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軍事頻道首頁
軍事節目時間表
軍事熱點
值班武器競猜
專家龍門陣
軍事欄目直通車
軍營故事
軍事文化
軍事辭庫
將帥星河
點擊軍校
戰爭史話
兵法釋疑
軍事欄目
《軍事天地》
《軍事報道》
《國防時空》
《祝你成才》
《軍事科技》
《軍營文化》
《文體視窗》
《中國武警》

 編輯信箱
caojin@mail.cctv.com
>>兵法釋疑 > 中國篇 > 正文

東方傳奇:騎兵“貼身”大掃描

央視國際 (2004-11-26 14:47:18)

  

夏若天


13世紀的蒙古騎兵


突厥人的回身反射
    

蕭蕭駿馬鳴———戰馬:上天對勇士的恩賜

    馬幾乎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佳的戰鬥禮物。它力氣大、速度快而且溫順忠主,長背天生適合坐騎。當馬匹開始和戰士結合,歷史上強悍的戰爭機器———騎兵誕生了。“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道出了馬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位置。

    英雄在馬背上書寫著歷史,歷史也刻下了名馬留下的足跡。今天的青海河曲馬、內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向前追溯,它們的前輩在歷史上可都是戰功赫赫,即光照史冊的“汗血寶馬”、蒙古馬和“天馬”。

    汗血馬體格健壯,姿態優美,走山路如履平地,過大河猶如蛟龍。漢朝時,朝廷當局為改良中原地區的馬種,曾派使者用一尊純金造的馬去換西域的優良馬種大宛馬,結果未成,後來還是用武力搶來了該馬馬種,放牧于青海一帶。這種馬血管外張,奔跑流汗時看似流血,故稱汗血馬。這些馬為漢朝征討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

    蒙古馬是世界名馬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較高的聲譽。蒙古馬個頭不算高大,但耐力卻是全世界最好的。當年成吉思汗的大軍騎跨蒙古馬,所向披靡,橫掃歐亞大陸。在成吉思汗的鐵流中,每位騎兵擁有數匹蒙古馬輪換騎乘,不要一切輜重,席地而臥,刺血而飲,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爾加河流域,大敗俄羅斯大公的聯軍,直抵匈牙利邊境。

    “天馬”就是今天的伊犁馬。西漢時期,西域烏孫就出産良馬。烏孫國常常向漢朝的皇帝進貢良馬。漢武帝非常欣賞烏孫馬的優良品質,並親筆賜名“天馬”。此後,烏孫馬便有了“天馬”的美譽。從清朝收復新疆到19世紀90年代的100多年中,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建立多處馬場,培育該馬的良種,以供軍需。清軍乘騎伊犁馬之後軍威大振,聲震八方。

    露重寶刀濕———馬刀:劃出了多少江山

    雪亮的軍刀,矯健的駿馬,威武的騎士,馬隊在古陰山腳下縱橫馳奔,捲起滾滾黃塵。騎兵最經典的斬劈技術表演開始了。在開闊地上,150米的距離內豎著高低不同7個人體目標。一位騎手策馬而來,在疾速奔馳中,從刀鞘中抽出馬刀舉過頭頂,揮刀砍下。瞬間,模擬的人頭滾落塵埃……這是電視劇《最後的騎兵》中的精彩一幕。

    馬刀是騎兵的主要兵器,很多馬上得天下的王朝都是用馬刀劃出了江山。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後,為了增強騎兵戰鬥力,漢朝發明了利於砍剁、單面開刃的馬刀。對匈奴以騎射為主的騎兵來説,一旦近身格鬥,也只有挨宰的份。漢朝休養生息後,漢匈大戰終於爆發。當時衛青任大將軍,統數十萬眾,長驅數千里,直撲大漠。匈奴兵不願放棄傳統的優勢騎射與漢軍拔刀對砍,採取“退中打機會”的戰術,不與漢軍近戰。衛青則出精騎直撲敵主營,攻其所必救,爾後以大軍掩殺。精騎是從住在邊境的漢人中選出精騎術、善格殺的壯丁組成,每戰必先出動咬住敵軍主將。匈奴兵只好與漢軍硬扛,漢軍則發揮近戰優勢痛殲敵軍。正是有了配備馬刀的優秀騎兵的支持,後來才有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始有強漢,後有盛唐。當時強大的唐騎兵高舉著馬刀,身體同馬背成45度夾

    角,一路砍殺,打到中亞。對唐帝國

    的勢力範圍而言,馬刀就是開路先鋒。再後來,馬刀一直都是騎兵的必備武器,直到後來的人民解放軍。解放後我軍唯一的制式騎兵軍刀叫作65式騎兵軍刀。它是1965年由南京某軍工廠生産並列裝的。該刀的前身為抗日名將彭雪楓所設計。1941年新四軍第4師組建騎兵團,戰術、技術師法蘇聯紅軍騎兵,稱為“紅色哥薩克”。但自幼習武、精通刀術的師長彭雪楓卻沒有採用蘇軍的高加索式馬刀,而是博採眾長親自設計了一種馬刀,刀身頎長,刀背輕薄,鋒利異常。騎兵戰士們愛不釋手,稱之為“雪楓刀”。在1942年洪澤湖地區沙山集一戰中,騎兵團僅用9分鐘即將300余名日軍砍倒大半,80余名日軍因恐懼而投降。

    快走踏清秋———馬鐙:騎戰昇華的階梯

    馬鐙的産生和使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在軍事裝備發展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戰國及秦代的騎兵配有齊全的鞍韉,還未出現高橋馬鞍與馬鐙。沒有這兩件物品,騎兵無法與坐騎緊密結合,全靠雙腿夾住馬肚。騎兵一旦受力,很容易從馬上滑落。這對馬上的格鬥戰十分不利,所以當時的騎兵主要武器為弓箭,作戰以騎射為主,少量的使用青銅劍、戟作戰。因此當時的騎兵都是依靠機動力進行側面騷擾的輕騎兵,戰場上真正的主力是戰車和步兵。直到漢代出現高橋馬鞍和馬鐙,騎兵才能使用刀和槍,才真正成為戰場主力。最初的馬鐙只有單獨的一個,用於幫助騎手上馬。騎手上馬之後,馬鐙就沒有實際用途了。後來在原始馬鐙的基礎上,通過改良,製作出真正的馬鐙,就是現在大家很熟悉的雙馬鐙。

    馬蹬的發明幾乎可以和輪子的發明相提並論。在軍事上,它使騎兵上下馬迅速,人騎在馬上不易墜地,控制戰馬更加自如,騎馬的姿勢也更加瀟灑自如。馬鐙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增加了戰鬥力。有了它,騎兵可以更輕鬆地在馬上做各種動作,人類戰爭史才真正迎來了騎兵無敵的年代。另外,馬鐙的發明才使得重騎兵的出現成為可能。穿上了厚重盔甲的騎手必須踏住馬鐙才能穩住身體,保持平衡。騎手們借助於馬鐙還可以把速度轉化為強大的前向力,用長槍長矛輕鬆地把步兵身上的重鎧甲像捅紙一樣刺透。

    百戰穿金甲———重甲:破滅了的無敵神話

    當重鎧甲與騎兵結合,重騎兵便在歷史舞臺上閃亮登場了。大規模的帶甲騎兵轟轟烈烈地向對方陣營踐踏而去,就像一個浮動的城堡,給步兵帶來的不僅是傷害,還有心靈深深的恐懼。

    在我國,最早投入實戰的重騎兵是在西漢,規模甚小。當時漢與匈奴皆有,但因其不適合大漠作戰,很快消亡。東晉時期,鮮卑人組建了數萬人的連環甲騎,即便是當時東晉第一名將桓溫的百戰精兵在面對這種全副鐵甲武裝的騎兵時也束手無策。晉軍大敗。從此重騎兵一戰成名,各國(除東晉外)皆組建自己的重騎兵部隊。這時的重騎兵對戰爭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重騎兵的作用不是殺傷多少敵人,其主要作戰目標就是衝陣,畢竟它的防護力在當時是第一流的。先由重騎兵衝亂敵陣,等己方後繼的輕騎和步兵將敵軍分割,然後予以殲滅。

    我國歷史上出現的一支非常著名的重騎兵是金兀術有“常勝軍”之稱的“鐵浮圖”。“鐵浮圖”是金兀術侍衛親軍,由3000余名頭戴雙層鐵盔、身披重甲的騎兵組成。以3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衝鋒。左右兩翼配備輕騎兵1.5萬名,常在戰鬥最激烈時突然出擊,稱“拐子馬”。郾城大戰中,岳飛指揮經過專門訓練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專砍馬腿,使敵人仰馬翻不得前進。雙方從午後直戰至天黑。金軍大敗。此戰是金軍的巨大失敗,也是重騎兵的重大失敗。金軍將士被岳家軍打怕了,膽戰心驚地説:“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此後,重騎兵一蹶不振。到了元代隨著強弓的出現,重騎兵逐漸淡出了歷史。

    彎弓射大雕———弓弩:穿越時空的掠影

    弓弩是騎兵最早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騎兵使用時間最長的兵器之一。我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幾乎都是騎馬射箭的高手。從匈奴、突厥到後來的蒙古、女真等,多少馬背英雄“俯身散馬蹄”、“彎弓射大雕”,留下了無數故事和傳説。

    縱觀冷兵器時代,蒙古騎兵不論在個人生存能力還是集團作戰優勢方面都堪稱史上最強騎兵,這與他們擅長使用弓弩有著巨大的關係。一個普通蒙古輕騎兵的主要裝備有一張強弓、一個強弩和兩個裝滿箭支(60~80枝箭)的箭囊,外加馬刀。強弓是利用角質和木材外纏繞牛筋所制,滿開的話需要至少80公斤的力量。射出的箭能輕易地穿透一頭壯牛。這種強弓配上破甲錐後可在近距離有效射穿重騎兵的正面護甲。

    蒙古騎兵西征時,使用了一種靈活的運用弓弩的戰術。此戰術堪稱遊牧戰術的一種完美形式。遇到歐洲騎兵集團衝鋒,他們先是在遠距離用強弓射殺,以盡可能多地殺傷敵人和破壞對手的陣形。雖然對手是重甲騎兵,百步內蒙古騎兵也能做到一箭致命;等距離靠近再用飛行速度更快的弩箭,然後依靠自己快速的行動再次拉開和對方的距離,接著又是新一輪的箭雨……如此往復,最後等蒙古騎兵揮動馬刀開始衝鋒的時候,歐洲的騎士已經疲憊不堪所剩無幾了。當時的蒙古騎兵經常利用自己這種靈活機動的戰術以很少的部隊殲滅敵人大量的部隊。


  
(編輯 曹勁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