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軍事頻道首頁
軍事節目時間表
軍事熱點
值班武器競猜
專家龍門陣
軍事欄目直通車
軍營故事
軍事文化
軍事辭庫
將帥星河
點擊軍校
戰爭史話
兵法釋疑
軍事欄目
《軍事天地》
《軍事報道》
《國防時空》
《祝你成才》
《軍事科技》
《軍營文化》
《文體視窗》
《中國武警》

 編輯信箱
caojin@mail.cctv.com
>>戰爭史話 > 一戰、二戰經典戰役 > 正文

菲律賓戰役

央視國際 (2003-01-07 16:19:15)

  

  (1941~1942)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于1941年12月~1942年5月在菲律賓群島實施的登陸戰役。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台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台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並佔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並佔領馬尼拉;在南部佔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後南北對進佔領菲律賓全部島嶼。擔任菲律賓進攻作戰任務的是日本陸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本間雅晴中將,轄第16、第48師和第65旅,約5.7萬人),負責支援的有海軍第3艦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第11航空艦隊(司令為冢原二四三中將)和陸軍第5飛行集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共有作戰艦艇50余艘、飛機500余架。菲律賓守軍為駐菲美軍和當地部隊。為加強防禦、阻止日軍南進,1941年7月美國在菲律賓建立遠東美軍司令部,由D.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同時向菲增加兵力並加緊構築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的工事。作戰開始時,美、菲共有陸軍近14萬人,其中美軍1.9萬人、菲軍包括民兵共12萬人,飛機277架(其中可作戰的142架),海軍為1個混合艦隊(司令為T.C.哈特上將),作戰艦艇40余艘。

  1941年12月8日,日軍出動陸海軍航空兵連續轟炸達沃、碧瑤、伊巴、克拉克等處美軍基地和機場,擊毀B-17等作戰飛機約100架,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10~11日,日軍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裏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準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J.M.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鬥。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饑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準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鬥,溫賴特率美菲軍余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此役,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余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余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日軍先發制人,實施航空火力突擊,奪取制海制空權;陸海軍協同作戰,多點登陸,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航空兵迅速前移,配合陸軍地面行動;以及陸軍先北後南、南北夾擊的島嶼進攻行動等,為達成戰役目的提供了保證。

  (1944~1945)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于1944年10月~1945年7月在菲律賓群島對日軍實施的進攻戰役。

    1944年夏美軍佔領馬裏亞納和新幾內亞後,決定首先奪取萊特島,爾後佔領整個菲律賓,以切斷日本本土與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的海上交通線,建立進軍日本本土的海空基地。日軍大本營為固守這一戰略基地,決定實施"捷1號"作戰,與美軍決一死戰。為此,日軍在菲律賓成立陸軍第14方面軍,由山下奉文上將出任司令,下轄第35集團軍(司令為鈴木宗作中將)等部隊,計8個步兵師、1個坦克師、4個獨立混成旅,共35萬餘人;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為豐田副武海軍上將)的第3、第2、第5艦隊(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35艘、潛艇17艘)和陸軍第4航空軍及海軍航空兵提供支援。美軍由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D.麥克阿瑟上將統一指揮,參戰兵力為陸軍第6集團軍(司令為W.克魯格中將,轄2個軍)、第8集團軍一部及特種兵部隊共28萬餘人,由海軍第3、第7艦隊(司令分別為W.F.哈爾西海軍上將和T.C.金凱德海軍中將,共有航空母艦3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26艘、驅逐艦144艘、潛艇29艘、登陸艦和運輸艦650艘)和陸軍第5、第13航空隊及澳大利亞航空隊提供支援,共有飛機約2500架。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美軍航空兵連續空襲菲律賓、台灣和沖繩等地,炸毀大量日機,奪得制空權。10月10~15日,美軍先後從馬努斯島和荷蘭迪亞(今查亞普拉)出發,17~18日奪取萊特灣口3個小島。20日,美軍以第10、第24軍各兩個師組成北部和南部突擊集團,分別在萊特島東岸的塔克洛班和杜拉格登陸,向守島日軍(第35集團軍第16師及勤務部隊,約2萬人)發起進攻。日軍集中飛機幾百架攻擊美軍登陸艦船,但收效不大。美軍當日上陸逾10萬人,佔領寬20公里、縱深18公里的登陸場,隨後將日軍分割于卡里加拉、布拉文等地區。日軍實施"捷1號"作戰,調集陸海空兵力與美軍決戰。10月23~26日,雙方海軍在萊特灣附近海域進行大規模海戰,美軍以較小代價取得重大勝利(見萊特灣海戰)。10月底起,日軍第1、第26師和第68旅等部增援萊特,至12月初島上兵力達7.5萬餘人,並有艦艇79艘和飛機幾百架配合作戰。此時,美軍已上陸2個軍共17.4萬餘人,並有約700艘艦艇和4700架飛機負責輸送和掩護。日軍在縱深頑強抵抗,並使用特攻飛機和特攻艇攻擊美軍艦船,戰局一度出現膠著狀態。12月7日,美軍第7師從西海岸奧爾莫克灣登陸,在海空軍配合下東西夾擊,終於突破日軍防線。25日,守島日軍大部被殲,結束有組織的抵抗。
美軍佔領萊特島後,山下奉文將駐呂宋島日軍28.7萬人編成3個集團,分別駐守北部和中南部山區,企圖以持久防禦牽制和消耗美軍。美軍為取得進攻呂宋島的前進基地,于12月15日佔領民都洛島。1945年1月9日,美第6集團軍約20萬人在海空軍支援下從呂宋島西岸的林加延灣登陸,爾後一路(第1軍為主)向北呂宋進攻,另一路(第14軍為主)向馬尼拉方向推進。為加快進攻速度,美軍在向林加延灣增兵的同時,以第8集團軍部分兵力分別在蘇比克灣西北的聖安東尼奧和馬尼拉灣以南的納蘇格布登陸。各部隊同時向馬尼拉進逼,經1個月巷戰于3月3日攻佔該市。隨後,美軍發展進攻,將殘余日軍壓縮在呂宋北部、克拉克以西和馬尼拉以東山區。在美軍包圍下,日軍供應斷絕,疾病流行,大批減員(見呂宋島戰役)。與此同時,美第8集團軍還先後奪取菲律賓南部的巴拉望、棉蘭老、班乃、內格羅斯等島嶼。至7月上旬,菲律賓群島的大規模戰鬥行動結束。

    此役, 日軍被殲45萬人, 損失艦艇68艘、飛機約7000架 (其中特攻飛機700余架);美軍傷亡6.2萬餘 人,損失大型艦隻21艘、飛機900余架。美軍憑藉海空優勢,採取集中兵力、中間突破戰術給日軍以毀滅性打擊,切斷日本掠奪南洋戰略物資的海上運輸線,為盟軍進攻日本本土創造了條件。


  
(編輯 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