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浪潮中,由摩托化向機械化轉變,這特定的背景,使紅軍師看到了難得的機遇:不必亦步亦趨地走機械化發展的老路,在信息化的牽引下,該加速的加速,該跨越的跨越,在完成機械化的同時向信息化推進。
紅軍師轉型建設的生動實踐,始終沒有離開信息化這個“主軸”。以他們制定的《新裝備成建制形成作戰能力驗收標準》為例,其“著眼點”是未來信息化作戰,其驗收的“環境”是信息化作戰背景,驗收的“重點”是信息化裝備操作、信息化知識掌握、信息化技能運用……
轉型建設的規劃、設計如此,轉型建設的實際工作同樣是“圍著信息化轉”:在組織部隊訓練中,他們始終把充滿著信息化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新戰法作為學習掌握的重點內容;在人才培養中,把吸收儲備各類信息人才作為重點對象;在首長機關的日常辦公中,他們不斷引進信息化手段,通過工作實踐給大家注入信息化知識和技能。
為及時培養出懂信息化的人才,師裏改進過去“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的傳統做法。在請進來教的問題上,不再以身份、地位、牌子、影響力決定被邀請的對象,不管是專家教授,還是兄弟單位的訓練骨幹,只要能解決本部隊訓練問題的,都在邀請之列。部隊改制換裝以來,先後有50多名老大哥部隊的基層訓練標兵,成為紅軍師官兵課堂上的老師。
同時,他們想方設法將“請進來教”變為“請進來代職”。2004年,為摸索解決陸空協同作戰難題,師裏連續三次邀請空軍某師周繼光師長來師具體指導。但周師長因本職工作需要,不可能長期蹲在師裏。2005年初,師裏聽説周師長到陸軍部隊交叉代職,原師長徐經年乾脆找到上級,要求直接把周師長分配到師裏代職,這樣就可以長期共同研究陸空協同作戰難題。在周師長代職的這年夏,上級賦予紅軍師完成“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陸地演練任務。演練中,諸軍兵種協同是聯合作戰重頭戲,但紅軍師平時很少有地空協同訓練的機會,每次演習航空兵火力突擊的時間也就是幾分鐘。為了這幾分鐘的密切配合,在周師長的親自指導下,充分利用航空兵火力突擊效果,他們對發起攻擊的時機、速度和路線,反復進行推敲演練,一直到協同一致才罷手。
近幾年,有許多廠家、院校、軍兵種部隊的各類人才來師代理各種關鍵職務。每一名代職人員都是人才培養的種子和酵母,每來一批代職人員,師裏的訓練明白人就多一批,訓練質量就上一個臺階。在“送出去學”的問題上,他們對“送誰去、送多少、到哪、學什麼、怎麼用”進行認真分析和科學籌劃,從而增強了送學的針對性、有效性,提高了送學的效率。
近幾年來,上級陸續給紅軍師裝備了通信系統、指揮系統、偵察系統等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裝備,但系統與系統之間軟體不匹配,硬體不兼容,紅軍師黨委把聚合信息化裝備功能,使之形成整體效能作為部隊信息化訓練和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工程來抓。
為實現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綜合通信系統間的內部集成。師長楊劍、原參謀長葉勇,一邊請專家教授幫助技術攻關,一邊組織運用革新成果展開訓練。如今,全師指揮自動化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在近年來多次參加的大型軍事演習中,紅軍師一批信息化程度較高的課目演示都受到了好評。
師黨委在推進轉型建設中,立足現有裝備提高信息化水平,在應幹能幹的事情上求最大作為。2003年初,他們邀請國防科技大學、二十八研究所等“五校八所”的28位信息化專家,與師團領導和機關一起,共同研究加快部隊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出臺了《輕型機械化步兵師信息化建設方案》。圍繞充分發揮新裝備的整體效能、提高現有信息網絡的應用層次、解決指揮控制系統互聯互通的問題,提出了信息化系統與武器裝備一體化建設的7個論證報告;把全員化的信息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納入部隊訓練軌道,同步部署和檢查考核;目前,師團22名常委和129名機關幹部取得了計算機等級證書,97%以上的師團領導和機關幹部會熟練操作使用本級通信裝備。
為了構建“互聯、開放、共享”的信息化網絡平臺,他們還積極探索開展信息化訓練的方法路子,運用計算機網絡、模擬倣真、數字通信等信息技術手段,逐步打牢基礎,抬高信息化訓練的起點。2000年以來,該師先後兩次與軍區“藍軍聯兵旅”進行網上對抗演練,均獲得勝利,有8項信息化建設成果獲得軍區以上獎項。
匯細流成汪洋,集小成為大成。不懈的努力,使紅軍師的信息化訓練、信息化建設躍上新的臺階。去年5月,在軍區組織的師旅以上首長機關野戰化集中訓練中,紅軍師野戰化、信息化三項成果受到軍區首長的表揚。
責編: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