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
央視國際 (2003-01-13 18:24:49)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戰爭起因 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是大國長期爭奪的對象。80年代中期美蘇關係緩和後,該地區潛在的矛盾逐漸突出。伊拉克對科威特覬覦已久,1961年拒不承認科獨立,並企圖以武力將其吞併,因遭英國干預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反對,才於1963年承認其獨立。此後,因邊界問題與科多次發生糾紛和衝突。兩伊戰爭後,伊拉克陷於經濟困境,要求科威特減免其債務,並指控科威特超産石油和偷採邊境石油,導致伊石油收入銳減,要求科賠款和道歉;同時還向科提出重劃邊界和租用布比延島與沃爾拜島99年的要求。遭科堅決拒絕後,伊於1990年8月2日出兵佔領科全境,8月8日宣佈科為其第19個省。
伊拉克的侵略行徑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同時也衝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為美出兵海灣提供了藉口。美國出兵海灣的戰略目的是:控制海灣石油資源,掌握西方經濟命脈,鞏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長期駐足海灣,在中東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秩序";制服地區強國伊拉克,保持海灣地區力量均衡,維護美國全球利益。伊侵科當天,美"獨立"號航空母艦即奉命駛往海灣。8月6日,美總統G.布什下令實施"沙漠盾牌"行動,向海灣部署軍隊。聯合國安理會亦通過要求伊無條件撤出科威特並對伊實施貿易禁運等決議。美國以執行聯合國決議的名義建立多國聯盟。英、法等38個國家出於不同目的派遣20余萬人的戰鬥部隊或支援部隊,日本等10多個國家向美國捐款540余億美元。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號決議,限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並授權聯合國成員國在1月15日後可使用武力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雙方部署與作戰企圖 開戰前夕,多國部隊總兵力為69萬人(其中美軍45萬人)、坦克3500余輛(其中美軍2000余輛)、裝甲車3000余輛(其中美軍2200輛)、作戰飛機5000余架(其中美軍2000余架)、艦艇250余艘(其中美軍140艘),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周圍地區,對伊軍呈包圍態勢。其中,埃及、敘利亞及海灣六國的陸軍部隊部署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邊境前沿,美、英、法三國地面部隊主力位於縱深;航空兵部署在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土耳其和美軍迪戈加西亞空軍基地;海軍艦艇部署在波斯灣、阿曼灣、紅海和地中海,其中在紅海和波斯灣各有3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多國部隊總指揮、美軍中央總部司令H.N.施瓦茨科普夫上將通過"聯盟協調通信與統一中心",與阿拉伯聯合部隊司令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 蘇爾坦中將協調行動。多國部隊的作戰企圖是:以連續不斷的高強度空襲,摧毀伊拉克的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震撼其士氣民心,重創其地面部隊,癱瘓其防禦體系,爾後在海空軍支援下以出其不意的地面進攻、快速堅決的縱深穿插和迂迴包圍,將伊軍主力殲滅於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區,迫使伊拉克接受聯合國有關決議,結束戰爭。與此同時,給以色列以足夠的軍事援助,以免以色列捲入戰爭,導致多國聯盟破裂,給伊可乘之機。
伊軍總兵力120萬人、作戰飛機770余架、坦克5800余輛、裝甲車5100余輛、火炮3.8萬餘門、地對地導彈800余枚。在南部戰區(伊科戰區)部署有43個師約45萬餘人(司令部在巴士拉),並在科沙邊境地區構築了包括兩個防禦地帶的"薩達姆防線";其共和國衛隊8個師為戰略預備隊,部署在伊科邊界以北地區。在北部戰區部署有2個軍約17~18個步兵師,以備美軍在土耳其方向開闢第二戰場。在西部戰區(敘利亞和約旦方向)部署有1~2個步兵師。在中部地區部署有1個軍3個步兵師。另有1個師和4個旅(含共和國衛隊2個旅)部署在巴格達周圍。伊軍由總統薩達姆 侯賽因直接指揮,其作戰企圖是:以藏避炸、保存實力,以有限反擊拖住對方,以導彈襲擊分化瓦解多國聯盟;依託既設陣地,發揮兵力優勢並利用日益嚴酷的天候,使戰爭長期化、複雜化,最終迫使多國部隊撤出波斯灣,以永久佔領科威特。
戰爭經過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在伊拉克拒不執行安理會第678號決議情況下,多國部隊航空兵空襲伊拉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由此爆發。戰爭分為兩個階段。
空中戰役階段(1991.1.17~2.23) 目的是奪取和保持制空權,摧毀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主要軍工廠、軍事設施和軍事力量,癱瘓伊軍指揮系統,瓦解科威特境內伊軍,為爾後地面進攻創造條件。空中戰役包括戰略性空襲、奪取戰區制空權和為地面進攻做好戰場準備。11天后,多國部隊已完全掌握制空權。進入第三周後,空中行動的重點轉入科威特戰區。至2月23日,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288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和35枚空射巡航導彈,並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飛機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選定目標實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持續空襲,極大削弱了伊軍的C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使科威特戰場伊軍前沿部隊損失近50%,後方部隊損失約25%,為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伊軍實施消極防禦,以藏於地下、隱真示假、疏散國外等措施躲避空襲,保存實力;同時不斷以"飛毛腿"導彈襲擊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內的目標,迫使多國部隊延長空中戰役時間並出動大量飛機尋殲伊軍"飛毛腿"導彈。伊海空軍則對多國部隊實施有限反擊,多次以飛機和導彈艇出擊,但均告失敗,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多數偏離預定目標或被美"愛國者"防空導彈擊落。地面襲擊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對海夫吉鎮的襲擊,但未能改變多國部隊繼續空襲的決心。此外,伊軍曾試圖以向海灣傾泄石油、點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脅使用化學武器等手段阻滯和遏止多國部隊的軍事行動,均未達目的。
地面戰役階段(1991.2.24~28) 目的是消滅科威特戰區的伊軍特別是共和國衛隊,恢復科威特領土主權和合法政府。地面戰役發起前,多國部隊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美第7軍和美第18空降軍從沙科邊界以南向西機動數百公里,進抵沙伊邊境的進攻出發地域。在確認伊軍前線兵力損失近半並對上述西調行動毫無察覺之後,多國部隊於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4時發起地面進攻,在沙科、沙伊邊界約500公里正面上由東向西展開5個進攻集團: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由海灣六國機械化步兵編成的"巴克爾"、"奧斯曼"、"奧馬爾"三支特遣隊組成)沿海岸向北進攻,佔領科威特市;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轄2個陸戰師、1個陸戰遠征旅和1個陸戰航空聯隊)從沙科邊界"肘部"向北進攻,奪取穆特拉山口,切斷科威特市通往科東北部的道路,將伊軍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國家北線聯合部隊(由埃及、敘利亞、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國的2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步兵師和數個機械化步兵旅組成)從沙科邊界西段向阿裏塞萊姆機場方向進攻,協同友鄰部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並佔領科威特市;美第7軍(轄4個美軍師、1個英軍師和1個美軍裝甲騎兵團)實施主要突擊,避開伊軍在科境內構築的防線,從巴廷幹河以西向北推進,直插伊拉克縱深,爾後揮師東進,與其左鄰第18空降軍協同作戰,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約8個師)圍殲在巴士拉以南地區;美第18空降軍(轄3個美軍師、1個法軍師)實施輔助突擊,從沙伊邊界突入伊境至幼發拉底河岸,控制塞馬沃以東通往巴格達的8號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內伊軍部隊,協同美第7軍殲滅伊軍共和國衛隊。
進攻首先由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發起,爾後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在波斯灣多國部隊海軍和兩棲部隊配合下發起進攻,吸引伊軍注意力,為西部主攻部隊發展進攻創造條件。美第7軍原計劃2月25日發起進攻,後因東部3個進攻集團和美第18空降軍進展迅速,且科威特境內伊軍有北撤跡象,遂提前於24日午後發起攻擊。美第7軍和美第18空降軍利用空中機動和裝甲突擊力強等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伊軍遭受38天空襲後,損失慘重,指揮中斷,補給告罄,戰場情況不明,對多國部隊主攻方向判斷失誤,防禦體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間,伊軍繼續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發射導彈,使美軍傷亡百餘人;在海灣布設水雷1167枚,炸傷美海軍兩艘軍艦,但未能扭轉敗局。1991年2月26日,薩達姆宣佈接受停火,伊軍迅即崩潰。28日晨8時,多國部隊宣佈停止進攻,歷時100小時的地面戰役至此結束。
結局與影響 海灣戰爭中,美軍亡390人、傷3336人、被俘21人、失蹤45人,損失飛機34架、直升機22架、坦克35輛,2艘海軍艦隻觸雷負傷;英軍亡36人、傷43人、失蹤8人、被俘12人,損失飛機7架;其他國家軍隊亦損失輕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43個陸軍師中,36~38個師喪失戰鬥力,傷亡8.5~10萬人,被俘8.6萬人,損失坦克3874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飛機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軍作戰艦艇遭重創或被擊毀。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達2000余億美元;美國耗資600億美元。
此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戰爭,廣泛使用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戰爭節奏快、烈度高、立體性強。戰爭表明,掌握電磁空間的控制權,對取得戰爭勝利具有重大意義;戰略空襲已成為戰爭的獨立階段,空中戰役的時間佔整個戰爭的9/10,對戰爭進程影響很大;在地面戰鬥中,實施戰役欺騙、加強海空協同、實施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對方重兵集團,對迅速達成戰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傳統的作戰方式,如構築堅固的地下掩體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設水雷、地雷和開展心理戰等,在現代條件下仍未失去其意義;高技術武器裝備雖然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沒有可靠的技術保障和後勤保障,則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此戰是在國際條件和地理條件特殊、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情況下進行的,其經驗教訓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戰"結束後第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是世界多種矛盾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對國際形勢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編輯 曹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