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派Left Bank Group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5日 14:16)
60年代中期,法國“新浪潮”電影轉入後期,以阿侖 雷乃、瓦爾達、羅伯 格裏葉等為代表的“左岸派”(因居住在法國塞納河的左岸而得名)聲譽日隆。他們的影片更新重末探討現代人的迷惘和心理過程本身,很少直接表現浪漫主義的抒情主題;更多地熱衷於進行各種心理實驗,向體現存在主義和弗洛依德主義方面進了一大步,並吸納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與布萊希特的戲劇技巧。 由於他們與新浪潮電影導演的風格非常接近,有時也被歸於新浪潮電影名下。但“左岸派”卻公開拒絕被貼上“新浪潮”的標簽。然而,由於1959年《廣島之戀》的出現正好趕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們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左岸派”電影的代表作用“廣島之戀”(1959)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兩片的導演都是阿侖 雷乃。前者編劇是瑪格麗特 杜拉斯,後者編劇是羅伯 格裏葉。兩位編劇都參與設計了導演構思。由於“左岸派”導演和文學有深切淵源關係,所以他們的探索和創新,有時偏離電影固有的形式太遠,像杜拉斯後來獨立拍攝的電影,往往是一些靜態的畫面,配上文學性極強的畫外音(如《印度之歌》,1975;《阿迦塔》,1981),因此被稱為“非電影”。但阿侖 雷乃在視覺和語言之間卻找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
責編:趙蕾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