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安史之亂的戰爭
央視國際 (2003-01-08 10:15:14)
唐天寶十四載至寶應二年(755——763年),唐王朝平定邊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戰爭。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國家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但到天寶年間,在一派歌舞昇平聲中,他開始躊躇滿志,不願過問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楊國忠等姦佞之人,一味縱情享樂,政治日趨腐化。當時為抗擊突厥、吐蕃、契丹等的進犯,在邊地設置節度使,屯戍重兵。後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至天寶元年(742年),邊地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員增至49萬,而中央和內地兵力只有8萬多,僅及邊地兵力的六分之一。由於府兵制的廢止和募兵制的實行,當兵成為一種職業,而且在邊地久不更調,長期駐守,邊兵逐漸變成節度使的私人勢力。節度使權力不斷擴大,一般都管轄幾個州,不僅握有兵權,還擁有地方的民政、財政大權。中央統治集團的腐化,又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也加劇了各種矛盾的尖銳化。這就為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創造了條件。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營州(治龍城,今遼寧朝陽)少數民族,會六種民族語言,做過互市牙郎(貿易居間人)。二人從軍後,皆以驍勇著稱,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所賞識。安祿山以其狡猾鑽營,很快升為平盧節度使。此後,以虛報戰功、獻媚賄賂皇帝近臣等手段,取得唐玄宗的寵信,至天寶十載(751年),升至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18.39萬,佔當時全國兵力57萬的32%強,成為權傾一時的邊帥。安祿山早有野心,多次入朝,深知內地兵力空虛,武備鬆弛,朝政日趨腐敗,就與親信高尚、嚴莊、史思明等陰謀策劃叛亂,奪取唐朝天下。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從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發兵15萬,號稱20萬,南下反唐,向洛陽、長安(今西安)進攻(參見范陽起兵)。中原已多年沒有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地方官吏聞叛軍將至,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安軍長驅南下,幾乎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很快佔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唐玄宗驚恐,急派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趕赴洛陽募兵迎戰。又倉猝部署對安祿山的全面防禦: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為太原尹,衛尉卿張介然為河南節度使,程千里為潞州長史;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率步騎5萬,進屯陜郡(治陜城,今河南三門峽市西);令朔方、河西、隴右等軍鎮,除留少數軍隊駐守防地外,其餘部隊全部內調。十二月,安祿山率眾從靈昌(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接連攻陷陳留(今河南開封)、滎陽(今滎陽東北)(參見滎陽之戰),大敗封常清部于武牢(即虎牢關,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西)、葵園,進佔洛陽(參見安軍攻佔東都之戰)。其部將高秀岩部在北面配合,進攻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被郭子儀所率朔方軍擊敗(參見郭子儀擊叛軍之戰)。封常清在洛陽戰敗之後,退至陜郡,説服高仙芝放棄無險可守的陜城,退守潼關(今陜西潼關東北),以阻止安軍入關。安祿山命部將崔乾祜率部入據陜郡,進逼潼關。唐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以戰敗、棄地罪殺封常清、高仙芝,又急忙起用病廢在家的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副元帥,領兵8萬,連同各路援兵及高仙芝舊部,號稱20萬,進駐潼關。
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百姓無比憤怒。平原太守顏真卿、常山太守顏杲卿等率軍民奮起抗擊叛軍,河北17郡相繼響應。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聞河北有變,即遣史思明、蔡希德率兵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殺顏杲卿。河北郡縣又多被安軍攻陷。但不久,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郭子儀先後率軍出井陘(今河北獲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門(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陽東)等地,接連大敗史思明部,一度切斷洛陽與范陽的交通(參見常山之戰、九門之戰、嘉山之戰)。安祿山因軍心動搖,打算放棄洛陽返回范陽。唐玄宗過高估計戰局的好轉,于六月強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陜、洛。哥舒翰被迫領兵出潼關,在今靈寶西被安軍崔乾祐部大敗,幾乎全軍覆滅,自己也做了俘虜(參見靈寶之戰)。潼關失守,唐室倉皇出逃,自長安奔蜀,至馬嵬驛(今陜西興平西),隨行將士怒殺楊國忠,又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帝位,是為肅宗。郭子儀、李光弼得知潼關失守後,收兵退入井陘。不久,郭子儀領兵5萬至靈武。顏真卿自知兵力不敵,棄平原(今山東陵縣)南走。河北郡縣又被史思明佔領。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據洛陽稱帝。李光弼率兵不足萬人堅守太原,屢敗叛軍(參見太原之戰),殲敵10萬。郭子儀率兵攻取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唐肅宗急於收復兩京,不用謀士李泌先取范陽,以斷安軍歸路的策略,四月,以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率兵攻長安(參見唐收復兩京之戰)。郭子儀在長安城西清渠為安軍所敗,退保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九月,廣平王李俶與郭子儀領兵15萬,並借回紇精兵4000人,在長安城南香積寺北與10萬安軍展開激戰,殲其6萬餘人,乘勝剋復長安(參見唐收復長安之戰)。十月,又在陜郡之西的新店擊敗安軍15萬,一舉收復洛陽(參見唐收復洛陽之戰)。安慶緒率部逃往鄴城(今河南安陽)。在此之前,真源縣令張巡、睢陽太守許遠,率眾苦守汴河戰略要地雍丘(今河南杞縣)和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參見雍丘之戰、睢陽之戰),與優勢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余戰,殲其12萬餘人。最後雖因孤軍奮戰、糧盡援絕而城陷,但粉碎了安軍奪取唐王朝賴以生存的江淮財賦基地的企圖。南陽太守魯炅堅守南陽(今河南鄧州)歷時一年,南陽失陷後又退保襄陽,始終擋住了叛軍南下襄、鄧的道路,確保了唐王朝江漢漕運的暢通(參見南陽之戰)。
唐肅宗在收復洛陽一年後,于乾元元年(758年)九月,才命郭子儀、李光弼等9節度使,統兵20余萬,進討安慶緒,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諸軍行動,不設統帥。唐軍圍鄴城4月之久,史思明率軍13萬來援。二年三月,兩軍在安陽河北大戰,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驚退潰散(參見鄴城之戰)。史思明殺安慶緒,還范陽稱大燕皇帝。九月,史思明統兵南下,佔領洛陽。十月,與兵馬副元帥李光弼大戰于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參見河陽之戰),連遭挫敗,退保洛陽,兩軍相持年余,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唐肅宗令李光弼反攻洛陽,大敗(參見邙山之戰)。三月,史朝義殺其父史思明,自立為帝。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肅宗去世,太子李俶(已更名豫)即位,是為代宗。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與仆固懷恩率唐軍和回紇兵攻克洛陽,殲叛軍6萬,俘2萬,乘勝收復河陽、汴州(治今河南開封)等地(參見唐再奪東京之戰)。史朝義逃往河北。河北安史部將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唐廷。史朝義在唐軍的追擊下,于寶應二年正月,窘迫自殺(參見唐滅史朝義之戰)。歷時七年又三個月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編輯 曹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