蕓蕓眾生生於天地間,就圖一個“利”字的道理。何謂“利”?名利、權利、財利者也。歸根結底利的起點和終極目標、它的核心就是一個“錢”字。而錢離不開“商品”二字,商品要靠錢購買、週轉,貨幣不過是轉化的特殊商品而已。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一幕幕人間悲喜劇,不外乎利益使然。一個個人生選擇,幾乎沒有不圍繞著“利益”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那父母的苦口婆心、那媒妁的巧舌如簧的規勸和強制,不就是一個利益選擇嗎?嫁娶一個好人家,山珍海味、綾羅綢緞,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兒女榮耀,親翁也蓬蓽生輝。是做官還是經商,是筆耕還是投戎,是定居還是遷徙,是天然去修飾,還是濃粧艷抹……這些似乎都離不開利益這個軸心。
利小到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利大到國家利益的惡性膨脹。它可以讓趨利者舔人的靴子,極盡阿諛獻媚之能;可讓人臥薪嘗膽,堅忍負重;能令人忍著錐心之痛,向仇家進奉女兒,獻上老婆;可讓戰爭密布、生靈涂炭;可讓父子結怨、夫妻反目、兄弟相殘;可令假亦真來真亦假;可讓人頭懸梁錐刺股、映雪囊螢……
“利”又和“權”結合得難捨難分。“權力”“權利”這字眼本身就告訴我們:有權就有獲取利益的力量,有權就有利益。對此,許多人不願坦言,但卻使事實。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權力競爭。因為擁有權力,就很容易佔儘先機、良機,“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在生物鏈上也得到佐證。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土。處在生物鏈末端的人就是“泥土”。從內心深處來説,誰也不願意做“泥土”,但“泥土”還是得有人做。而且這是個廣大的群體。如果因為各種因素使然,你已經是“泥土”了,你要想脫離這個層次,有時無異於“鯉魚跳龍門”。於是“就認命吧!”的學説就應運而生。不過,“泥土”的作用也不能小看。是它滋養著綠葉紅花,它是護花使者,任憑群芳妒,它都默默無言地承受。但是,如果茍且偷生連“泥土”也做不成,在它的養分被擠乾後,成了一堆棄物;那麼,它可能就會變成颶風,變成沙塵暴,其力量也挺駭人的。
與“利”相對應的是“義”。道義對利益而言,它只支持那些符合社會公德符合社會進步事業的利益,其他都在反對之列。正因為道義對不當利益具有遏製作用,所以人們歷來對俠義心腸,對敢於和攫取不當利益行為抗衡的“鐵肩挑道義”尤為讚賞有加。翻開中國歷史,一段段大義凜然、舍生取義的佳話躍然紙上。歷代官吏中把道義詮解得淋漓至盡的當屬包拯——包青天。他那不懼皇親國戚姦險小人的“三把鍘刀”精神,他那疾惡如仇為民請命的凜然正氣,使他成了彪炳韆鞦的清官楷模。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台灣,趕走了荷蘭殖民者,台灣父老感激他,獻上金、銀、草、土四樣謝禮,他舍金銀而取草土。東北抗日聯軍的楊靖宇將軍,鏖戰叢林,在彈盡糧絕敵我懸殊的情況下,被日寇逮捕,面對日軍的利誘他巋然不動,日寇百思不得其解他何以這麼剛強,把楊靖宇開膛破肚,腸胃裏的竟然是草根樹皮。董存瑞、黃繼光、向秀麗、焦裕祿……一個個英雄連綴成的群芳譜,一個個拒腐蝕永不沾的清正廉潔的好幹部,一個個任長霞式的執法工作者,他們圖的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能做到義無反顧、大義凜然,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不就是把國家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嗎?不是就是為了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甚至可以付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嗎?在良知和個人利益上他們都選擇了良知。對比他們那些貪官污吏為了一己私利置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而不顧,顯得是多麼渺小!
一些人嘴上喊為了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但實際上盡打自己的小算盤。當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與他個人私欲私利發生矛盾時,就把這些冠冕堂皇的話丟到爪哇國裏了。一些人也能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些事情,謀一些利益,但他們骨子裏是要以此撈取個人的更大利益,對個人利益的永無止境的追求,欲壑難填的胃口,使他們迷失了人格。一些人在自己和小集團利益沒有受到損害時,還可以做些好事,但是一旦他自己或者小集團的利益受到了觸及,就陡然變成了兇煞惡神了。
正確對待利益,追求正當利益,支持和維護正當權益,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之間,不能以滿足個人利益而犧牲國家和人民利益。這應該是反腐敗工作在認識上的出發點。(阿祥52)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發現更多精彩話題
責編:劉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