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局
央視國際 (2003-01-07 16:16:50)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侵佔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於1940年5~6月採取的軍事行動。
德波戰爭後,德軍主力西調,準備對法作戰。其作戰計劃"黃色方案"規定,軍事行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A"集團軍群(轄第4、第12和第16集團軍,配置在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司令為K.R.G.von倫德施泰特大將)實施主攻,穿越阿登山區,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推進至英吉利海峽,爾後在"B"集團軍群協同下圍殲英、法、比軍隊於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地區;"B"集團軍群(轄第6、第18集團軍,配置在亞琛以北,司令為F.von博克大將)實施助攻,佔領荷蘭、比利時;"C"集團軍群(轄第1、第7集團軍,部署在馬奇諾防線當面,司令為W.R.von勒布大將)實施佯攻,從正面牽制法軍。第二階段:德"A"、"B"集團軍群調整部署後,向法國腹地推進,協同"C"集團軍群圍殲駐守馬奇諾防線的法軍,迫使法國退出戰爭。德軍總兵力為141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和1個空降師)、2445輛坦克、3960架飛機、7378門火炮。
西線英法聯軍(總司令為M.-G.甘末林)在敦刻爾克至瑞士的法國邊境地區部署有108個師(其中10個英國師、1個波蘭師),組成東北戰線,由J.喬治任司令,下轄3個集團軍群,與22個比利時師和10個荷蘭師共同實施戰略防禦。其第1集團軍群(轄法第7、第1、第9、第2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司令為P.比約特)部署在英吉利海峽至隆吉永一線,任務是增援比、荷軍隊,將德軍阻滯在迪爾河一線;第2集團軍群(轄法第3、第4和第5集團軍,司令為G.普雷特拉)部署在隆吉永至阿格諾一線,堅守馬奇諾防線;第3集團軍群(轄法第8、第6集團軍,司令為A.貝松)部署在阿格諾至瑞士邊界,任務是堅守馬奇諾防線南段。英法聯軍擁有坦克3100輛、飛機2372架、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45萬門。
第一階段(5.10~6.4) 5月10日,德軍發起進攻,對法、比、荷境內的72個機場及縱深目標實施航空突擊,並在鹿特丹、海牙實施空降。在德"B"集團軍群右翼,荷軍在德軍打擊下迅速瓦解,於15日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於10日凌晨偷襲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馬爾要塞成功,比軍防禦即告崩潰。盟軍第1集團軍群按計劃馳援比利時。德"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於12日越過阿登山區,次日下午在空軍支援下強渡默茲河,14日佔領色當、迪南並突破法第9、第2集團軍防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20日佔領阿布維爾,切斷聯軍第1集團軍群與索姆河以南法軍的聯絡,爾後北上向被圍聯軍側後卷擊。21日,新任聯軍總司令M.魏剛命令所部向阿拉斯方向德軍翼側反擊,未果。24日,A.希特勒下令已進至艾爾運河的德裝甲部隊暫停進攻,使聯軍獲得在敦刻爾克組織防禦的時間。26日,英內閣下令實施"發電機"計劃,組織敦刻爾克撤退。28日,比利時投降。至6月4日,英法軍隊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從敦刻爾克撤至英國。
第二階段(6.5~6.25) 6月5日,德"B"集團軍群(轄第4、第6、第9集團軍)突破法軍沿索姆河和埃納河倉促構築的"魏剛防線",直逼巴黎。10日,法政府遷至圖爾(14日遷至波爾多)。同日,意大利對法、英宣戰。14日,德軍佔領巴黎。16日,H.P.貝當接任法國總理。17日,德軍從側後推進至瑞士邊界,法第2、第3集團軍群被圍。同日,法政府請求停戰,22日與德國簽訂《貢比涅停戰協定》,同意德國佔領法國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區,並宣佈退出戰爭和解除法國艦隊武裝。25日,法國全面停火。
此戰,德軍亡2.7萬餘人,失蹤1.8萬餘人,傷11.1萬餘人;法軍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90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法國失敗主義氾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是導致迅速敗降的主要原因。
(編輯 曹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