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崗農民起義
央視國際 (2003-01-08 10:12:54)
從隋大業六年(610年)翟讓聚眾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舉起反隋義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後9年,在中原大地活躍著一支矛頭直指隋廷的農民武裝力量,這就是翟讓和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中舉義較早、發展最快、勢力最強大的三大義軍之一。創始人翟讓,東郡(今河南滑縣東南)韋城人。于大業六年底,在瓦崗寨聚眾反隋。一起造反的還有同郡人單雄信,濟陰郡離狐(今山東菏澤北)人徐世勳等人。起初,瓦崗軍在汴水所經的滎陽郡(治今河南鄭州)和梁郡(治今河南商丘)邊界,奪取公私行舟的貨物,殺富濟貧,曾多次擊敗隋軍圍剿,隊伍發展到1萬多人,成員中以貧苦農民和漁獵手為主。隋貴族蒲山公李寬之子李密,曾參加楊玄感反隋活動,失敗後在河北、山東一帶流亡。大業十二年十月,投奔瓦崗寨,被翟讓收留。李密具有戰略眼光,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在館谷休整部隊,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這支部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主要得益於控制著滎陽地區,佔據洛口倉(在今河南鞏縣東北),既有可供長期戰爭的糧食儲備,又直接威脅東都,動搖著隋之社稷。
大業十二年十月,翟讓率軍破金堤關(今河南滎陽東北),攻下滎陽諸縣。煬帝調任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征討瓦崗軍。十月二十七日,翟讓、李密抓住張須陀因屢敗義軍,驕狂輕敵的心理,在大海寺(今河南滎陽東北)北樹林中伏1000余人,殲滅官軍。義軍乘勝攻佔河南軍事重鎮滎陽,這是瓦崗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大業十三年二月,天下饑饉,隋王朝糧倉粟米山積。位於河南鞏縣東北的洛口倉,乃是隋廷的一個重要糧倉。翟讓選準了這個戰略目標,二月初九與李密一起親率精兵7000人,出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北逾方山(今河南登封東北),自羅口(今河南鞏縣西南),一舉襲取洛口倉。這次襲擊作戰成功,獲得大批軍糧不僅救濟了廣大饑民,壯大了隊伍,而且切斷隋廷東都洛陽的重要糧食供應基地,使其失去一個有戰略價值的要地。為了奪回洛口倉,留守東都的越王楊侗命虎賁郎將劉長恭、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悄悄于十一日會師倉城南,企圖殲滅義軍,奪回糧倉,以穩定河南戰局。瓦崗軍又布陣石子河東(今河南鞏縣東南)和橫嶺(今河南鞏縣東),抵禦裴、劉兩軍。先期到達的劉長恭不等裴仁基會師,即向瓦崗軍進攻,李密率兵從側翼猛擊劉長恭,隋軍饑疲大敗;死者十之五六,劉長恭易服潛逃。裴仁基聞訊固壘自守,不敢出戰,後歸降瓦崗軍。這一仗使得東都震恐,瓦崗軍聲威遠揚。在取得這次大捷之後,翟讓等推李密為主,號魏公。李密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在洛口築城而居,建立農民政權。同時,遣將四齣掠地,河南諸郡相繼多為瓦崗軍控制。四月,李密、翟讓發佈檄文,列舉煬帝十大罪狀,號召民眾推翻暴君。同時遣裴仁基等率2萬餘人襲破回洛倉(在今河南洛陽市隋洛陽故城北七里),燒東都天津橋,被隋軍擊敗,還保鞏縣。李密親自率兵攻打偃師(今河南偃師東)、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失利後撤回洛口。當時,隋廷東都守軍多達20余萬,城防十分堅固。李密率3萬義軍復據回洛倉,大修營塹,以逼東都;隋光祿大夫段達等出兵7萬拒戰,雙方在回洛倉北交戰,段達等敗走。
大業十三年五月,為解洛陽之圍,隋煬帝命監門將軍龐玉等率領關內兵援救東都。是年九月,河南、山東發大水,餓殍遍野。按照徐世勳的建議,李密攻取了黎陽倉(在今河南浚縣西南),不到l0天,便獲得勝兵20余萬人。十月二十五日,奉命北上馳援的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兵10余萬向洛口瓦崗軍進攻,渡過洛水,在黑石(今河南鞏縣西南)紮營。李密渡洛迎戰,由於山麓地勢狹窄,兵器難以發揮威力,一度失利,退保月城。李密用“圍魏救趙”之計,抄襲隋軍黑石大營,調隋軍回轉,突然攻擊回救黑石的王世充主力部隊,消滅隋軍3000多人。十一月初九,兩軍夾石子河而陣,李密運用正面進攻和側後襲擊相結合的方法,再次重創王世充。黑石大捷之後,李密殺害翟讓,種下將士互存戒心、離心離德的禍根。 義寧二年正月,王世充得到7萬援軍後,又在洛口倉附近,與瓦崗軍展開大戰。李密抓住戰機,率敢死隊乘勢追擊,大敗王世充的渡河部隊。接著,又進逼東都,攻克偃師城,修築金墉城,擁兵30萬,南逼洛陽上春門,殺留守韋津。此戰後,王世充龜縮在洛陽北的含嘉倉城,不敢出戰。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派使者向瓦崗軍表示歸附,江淮一帶的許多義軍先後爭著響應瓦崗軍。瓦崗軍已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一股軍事勢力。這也是瓦崗軍最興盛的時期,李密錯誤的估計了形勢,以為只要佔領東都,天下就易為已有。遂長期屯兵于防守嚴固的東都堅城之下,與隋王世充軍前後交鋒百餘戰,貽誤了向其它地區發展、奪取更大勝利的機會,又極大的消耗了義軍的力量。
義寧二年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利用禁軍將士思歸關中的不滿情緒。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策動政變,縊殺隋煬帝,擁兵10余萬回歸長安,六月軍至黎陽。在洛陽繼帝位的隋皇泰主楊侗十分驚恐,採納了內史令元文都之策,授予李密太尉等高官厚祿,令其率瓦崗軍征討宇文化及。李密投降隋皇泰主,使瓦崗軍喪失了反隋的鬥爭大方向,渙散了鬥志。七月,李密按照楊侗旨意,帶領精兵在衛州童山(今河南浚縣西南)大戰宇文化及。李密被流矢射傷落馬,左右奔散,追兵正要趕到的危急時刻,被部將秦叔寶救回,並組織部隊穩住了敗局反取小勝。宇文化及部下萬餘人投降,迫使化及改變了行軍路線,率殘部2萬人北上。李密按皇泰主的許諾準備入朝領賞,部隊行至溫縣(今河南溫縣東),王世充已在東都發動子宮廷政變,獨攬大權。李密發覺自己入主洛陽的美夢被打破,只得仍然回駐金墉城。童山之戰,瓦崗軍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自己也險些喪生。從戰略上講,瓦崗軍是得不償失。九月,王世充乘瓦崗軍元氣大傷,尚未休整之機,選精兵2萬餘人,于初十日主動出戰。次日,兵至偃師,屯軍通濟渠南,作三橋于渠上,伺機與義軍一決雌雄。李密主力部隊集結在北邙(伉洛陽市北)山,草率決定迎戰。結果,被王世充伏擊打敗,俘降瓦崗軍10余萬人,數十位得力將佐被俘。李密逃至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企圖南阻河,北守太行,東連黎陽,捲土重來,但部屬士氣不振,李密無計可施,率2(一説3)萬義軍入關中,向唐高祖李淵投降。瓦崗軍的將士有的歸附李淵,有的投靠王世充。這支在推翻隋煬帝殘暴統治中起過決定性作用的瓦崗農民義軍,就這樣被竊據著領導權的隋廷大貴族李密出賣,最後分崩離析,徹底瓦解了。
(編輯 曹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