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再戰“電荒” 江蘇、浙江如何應對?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1日 10:29)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消息: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江蘇如何應對缺電
江蘇是全國電力缺口最大的省份。去年全省電力缺口高達400萬千瓦,今年全省電力缺口預計擴大到800萬千瓦,約佔華東地區電力缺口總量的一半。
然而,即便在盛夏與寒冬,江蘇城鄉居民仍能在入夜時分,點亮萬家燈火,開著空調防暑、禦寒;廠礦企業仍能機器轟鳴,基本保持正常生産,缺電對全省經濟、生活的影響被降到了最低限度。“缺而不亂、有序供電”,在這個嚴重缺電的經濟大省成為現實。
建設“搶跑”
那幾個月裏,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建機組投産發電;由於搶先一步為在建項目建好了電網配套設施,電源項目一旦竣工,新增電力馬上就能上網救急
雖然本輪江蘇電力供應短缺,直至2002年夏季的用電高峰才暴露出來,然而早在此前一兩年,江蘇有關方面就已在眺望這一場欲來的山雨。
2000年,江蘇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達到1650萬千瓦,而全省裝機容量為1980萬千瓦,全省電力供需基本平衡,可是,高速增長的工業經濟所引發的電力需求激增,已在日漸動搖著這種平衡。2001年,江蘇全社會用電量、最高用電負荷分別增長11%和9.1%,這種大基數上的高增長進一步縮小了江蘇電力需求與電力供應之間的平衡空間,引起江蘇有關方面的高度警覺。兩年間,江蘇一直在積極籌劃建設新的大型電源項目。
制定“十五”規劃期間,正值電力供應出現難得一見的“供大於求”局面,據中國電力專家吳敬儒透露,“當時有三個觀點,一是全國電力富餘,富餘得太多了;二是今後的電力增長大概是3%到4%;這樣又引出了第三個觀點———三年不開新項目”。
電力建設相對於經濟增長、電力需求的增速放緩,導致了新一輪“電荒”在2002年捲土重來。7月中旬,江蘇日用電量、最高用電負荷等各項指標,頻頻打破歷史最高紀錄。2002年用電高峰時,全省供電缺口高達100萬千瓦。
電荒紅燈再度閃亮!電力建設刻不容緩!江蘇“電荒”的嚴峻局面最終動搖了原先“三年不開新項目”的定論,新一輪大規模電源項目建設率先在江蘇啟動。
而此時,江蘇早已做好了電源、電網建設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利港電廠三期120萬千瓦、華能淮陰電廠二期120萬千瓦、沙洲電廠120萬千瓦、常熟第二發電廠120萬千瓦、宜興抽水蓄能電站100萬千瓦和諫壁電廠“以大代小”工程60萬千瓦等一批醞釀多時的建設項目,均搶在“審批經濟”大門剛剛開啟的第一時間開工上馬。2002年,江蘇新開工3個電源建設項目;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110萬千瓦,完成投資總額93億元。
為救“電荒”之急,江蘇電力建設進行了兩項新嘗試。一是著眼于供不應求的電力市場格局,適度加大建設項目的信貸融資力度。這樣不僅以充足的信貸資金確保了電力建設的工程進度,同時也以實實在在的市場預期降低了負債經營的風險。二是電網建設“搶跑”在先,即搶先一步為在建的大型電源項目建好各種電網配套設施。2001年至2003年,江蘇電網完成投資517億元,新(擴)建500千伏變電所8座、220千伏變電所60座、110千伏變電所198座、輸電線路7000公里。這樣,電源項目一旦竣工投産,新增電力就能源源不斷地上網救急。
2003年,5台13.5萬千瓦機組搶在6月份夏季用電高峰以前投産發電。蘇州太倉環保電廠的一台13.5萬千瓦機組則搶在了7月用電高峰當月投産發電。江蘇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阮前途説:“這一批電源項目建設,創造了我國電力建設的最新紀錄,其中鎮江發電公司一台13.5萬千瓦機組,僅用11個月零3天即投産發電。在那幾個月裏,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建機組投産發電。這批總裝機容量達81萬千瓦的新建項目的提前投産,對緩解江蘇電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3年,江蘇電力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完成投資319億元,共投産發電裝機容量132萬千瓦,機組改造增容40萬千瓦。與此同時,全省共建成投運了4200公里的35千伏及以上的輸變電線路。在工業經濟、外向型經濟快速增長的蘇南地區,一個擁有全國最密集的500千伏等級大型變電站的輸變電網絡,正呼之欲出。
據預測,在今後三年內,江蘇電力建設投資可望達到千億元規模。今年,江蘇全省的投産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60萬千瓦,2005年將達到800萬千瓦,2006年達500萬千瓦,屆時,全省電力供應能力將比2002年翻一番,在更高的水平上實現供需平衡。
管理求新
江蘇在國內率先開展專項研究,制定了我國第一部“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從那時起,需求側管理成為彌補江蘇全省電力缺口的第一手段在南京鋼鐵集團機械動力部部長朱宏的案頭,整齊擺放著“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迎峰度夏期間企業錯峰讓電方案”、“用電高峰企業高耗能設備檢修方案”、“企業輪休方案”等幾套厚厚的方案文本。方案規定:一旦用電峰值超出電網負荷,用電大戶將根據電網調度的指令,實行不同程度的緊急讓電方案。朱宏説:“2003年夏季南鋼集團緊急啟動讓電預案11次,每次可讓出6萬千瓦的負荷,相當於南京一個區的用電負荷。”
據江蘇省電力公司電力營銷部主任馮軍介紹,像南鋼集團這樣納入全省電力需求側管理和錯峰讓電計劃的廠礦企業,全省已達2萬家。2003年,全省有1.5萬家實施錯峰讓電方案,最大錯峰讓電達389萬千瓦,有力地保證了電力嚴重短缺情況下的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居民生産、重要生産的可靠用電。
“電力需求側管理”是發達國家近20年來不斷創新、並已廣泛採用的全新管理模式。1999年,江蘇省經貿委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這一課題的專項研究。2002年省經貿委會同物價局、建設廳、環保局、電力公司共同制定了我國第一部“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從那一年起,需求側管理就成為彌補江蘇全省電力缺口的第一手段。
與過去那種“一拉一條線、一停一大片”的簡單、粗放的管理方式相比,需求側管理的不同之處在於:每一戶用電企業的錯峰方案都是政府職能部門、供電公司和用電企業共同研究制定的,既體現了政府維護公共電網穩定運行的管理意圖,也充分考慮了不同企業的實際用電需求。對企業的不可間斷用電,確保分秒不差、穩定供應;對可間斷用電負荷則全面統計在冊,以便在用電高峰時,能夠區分輕重緩急通知企業自覺實施錯峰讓電。
阮前途舉例説:“對於大型賓館,我們一般會確保它的照明用電甚至是空調用電,而將其麵包房用電、娛樂場所用電納入錯峰讓電計劃。這樣既能基本保證賓館的正常營業,又能見縫插針地擠出一部分負荷。”
需求側管理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錯峰讓電手段更為豐富多樣。主要包括:大型耗電設備檢修、輪休讓電,可中斷負荷讓電,可轉移負荷讓電(變白天生産為夜間生産),負控系統調控讓電,超供電能力限電等5項調控手段,電網調度中心可隨時根據供電缺口大小,靈活地或單獨、或同時實施。
在採用行政手段的同時,江蘇還運用經濟手段,有效引導企業主動錯峰讓電。1999年10月,江蘇省針對六大行業制定了頗具吸引力的峰谷電價,峰電價與谷電價價差為3比1;2003年8月以後,江蘇省對峰谷時段進行了微調,峰谷電價差進一步上調為5比1。2003年南京鋼鐵集團累計受用谷電量約4億千瓦時,超過了峰電量和平電量,深夜裏飛濺的鋼花和煉鋼工人熬紅的雙眼,直接為南鋼節省電費190萬元。
此外,江蘇省還從2002年起對錯峰讓電企業實施“政府購買用電權”計劃,即由政府向讓電企業支付讓電補償金。2003年,全省讓電企業共獲政府錯峰補償金2億元。
對企業而言,讓電往往意味著減少了産量,讓出了利潤。究竟用什麼手段來監控用電企業把紙上的讓電方案真正落到實處?
近年來,江蘇省電力公司投資近6億元,建成了覆蓋全省2萬家企業的無線電負荷管理系統,實現了對企業用電負荷的有效監控。以南鋼集團為例,每當電網負荷接近安全運行的臨界點,無線電管理系統就會提前約1小時向南鋼發出實施錯峰讓電方案的通知。南鋼在這一時段內,得以啟動緊急預案,放空高爐內鋼水、鐵水。待一切準備就緒、南鋼向電力調度中心回饋信息後,調度中心即通過無線電負荷管理系統中斷南鋼讓電線路的供電。朱宏強調説:“如果企業拒不執行事先承諾的讓電方案,負荷管理系統也會自行啟動、強行跳閘。”
參與實施錯峰讓電方案的企業普遍反映,雖然“讓電”會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但科學、細緻的錯峰讓電對企業生産造成負面影響,要遠遠低於過去那種簡單粗放、拉閘斷電的調控方式。因此,2003年全省萬餘家企業未發生一起拒不執行錯峰方案,而由負荷控制系統強行跳閘斷電的事例。
“電荒”不慌
儘快培育市場主體,才能提高政府投資水平;學會尊重市場主體,才能提高政府監管水平
在充滿戲劇性的電力盈缺變局中,從過去屢試不爽的大面積拉閘限電,到今天“需求側管理”的精準調控,江蘇省的做法透露出未來政企關係的某些合理走向。
其一,惟有儘快培育市場主體,才能提高政府投資水平。
儘管對此輪電荒的原由尚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應該如何提高政府投資行為與項目審批的預見性和科學性,確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對必須審批的項目,要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權限,擴大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決策權,完善諮詢論證制度”。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著眼于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充分依靠市場主體,同時強化項目法人約束機制的投資體制改革,將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投資、決策、收益、風險承擔主體各相分離的格局,從而提高政府投資項目的決策水平、投資效率。
其二,惟有學會尊重市場主體,才能提高政府監管水平。
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事關全局,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監管與調控職責。可是,政府究竟是以居高臨下之勢,簡單發號施令、落閘停電、一停一片沒商量?還是通過政府、供電公司與用電企業的平等協商,科學制定錯峰方案,並輔以經濟與技術的手段加以有效實施?前後兩種大相徑庭的調控方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政企關係,也反映出當前政府職能轉變程度的快慢和市場調控能力的高低。
江蘇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最大啟示在於:即便是在履行市場監管與調控職責的過程中,政府也要學會尊重市場主體。 (張耀平周國洪)
浙江怎樣迎接考驗
“只夠喂飽一歲嬰兒的食物,如何喂養一個四歲的小孩?”
目前,浙江省正在採取多種手段,應對電力供需缺口。
來自浙江省電力公司營銷部的數據顯示,目前這個省的電力總需求量在1500萬千瓦以上,而現有的供應能力只有1100萬千瓦左右,電力供需之間的缺口已達400萬千瓦。
浙江省電力公司總經理莊虎卿説,目前浙江的用電負荷曲線已基本成一直線,由以往季節性、時段性缺電轉為持續性缺電,無削峰填谷的潛力可挖。可以説,浙江進入了全天候缺電的嚴峻時期。
“就像用只夠喂飽一歲嬰兒的食物來喂養一個四歲的小孩。”這是杭州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鈕容量對目前缺電現狀形象的説法。據介紹,杭州現在的電力供應只相當於1999年的水平,而GDP較1999年增長了75%,全社會銷售收入增長了一倍。
由於電源建設滯後、經濟發展迅速、來水不足、電煤供應短缺、外購電困難等原因,這樣的局面在兩三年內無法得到緩解。目前,浙江省的各級政府部門和電力公司正在採取多種手段共度“電荒”。
杭州每天約有200人在各企業檢查用電情況
從今年開始,杭州有3000家重點企業將陸續安裝電力負控裝置。這一裝置的作用在於監控企業在規定時段的用電負荷。如果企業的用電負荷在規定的時段超過要求,裝置將自動發出警告,並遠程傳輸給相關部門。
這一措施的實施是為了配合杭州市于2月2日啟動的有序用電D級預警方案。據介紹,杭州市目前可供電力只有實際需要電力的2?"3,缺口在100萬千瓦左右。
在寧波,市人大代表羅明強呼籲政府建立用電預警機制。在剛剛召開的寧波“兩會”中,缺電問題也成為來自企業的代表們關注的焦點。
浙江省電力公司營銷部的張國庭主任説,電力公司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保證居民生活用電。給企業安裝電力負控裝置的目的,是為了使企業與居民共用的供電線路儘量不被拉閘限電,監督企業讓電於民。
浙江省經貿委副主任沈隴聲認為,目前浙江省的供電能力完全能夠保證居民生活,以及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重要單位、重要部門的用電。需要實行電力輪供的重點是建材、冶金、化工、機械等用電量大的行業。
在對這些重點企業還沒全部安裝負控裝置的情況下,目前杭州每天有200人左右的電力監督小組在各企業裏檢查。
把空調在習慣溫度的基礎上調整1攝氏度,可節約6.25%的用電負荷
這兩天,雖然已進立春,但杭州市政府的工作人員走進辦公室一定覺得比這個冬天的任何一個日子都要冷。從2月3日開始,杭州市政府&&將市府大樓的空調全關了。一場倡導空調節電運動正在杭州掀起。
浙江省電力公司總經理莊虎卿向記者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把空調在習慣溫度的基礎上調整1攝氏度,就可節約6.25%的用電負荷。全省目前擁有近400萬千瓦空調負荷,如果都能調整1攝氏度,可節約用電負荷25萬千瓦。這相當於蕭山電廠一期工程的裝機容量。
浙江省政府及電力部門還在各種場合倡導居民使用節能型的電器設備,推廣替代用電産品。同時,加快開發和推廣節電新技術、新工藝,頒布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工藝和設備名單。
節電運動正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浙江大學水電中心主任裘堅強説,浙江大學的玉泉校區採用的是專線供電,自去年電力緊張以來均未發生拉閘的現象。其他一些校區雖然有拉電的情況,但都是短暫的,而且次數較少。浙大也將要求校內各部門開展節電運動,給市區讓電。
省內電力的緊缺已讓浙江省領導徹夜難眠。但一位市民告訴記者,由於拉電的時間一般在上班時間,回家前供電已經恢復,所以他們一家沒感覺到電力緊缺帶來的煩惱。
浙江許多企業購置自備發電機,用柴油發電應對“電荒”
2月2日,杭州市政府出臺《在杭工商企事業單位自備發電機管理辦法》,明確政府將出資補助企事業單位自行發電。為此,杭州的媒體近日刊發了數篇文章,向企業介紹推薦自備發電機的相關知識。
其實,包括台州、溫州、寧波在內,浙江許多地方的工業企業都紛紛于去年第四季度購置自備發電機,用柴油發電以應對“電荒”。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類似杭州的補貼措施。浙江省統計局的有關調研報告認為,大量企業自備發電機發電是浙江省2003年末出現“柴油荒”的一個主要原因。
杭州市經委副主任鈕容量説,杭州市經委已經和中石化浙江杭州石油分公司進行了協商,保證自備發電機的柴油的供應。來自浙江省石油公司的消息説,浙江柴油短缺現象已在今年1月初消失。 (張奇志李毅朝)
關注缺電背後的問題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個老話題。但嚴重的缺電形勢,使這個老話題有了現實的意義
新年伊始,長三角各地缺電聲頻頻。
在杭州,頻仍的拉閘,甚至威脅到了交通安全。有關部門已要求所有紅綠燈電源必須接進沿線單位,以實現雙路供電,確保信號燈不間斷使用。在湖州一些鄉鎮,因為經常拉閘停電,應急燈竟然一度脫銷。
上海缺不缺電
同處在華東電網之下的上海,目前尚沒有出現如此緊張的局面。
華東電網有限公司發展計劃部主任許進告訴記者,其實,上海也是缺電的,只是沒有表現得那麼明顯,前不久上海外高橋電廠2台90萬千瓦機組投入運營,緩解了用電緊張。此外,他認為,上海在産業結構調整方面處在領先位置,二三産業並舉,對二産依賴不那麼嚴重,也是原因之一。
需求與建設為何難匹配
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此次一些地方嚴重缺電,其實也暴露出了我國的體制性弊端。他説,目前的行業管理體系和項目審批體制,造成了電力需求與電力建設難以匹配。電力項目的審批程序極其繁瑣費時,而電力建設還需要根據電源規劃,但這些規劃與市場實際變化差異很大,甚至比較混亂。常常是按照規劃該建的電廠沒有市場,而市場需要的電廠又沒在規劃之中。
老話重提
毫無疑問,嚴重的缺電,反映的是電力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了。
但另一種現象也不容忽視。
黃菊同志春節期間在浙江考察時指出:“去年全國GDP增長為9.1%,電力增長為15.3%,電力增長明顯超過GDP的增長速度。浙江也是一樣,去年GDP增長為14%,電力增長達22%,能源消耗增長的比例遠遠高於GDP的增長比例。我們要認真研究如何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儘量減少對高能源消耗企業的投入,增加低能耗增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有關專家分析説:近幾年我國的GDP增長主要是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來拉動,需要大量的鋼鐵、冶金等建材,不少地方紛紛上馬,而這些都是高耗能産業。高耗能工業已經成為工業用電增長的主導力量。中國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發達國家的10倍,而且隨著重化工業的發展,能源和電力消費還會有上升趨勢。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個老話題。但嚴重的缺電形勢,使這個老話題有了現實的意義。如何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儘量減少對高能源消耗企業的投入,增加低能耗增長,成為擺在長三角各地面前的一個現實的問題。 (記者沈文敏)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