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一體化作戰
央視國際 (2004-05-09 09:34:19)
“兵怎麼練”導源於“仗怎麼打”,新的作戰需要必然引起軍事訓練的變革。未來戰場,協同性聯合作戰將逐步被一體化聯合作戰所取代。開展一體化訓練,必須首先明確一體化的作戰需求——
●黃漢標
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使作戰樣式正在從協同性聯合作戰向一體化聯合作戰方向發展。對於我軍來説,一體化作戰是一個新課題,深刻理解一體化作戰的基本內涵,準確把握一體化作戰的特點規律,對於推動我軍開展一體化作戰訓練具有重要意義。
一體化作戰的基本要素
一體化指揮系統。一體化指揮系統是一體化作戰的“大腦”和“神經”。沒有高度權威的一體化指揮系統,就會出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諸軍兵種的作戰行動就會如“一盤散沙”,一體化作戰就根本無法付諸實施。當然,權威不等於集權,強調指揮主體的權威性並不排斥分散指揮方式的運用。權威的確立,一靠法規約束,二靠指揮員的決斷力。此外,指揮控制的實時性也越來越重要。發達國家軍隊十分重視發展先進的C4ISR指揮控制系統,實現情報偵察、預警探測和指揮控制的實時化。美軍正致力於建設“全球信息柵格”(GIG),計劃將2 00萬個用戶連接成網,實現從傳感器到射手、從總統府到散兵坑的“無縫信息鏈結”,並強調運用“網絡中心戰”,使以武器平臺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發展為以信息網絡為中心的一體化作戰。為了突出指揮體制的科學性,各國軍隊都在依託先進的信息技術,把橫窄縱長的垂直樹狀指揮體制改變為橫寬縱短的扁平網狀指揮體制,以便減少指揮層次,縮短信息流程,提高反應速度,增強生存能力。
一體化作戰力量。一體化作戰力量是一體化作戰的“拳”和“腳”,其內涵包括:首先,武器裝備系統的一體化。各類武器裝備系統經過信息化改造,相互之間能夠直接進行信息傳輸,實現信息共享,從而提高了整個武器裝備系統的反應速度和作戰效能。美軍和伊軍之間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的坦克大戰,美軍取得了187:0的驕人戰績,主要得益於美軍坦克實現了數字化,展示了武器裝備系統一體化的巨大成效。其次,作戰單元的一體化。一體化作戰體系中的作戰單元,在信息結構上高度融合,通過信息網絡緊密相連,能夠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在物理結構上卻表現出鬆散的特徵,某個點位遭受破壞不會癱瘓整體;在組織結構上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可以隨機調整力量組合形式。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參戰的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臨時組合起來,統一劃歸空中作戰司令部指揮,依賴的就是信息處理的高度一體化和物理結構上的“可拼裝化”、 “可剪裁化”。再次,作戰要素的一體化。只有情報偵察、指揮控制、信息對抗、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作戰要素實現了一體化,“發現即摧毀”才能從可能變成現實,軟殺傷與硬摧毀才能由分離轉為聚能,精確保障才能由理論走向實踐。可以認為,一體化的信息網絡是紐帶,一體化的武器裝備系統是平臺,一體化的作戰單元是基礎,一體化的作戰要素是一體化作戰能力最終形成的關鍵所在。
一體化作戰空間。隨著現代戰爭立體化程度的增強,軍隊的作戰空間不斷延伸和擴大,目前已經呈現出“七維一體”和“三位一體”的鮮明特徵。所謂“七維一體”是指:陸基遠程精確制導武器,擴大了陸地作戰空間;海上作戰平臺的遠程機動能力和艦對地、艦對空遠程打擊能力,使海上作戰空間大大延伸;空中作戰平臺跨洲際遠程奔襲作戰能力,使戰爭呈現出“高立體”特徵;航天技術使太空成為戰略“制高點”,外層空間的爭奪由民用開發轉向軍事競爭;電子技術開闢了廣闊而又無形的電磁戰場,電子對抗能力的強弱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指標;信息網絡成為充分發揮作戰效能的重要支撐,網絡戰場成為重要戰場,“網絡戰士”成為新生作戰力量;認知領域在傳統的謀略對抗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高技術內涵,技術與謀略並舉成為認知領域鬥爭的必然趨勢。所謂“三位一體” 是指:以機械化為基礎的物質流,決定著軍隊的快速機動和投送能力;以化學能為核心的能量流,決定著軍隊的火力殺傷能力;以數字傳輸為特徵的信息流,決定著軍隊的信息資源利用能力。在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開發已趨近極限的情況下,依靠信息流控制物質流和能量流,信息流成為淩駕於物質流和能量流之上、主導著物質流和能量流運行的重要資源和載體。如何有效保護和利用己方的信息流,破壞和切斷敵方的信息流,成為敵對雙方爭奪的焦點。
一體化作戰行動。作戰行動的一體化,是一體化作戰的核心。從多個層次、多個側面看,一體化作戰行動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隨著信息作戰的手段越來越先進,效果越來越明顯,通過戰役甚至戰術行動直接達成戰略目的,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戰爭實踐。戰略、戰役、戰術多層次作戰行動融為一體,使作戰進程明顯加快,首戰即決戰,“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一體化作戰中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二是非接觸、非線式多方式作戰行動融為一體。通過使用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超越對方的防禦地帶和自然地理屏障,直接對縱深的偵察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防空系統、能源設施等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阿富汗戰爭中,美軍主要採取非接觸的精確打擊的方式,與當年前蘇軍入侵阿富汗深陷遊擊戰泥潭不能自拔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一體化作戰的另一種重要方式,就是非線式作戰。作戰一開始就具有全縱深作戰的特點,前方與後方的界限趨於模糊,打破傳統的一線平推、層層剝皮的戰法,使得戰場呈現出犬牙交錯的態勢。電子戰和計算機網絡戰為主要形式的信息作戰,具有多種功能的特種作戰,都使戰場的非線式特點更加突出。
一體化作戰的主要特點
作戰籌劃具有“預實踐”特徵。機械化時代的作戰籌劃,主要依靠指揮員的判斷和推理,同時進行一些輔助的數學計算。一體化作戰的籌劃,由於廣泛採用計算機和實兵模擬手段,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大大提高了預見性和科學性,使得作戰籌劃具備了明顯的“預實踐”特徵。也就是説,一體化作戰可以在作戰倣真實驗室裏或演習場上預演。世界各發達國家軍隊都十分重視此項研究和實踐。目前,美軍建有16個軍種作戰實驗室和2個聯合作戰實驗中心,建立了網絡化模擬系統,能夠對各軍種和聯合作戰行動進行綜合實驗和評估。在進行計算機模擬的同時,美軍還注重採取實兵模擬的方法進行認真推演,以便使評估結果更加貼近實戰。伊拉克戰爭前,美軍專門在以色列選擇了一塊與伊拉克相似的沙漠地形,以伊軍為假想敵進行了代號為“內窺-03”的計算機模擬和實兵演習,演習的結果與後來的實際戰爭進程驚人地相似,僅僅相差了一天。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代戰爭的作戰節奏越來越快,持續時間越來越短,戰場上留給指揮員的反應時間越來越少,因此更需要加強預先籌劃。一體化作戰中指揮員的臨機處置是否科學得當,更多地依賴於預先籌劃是否嚴謹週密。與其説一體化作戰“勝在戰場”,不如説一體化作戰“勝在戰前”。
作戰指導具有非對稱特徵。非對稱作戰,既是強者打擊弱者的重要方法,也是弱者對抗強者的有效手段。一體化作戰指導的非對稱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進攻與防禦的非對稱。現代戰爭正處於“矛”勝於“盾”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實施一體化作戰,更加強調先機制敵,實施攻勢作戰,以進攻達成防禦目的。從作戰效費比上看,防禦的投入要比進攻高出許多,如建立巡航導彈防禦系統的費用是發展巡航導彈的8—14倍。所以,有重點地發展進攻性強、效費比高的“撒手锏”武器裝備,已成趨勢。二是癱瘓與殲滅的非對稱。一體化作戰已不再沿用傳統的殲滅戰思想,而是強調直擊要害的結構癱瘓戰。但以弱抗強時,則不能照搬照套結構癱瘓戰的模式,更需要強調癱瘓戰與殲滅戰、正規戰與遊擊戰的一體化,特別是在軍力相差懸殊,較弱的一方還不具備一體化作戰能力時,零敲碎打的小規模殲滅戰也不容忽視。三是信息與火力的非對稱。相對於信息優勢,火力優勢已經退居次席。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傳統的火力戰已經“改頭換面”,發展成為信息化火力戰。單純依靠增加火力,已經不能彌補信息能力的不足;單純依靠增加數量,已經不能彌補質量上的差距。一體化作戰的指導,應當把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戰和信息化火力戰的整體效能擺在首要位置。
作戰協同具有“自適應”特徵。“自適應”指的是“根據環境的變化自我作出反應,以適應新的環境的一種特徵”。一體化作戰體系中的各作戰單元,由於通過信息網絡緊密相連,能夠進行“自適應”協同作戰,即在發現並確定攻擊目標之後,各作戰單元能夠著眼實現“最佳效益”,自主地決定用什麼力量、以什麼方式去遂行攻擊任務,從而確保整體作戰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避免出現作戰單元之間相互拼消耗、拼戰損的局面。作戰協同的“自適應”特徵使協同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由計劃協同為主轉向臨機協同為主,即在遠程攻擊目標的區分上按計劃協同,進攻發起後則主要依託先進的信息傳輸技術實施臨機協同,以便增大作戰彈性,提高反應速度,更有效地應對戰場上各種突發情況;由上級指令協同為主轉向平級自主協同為主,即各平行的作戰單元擁有協同的申請權和決定權,能夠根據戰場總體態勢自主決定派遣力量協同其他單元作戰,而不必一味請示,上級指揮員主要是掌握了解協同情況,遇有矛盾實時糾偏糾錯,而不是下達具體的協同指令;由兵種臨機協同為主轉向軍兵種臨機協同緊密結合,即軍種之間的協同不必再按照空域、時間等進行較長時間的預先計劃,遇有召喚時,可以實時出動、實時打擊,這將成為一體化作戰協同的重要表徵。
作戰保障具有精確化特徵。依託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後勤、裝備保障網絡系統,使“適時、適地、適量、適配”地實施精確保障成為可能。伊拉克戰爭前,美軍根據對戰爭進程的預測,只儲備了不到兩周的後勤物資,其他都是通過最新裝備的“聯合全資産可視系統”完成後勤補給的。精確保障具有以下特點:保障能力可視化。保障需求情況、保障資源使用及儲備情況、現有保障能力與保障需求之間的“缺口”等保障狀態,由保障網絡系統全程自動跟蹤、全程實時評估、全程動態顯示,使保障指揮員對保障狀態始終瞭如指掌;保障指揮自動化。分析需求、做出決策、分配資源、實施控制等保障指揮要素,由保障網絡系統中的決策控制分系統自動完成,既節約了人力,又確保了質量和提高了效率;保障手段一體化。在保障網絡系統的統一調控下,實施三軍一體化保障,使保障渠道的選擇、保障力量的使用、保障資源的分配達到最優,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效益,有效避免保障力量及資源的閒置和浪費;保障途徑簡捷化。把工廠納入保障網絡系統,在保障實施過程中,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建立“ 從工廠到戰場”的保障模式,以增強保障的靈敏性和精確性。
(解放軍報 2004年05月02日 第3版)
(編輯 曹勁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