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拆遷之痛≠發展的必然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31日 09:30)
最近,一系列有關圈地、拆遷的事件經過央視曝光、各地媒體轉載而引起人們火熱關注,像湖南嘉禾縣政府在“誰影響嘉禾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口號下株連九族的野蠻拆遷;瀋陽開發商斷水斷電,將拆遷戶困在樓中百般刁難、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舉動;還有四川樂山為了修建一條旅遊通道,拆除1100多戶農家的住房,卻不給農民合理補償,使得許多農民因此返貧,讓14名人大常委拍案而起的事件……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低額補償的無理,拆遷方草菅人命的蠻橫,這樣的事件總讓人驚心而悲憤。因為群眾的權益普遍遭受漠視,評説者眾,矛頭多指向當地政府,指責他們不該肆意人治,忘記了權自人民,本該遵循法規為人民作主。
在和政府官員的對話中,官員們卻普遍一副委屈的神情,很多人自稱冤枉——圈地或拆遷的目的是為了經濟發展,當地的整體利益,為什麼你們就不能理解這個大局,犧牲一下個人暫時的好處來換取長遠的發展呢?
如果排除官員夥同少數開發商,對群眾的利益實施赤裸裸的“劫掠”,其圈地、拆遷過程中非法性、不正當性的一面,從一些官員可能存在的好意來看,他們的出發點看來似乎是合理的,畢竟今天是一個經濟時代,沒有錢好像也不會有什麼發展,要説發展就應該經濟先行。要不GDP怎麼會成為各級地方行政考核的默認標準?
為什麼最後卻遭到群眾的強烈反對,細想了一下他們的委屈如果不是出於託詞那就是因為其延伸的邏輯經不起推敲,其發展的思路還十分混亂,觀念落後有誤。
因為即使是目的性合理也不能代表以後過程的完全正確。狹隘的發展能成為包容後來一切行為的根據,濫施各種手段的理由?它實際上無法成為人治高於法治的理由,哪能什麼都假以發展的名義。
從深層來説,如果不是因為他們對群眾利益考慮的有意疏漏,就是因為他們對發展概念的曲解,委屈言詞下掩蓋的是自身觀念的落伍。對於科學發展觀,他們並沒有真正領悟到,發展的核心應是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在經濟效益的考慮中還應高瞻遠矚地兼顧到社會效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步,發展是在法制軌道上的歸屬人性化的發展,這才是非一方主觀強制而能讓幹群雙方都能樂意接受的大局。
要消解官員的委屈,就應在立法薄弱的目前,在各自為營、混亂的拆遷運動中制定出一個通用全國的土地管理法和拆遷法,提高徵地的補償標準,細化對圈地、拆遷方權利的約束,規範好現有的秩序,實行以群眾否決權為中心的官員政績考核和責任追究制,把社會成本、各階層生存的成本也納入經濟效益的計算範圍內,以打破下情無法上達、地方政府為弱勢群體設下的嚴密的防火墻,在嚴格的獎懲中讓他們真正意識到發展的核心應是人和社會的和諧,經濟的發展最後是為了實現社會效益,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那麼地方經濟發展操作過程中那些在公道上傷筋動骨,強權欺弱、喪失民心的行為相信會越來越少,人治的觀念會逐漸被法治代替,因為權利和利益機制的均衡,弱勢群體的悲哀會越來越少,自然他們也就不會讓官員們無端地委屈下去。(陶然)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 進入網評天下 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