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朝鮮戰爭(1950-1953) |
|
08月12日 23:15 |
|
|
朝鮮戰爭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朝鮮人民軍單獨與南朝鮮偽軍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時期。
朝鮮戰爭爆發前,南朝鮮軍隊共有8個步兵師又22個聯隊(團),連同機甲聯隊和其它特種兵及海、空軍、武裝警察約15萬餘人。朝鮮人民軍編有10個步兵師,l個坦克旅和1個摩托化團,加上海、空、炮兵及內務省7個警備旅,總兵力約20萬人。
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連續進行五次大規模進攻戰役。攻克漢城後,向南推進250?/FONT>350公里。在大田戰役中,全殲美軍第24師,活捉師長迪安少將,突破“三六線”。至1950年9月初,朝鮮人民軍已由北面和西面將美偽軍壓縮在釜山沿岸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狹窄地帶。美偽軍為保住最後灘頭陣地,以海空火力在人民軍進攻正面形成綿密火網。人民軍雖奮勇作戰,但由於戰線過長,兵員損失巨大,戰鬥進入膠著狀態。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及南朝鮮偽軍共7.5萬人,在大量軍艦、飛機掩護下,在仁川人民軍後方登陸。與此同時,釜山前線美偽軍亦于9月16日轉入反攻,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戰場局勢逆轉。10月初,美偽軍已侵佔整個“三八線”以南地區,朝鮮人民軍且戰且退,分散突圍。美偽軍氣焰囂張,企圖在“感恩節”(l1月23日)前侵佔北朝鮮全境,殲滅朝鮮人民軍主力。
第二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為保衛祖國,支援朝鮮人民,1950年10月8日, 毛澤東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連續發起五次進攻作戰。其特點是:戰役規模的夜間作戰,戰役間隙短暫,攻防轉換頻繁,戰局變化急劇。第一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利用敵人瘋狂冒進,在中朝邊境我方一側突然反擊,殲敵1.5萬人,將美偽軍從鴨綠江邊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美偽軍吞併全朝鮮的侵略計劃,初步穩定了戰局。“聯合國”軍遭此打擊後,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仍以迅速侵佔全朝鮮為目的,再次大舉北犯。中朝軍隊將美偽軍誘至預定地區後,于11月25日和27日,在東西兩線發起猛烈反擊,共殲敵3.6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大部分地區,扭轉了朝鮮戰局。“聯合國”軍退至“三八線”以南地區後,依託原有陣地組織防禦,企圖再次北犯。為不給敵人以喘息時間,中朝軍隊于12月31日發起第三次戰役,將美偽軍趕至“三七線”以南地區,殲敵1.9萬餘人,解放漢城。為挽回敗局,“聯合國”軍乘中朝軍隊連續作戰未得修整補充之機,于1951年1月25日向北進攻。中朝軍隊克服部隊疲勞、兵員不足、彈藥缺乏等困難,以頑強阻擊和機動防禦,進行第四次戰役,奮戰3個月,殲敵7.8萬餘人。將敵人阻止在“三八線”附近,達到了爭取時間,掩護後續部隊入朝和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為繼續大量殲敵,中朝軍隊于4月22日舉行第五次戰役,先後在西線和東線向敵軍發起進攻,各殲敵一部,接著又在機動防禦中大量殺傷敵人。戰役至6月10日結束,共殲敵8.2萬人。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將敵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
經過五次戰役較量,敵我力量對比已趨均勢,戰爭出現相持局面。在這種情況下,美軍被迫與中朝軍隊進行停戰談判。
1951年7月10日,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但由於美國企圖通過談判撈取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多次陷入僵局。在此期間,“聯合國”軍發起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均遭中朝軍隊粉碎,共殲敵20萬人。1952年10月14日,美偽軍片面宣佈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對志願軍上甘嶺防區發動“金化攻勢”。志願軍防守部隊在極為困難條件下,依託坑道英勇作戰,在歷時43天的反復爭奪中,殲敵2.5萬人,守住了陣地。
1953年5月中旬,為以積極行動配合停戰談判,中朝軍隊發起“戰役性反擊作戰”,從5月13日至7月27日,連續展開了3次進攻作戰,殲敵13萬人,向南推進180平方公里。中朝軍隊的勝利,迫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7月27日簽署了《停戰協議》。
朝鮮戰爭歷時3年零32天。朝中軍隊共斃傷俘敵10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12200余架,擊沉擊傷敵艦257艘,繳獲各種武器、車輛10多萬件(輛)。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約40萬。
|
責編:曉星 來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