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新浪潮傑作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7日 22:18)
“新浪潮”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迫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電影的創造活動需要由年輕的電影人進行經常性的革新。
法國導演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轉折時期拍攝的十多部影片所顯示出的力量和創造性。它們是:《四百下》、《廣島之戀》、《表兄弟》、《精疲力盡》,還有《我是一個黑人》、《巴黎屬於我們》、《再見菲律賓》、《勞拉》、《5點到7點的克萊奧》,更不用説《狂人彼埃洛》,甚至包括一部非常邊緣的短片《蒙索的麵包師》(可以將這個名單擴展到30多部)。今天,這些在將近40年前拍攝的影片仍在放映,它們始終充滿活力,因為它們奇跡般地捕捉到了那個時期最真實的“現在時刻”。在距離世紀末僅有幾年的時候,80年代初出生的學生們發現了這些影片,它們依然産生著激動人心的效果,就像在1959年的年輕觀眾中産生的效果那樣。
對於外國觀眾來説,事情也是如此,通過弗朗索瓦 特呂弗、讓—呂克 戈達爾和埃利克 羅麥爾的影片,他們始終可以認識法國社會,了解法國人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生存方式,道德觀念等等,如同全世界的電影愛好者都可以通過好萊塢的影片了解紐約城和北美各地的景物那樣。在外國觀眾當中,有電影愛好者和電影學院或其他大學的學生,有通過特呂弗和戈達爾的影片開始從事電影創作的人,有從影片《另外一幫》或《槍擊鋼琴師》吸取經驗教訓的美國的、亞洲的或東歐國家的年輕一代電影人,如同馬丁 斯科塞斯或昆廷 塔倫蒂諾的影片所證明的那樣,更不用説讓—皮埃爾 梅爾維爾對保羅 施萊德和吳宇森産生的直接影響。
很明顯,並非這些影片的話語使影片産生了這種青春和活力,而是將這種話語傳達給觀眾的方式。“新浪潮”影片出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即全球範圍內的電影生産都經歷了對傳統形式和風格的全面顛覆,如同爵士樂那樣變得“自由”起來。“新浪潮”是一個進行電影創造的實驗場,就像20年代的蘇聯電影那樣豐富多彩:戈達爾的作品就是證明,同樣真實的是裏維特在這個年代末期以一部像《瘋狂的愛情》這樣的作品所帶來的經驗。“新浪潮”是電影有史以來發生的一場著名的美學革命,在這個意義上來説,1959年的“新浪潮”的繼承人只有讓 厄斯塔什(從1963年的《有害的交往》到1981年的《阿利克斯的照片》)和菲利普 加萊爾(從1969年的《處女的床》、1989年的《急吻》和1991年的《我再也聽不到吉他聲了》到1995年的《幻滅的心》),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延續著“新浪潮”先驅者們的實驗和探索。
我們也可以為這些如此充滿活力的作品被有號召力的人物當做商品流通感到遺憾:影片的劇照被當做招貼畫和煙灰缸之類的東西對待。在“觀眾社會”裏,這是成功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只需到影院去發現或重看這些影片以尋求自我安慰,如同在它們公映的第一天那樣。
“無論如何,假如需要……”,就像影片《精疲力盡》的主人公米歇爾 布瓦加爾在影片開始時所説的那樣。
責編:趙蕾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