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軍事頻道首頁
軍事節目時間表
軍事熱點
值班武器競猜
專家龍門陣
軍事欄目直通車
軍營故事
軍事文化
軍事辭庫
將帥星河
點擊軍校
戰爭史話
兵法釋疑
軍事欄目
《軍事天地》
《軍事報道》
《國防時空》
《祝你成才》
《軍事科技》
《軍營文化》
《文體視窗》
《中國武警》

 編輯信箱
caojin@mail.cctv.com
>>兵法釋疑 > 中國篇 > 正文

直面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疾風驟雨——與軍事科學院部分專家學者對話錄

央視國際 (2003-07-16 10:52:07)

  

  ●解放軍報記者 李選清 柴永忠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包國俊

  編者按: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國際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世界新軍事變革。軍委江澤民主席指出:新軍事變革是人類文明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産物,是當代國際綜合國力競爭在軍事領域的反映。並強調:全軍同志要充分認清國際戰略形勢的發展趨勢,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今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京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項任務,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經驗,抓住機遇,在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真研究和借鑒國外新軍事變革的經驗,對於我們做好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乘勢而上完成我軍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此,本刊記者近日就世界新軍事變革的問題專訪了軍事科學院部分學科&&人,現將座談紀要整理刊發,以饗讀者。

  

  ▋剛剛結束的伊拉克戰爭拉直了戰前人們腦海中存在的許多問號,同時更給這個世界留下了許多 “出人意料”的驚嘆。如果説海灣戰爭是高技術戰爭初露端倪的話,那麼伊拉克戰爭呈現的則是信息化戰爭撲面而來的迅猛洪潮。

  新軍事變革在求變求新中駛上“快車道”

  記:伊拉克戰爭是人類有史以來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場戰爭。美英聯軍將伊拉克視為其檢驗新軍事變革效果的試驗場,不僅投入了大量的高精尖武器裝備,而且從戰爭指導到作戰理念、從部隊編成到打擊手段均發生了與傳統戰爭迥異的飛躍。世人清晰地看到,發端于上世紀80年代的軍事變革正在進入又一個大跨躍發展時期。請問這場新軍事變革的動因和特徵是什麼?

  彭光謙:當代新軍事變革的主要動因是為了在21世紀的國際戰略格局中爭奪有利地位和戰略優勢。它不只是單一技術因素直接推動的結果,而是技術推動與理論牽引雙重動力推動的産物;不只是作戰效能的物理性擴張,而是作戰效能的智慧性擴張;不只是軍事技術的革命,也是軍事結構與軍事理論的革命。概括這場新軍事變革的基本內涵,一是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先進的軍事手段和武器裝備,開發信息化作戰平臺、彈藥、裝備和信息化戰場體系,大力提高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和綜合作戰效能,實現武器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斷代性躍升;二是創新以信息化戰爭為核心的軍事學説,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系統工程方法,建立網絡化信息環境,通過"預實踐"或"虛擬實踐"以及實戰對抗,檢驗戰略規劃和作戰理論,設計未來戰爭;三是重新建構以信息化軍隊為主體的科學的體制編制,以便於信息快速流動,便於戰場信息流對戰場人流物流的有效調控,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實現軍隊結構的轉型。

  洪 兵:當前這場新軍事變革從軍事變革形成的主題來看,主要圍繞如何打贏未來信息時代戰爭而展開,其主要特徵是部隊、武器和作戰的高度“信息化”。從軍事變革導致的結果來看,軍隊武器和作戰將變得更加精確,軍隊的指揮和控制將變得更加靈活自如。這種精確和自如,不僅表現在單兵和分隊的戰術層次上,而且也將表現在最高統帥部的戰略層次上。從軍事變革促成軍隊戰鬥力巨大增長的途徑來看,軍隊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和軍隊戰鬥力將主要不是通過武器裝備的“硬體”,而是通過控制這些武器裝備的“軟體”來提高。所以,現在軍事變革是“要利用指揮與控制技術來釋放信息時代的能量”。從軍事變革推動增長的軍隊戰鬥力的表現形式來看,這一戰鬥力將是一種各種兵力兵器的整體合力,是軍事家所追求的有機統一的綜合作戰能力。

  記: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軍事變革理論的國家,但美國卻成為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領頭羊”,其中軍事理論的創新自始至終成為牽引美國軍事變革向縱深發展的“靈魂”和“催化劑”。請問美國是如何推動軍事變革發展的?其軍事變革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姚雲竹:海灣戰爭以來, 美軍在推進軍事變革方面,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從海灣戰爭中美軍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只佔全部彈藥的8%,到伊拉克戰爭中佔到 68%這一事例就可看出,高新技術不斷提高美軍的作戰效能。當新技術與新系統的大量運用凸顯現行編制體制、作戰理論和戰法戰術的落後時,美國的軍事變革又開始在第二個層面産生作用,即人們開始用全新的方式考慮戰爭形態等更為根本的問題,技術的變革擴展到軍事思維的領域,發展為軍事思維的變革。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在變革軍事理論方面大致經歷了 “思想爭鳴”、“概念提煉 ”和“理論開發” 三個階段。從海灣戰爭開始到1996年美參聯會提出《2010聯合構想》為止,可以算做是思想爭鳴階段。在這一時期,以軍官和退役軍官為主體的軍事理論家群體提出了一系列軍事思想和觀念,同時80年代提出、但未受重視的一些理論也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其中最重要的有戴維德普圖拉空軍少將提出的“基於效果作戰”的理論,約翰沃頓退役空軍上校提出的“把敵人看作一個系統”的“五環目標論”,約翰博伊德退役空軍上校提出的“觀察、判斷、決定和行動環”理論,退役海軍軍官哈倫厄爾曼等人提出的“通過震懾達成快速主宰”的理論,前參聯會副主席威廉歐文斯海軍上將和道格拉斯麥格雷戈陸軍上校提出的打破兵種甚至軍種界限改編部隊結構的理論與建議等。這些思想爭鳴的著眼點,就是摒棄機械化戰爭時代的“消耗戰”和“殲滅戰”,力圖創造符合信息化戰爭規律的新理論。

  以1996年5月美參聯會公佈《2010年聯合構想》為標誌,美軍的理論創新進入了概念提煉階段。《2010年聯合構想》提出了“制敵機動”、“精確打擊”、“ 聚焦後勤”和“全維保護”等四個聯合作戰概念,各2000年5月,參聯會又發表了《2020年聯合構想》,在進一步闡述四個關鍵作戰概念的同時,提出了“信息作戰”、“全譜優勢”、“聯合指揮與控制”和“多國與跨部門行動”等新課題,軍種隨後也紛紛提出自己的作戰構想。這些聯合和軍種作戰概念的提出,説明軍事理論家通過著書立説表述的思想,已經提升為作戰理論要素,進入了軍隊的官方文件。

  1999年4月的美國防部的《防務計劃指南》要求負責制定聯合作戰理論的聯合部隊司令部針對未來戰爭開發新的聯合作戰理論,該司令部提出了“快速決定性作戰”的理論,並於同年10月公佈了《0.5版快速決定性作戰白皮書》。自此,美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作戰理論、特別是聯合作戰理論的開發與研究,作戰理論的創新進入了理論開發階段。在此階段,各軍種除了繼續研究本軍種的作戰概念和形成系統理論外,還要在聯合部隊司令部的統一領導與協調下,對該司令部提出的美軍歷史上第一個聯合作戰理論——“快速決定性作戰”進行研究、實驗、評估和完善。美軍還提出在理論開發的每一個週期就作戰理論、體制編制、訓練、物資、領導和教育、人才和設施等軍隊建設的7個方面提出改革建議,從而利用先進理論的牽引作用指導美軍的全面轉型。

  鄧曉寶:概念是理論的基本單元,當代新軍事變革是從提出新軍事概念開始的。新軍事變革的“領跑者”美國推行變革的模式是:提出新軍事概念──更新軍事觀念(理論)-—開發新作戰系統──打新型戰爭。這表明,進入21世紀,人類擁有了借助先進科技手段改造和創新戰爭形態的前所未有的能力,也揭示了新軍事變革設計未來、開拓未來和贏得未來的重要趨向。從新概念引領軍事創新的意義上講,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軍事新概念時代。網絡中心戰、網電一體戰、太空戰等一大批新概念,必將把新軍事革命引向信息化戰爭的新階段。

  王保存:通過伊拉克戰爭世人清晰看到,美國新軍事變革成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初步建立了完備的信息化武器裝備體系,特別是建成了完整的全球性戰略級、戰役級和戰術級綜合電子信息系統。二是提出了信息戰、信息戰爭、網絡中心戰等創新性戰爭和作戰理論,並用以指導軍隊信息化建設和戰爭實踐。三是建立了“提出作戰概念——開發新式裝備——進行試驗演習——用於作戰實踐”的戰鬥力生成機制,使美軍作戰效能迅速提高。四是摸索出了一套加速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方法,如“信息主導”法、“虛擬實踐”法、“以商促軍”法等。尤其是先於世界其他任何國家的軍隊達到了從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到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裝備的“臨界質量”。這就使得美軍的戰鬥力在短時間內急劇膨脹,不僅與發展中國家軍隊形成了軍事技術裝備“時代差”,也拉大了與英、法、德、日等盟國軍隊和俄羅斯軍隊的差距。 

  ▋新軍事變革的物質基礎是技術革命,其核心是信息化。儘管其發端于技術先進國家,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個國家無論貧富強弱,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捲進了這場沒有硝煙的角逐中。今天的“賽跑”成績將與明天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安全休戚相關。

  全球化時代的軍事變革影響是世界性和戰略性的

  記: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科學技術就被最快捷最廣泛地應用於軍事領域,可以説技術革命早已成為軍事變革的前夜和原動力,請問,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軍事變革?

  彭光謙:人類社會重大的軍事變革,大體發生過四次:第一次是青銅、鐵等金屬兵器取代弓弩、棍棒等木石兵器,建立農牧時代的軍事體系的軍事變革;第二次是火藥兵器代替冷兵器,建立工場手工業時代的軍事體系的軍事變革;第三次是機械化裝備取代熱兵器,建立大工業時代的軍事體系的軍事變革。第四次是當代信息化武器逐漸主宰戰場,建立信息化時代的軍事體系的軍事變革。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間還穿插著以核武器為標誌的軍事變革。當代軍事變革是人類文明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産物,它最早可追溯于20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中靈巧炸彈的使用,顯露了它的萌芽;80年代英阿馬島戰爭精確制導武器的問世,初露崢嶸;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則是當代新軍事變革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記:我們今天正在經歷的這場新軍事變革與以往歷次軍事變革最大的不同,也許在於它不是在世界相對隔離的條件下發生的,而是在全球化這一時代大幕下上演的,它將極大地衝擊傳統的安全觀念,改變傳統的戰爭形態和戰爭方式,同時還將對當代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和國際戰略格局帶來重大影響。請問新軍事變革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

  ●戰爭形態和戰爭方式將出現劃時代轉變

  鄧曉寶:新軍事變革的深入開展推動著戰爭形態的轉變,概括起來講,在軍事層面將出現“五個淡化”:

  局部戰爭與全面戰爭影響的界限淡化。從一國情況看,在以火力打擊和兵力機動為標誌的機械化戰爭中,局部戰爭的作用範圍有其明顯的地域性。而在信息化戰爭中,儘管火力打擊和兵力機動的範圍仍然有限,但信息攻防作戰的範圍卻很可能是全面性的。並且,未來信息化戰爭還將越來越多地直接對敵國政治、軍事核心目標和要害目標實施有重點的精確打擊,達成小戰大勝的目的。

  戰與非戰的界限淡化。即從形式上看,在信息化條件下戰爭與和平之間可能沒有截然的區分。這是由信息戰和特殊條件下作戰的特點決定的。機械化戰爭是以火力打擊和兵力出擊為發起戰爭標誌的。而信息化戰爭在發起階段,可能首先實施信息攻擊。被攻擊方難以從信息攻擊中作出敵軍是否開戰和本國是否需要轉入戰爭狀態的確切判斷。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還表明,不僅開戰的時機難以界定,而且結束戰爭的時間也不是一廂情願的。美軍攻佔伊拉克全境後,至今仍然深受非正規作戰襲擾之苦。

  作戰樣式的界限淡化。隨著軍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網絡中心戰、網電一體戰等新的作戰形態相繼涌現,正在改變和取代傳統的作戰樣式。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作戰形態,強調參戰力量的系統集成和作戰行動的整體聯動,任何具體的作戰樣式都屬於聯合戰役或戰術範疇,其偵察監視、指揮控制、火力打擊與支援保障等行動的內容和程式是一致的。未來信息化的作戰部隊將是多能型的,不同樣式之間的行為差距將縮小。一次戰爭和戰役中不同作戰樣式轉換頻繁,過度期縮短甚至消失。

  軍種之間的界限淡化。現代世界軍種體制從一軍制到五軍制都有。但多維一體的聯合作戰需求將逐漸彌和軍種之間在作戰功能上的差距。目前許多國家海軍正在大力發展空中力量和陸戰力量,陸軍也呈現出加強飛行化作戰力量建設的勢頭,國土防衛不僅促使空軍同時加強空中打擊力量和地面抗擊力量的建設,而且促成將空中、空間力量的一體化。未來信息化戰爭中,武裝力量的體制將由以作戰平臺類別為主相區分,轉向以作戰任務為主相統一上來。即按區域和任務,對空中、陸地、海上部隊實行一體化的編成,軍種體制的壁壘最終將被打破。作戰力量將實行以小型多功能部隊為基本單元,根據遂行任務的要求靈活組合的模塊集成式編制。

  參戰力量的主從界限淡化。在系統集成的作戰力量中,技術支持系統、火力打擊系統、作戰指揮系統同樣重要。在非接觸作戰中,前沿部署與縱深配置、戰區人員與本土參戰人員的作戰環境相似或相同。參戰力量中出現任何一塊“短版 ”,都會降低軍隊整體作戰的效能。在網絡戰和特種戰中,非軍人同樣可以成為戰鬥人員,非軍事機構同樣可以參與軍事活動。信息化戰爭更加依賴社會科技力量的參與和保障,新技術兵器的首批操作者將是它的設計者和製造者;許多技術性和社會性強的軍事任務將以法律和合同的方式交由公司完成。那種傳統的作戰力量之間的主從關係趨於模糊。

  ●新戰爭機制將確立並主宰戰爭舞臺

  鄧曉寶: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反映了戰爭的重心從物質資源到信息資源的轉變,信息資源將成為戰爭的首要制勝因素,信息化優勢將成為軍事力量對比的突出優勢。信息化戰爭的本質是智慧戰爭。未來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將更好地體現人的意志,信息化戰爭將更快捷地體現和達成國家意志。在信息化戰爭中,人的因素與武器裝備的因素將在更高的層次上重新定位,實現更為緊密的契合。美軍在其未來“網絡中心戰”構想中,提出了未來戰爭將在認知域、信息域和物理域同時展開的理念,試圖把傳統戰爭中人與物的對立關係引向在信息化戰爭中的統一。

  ●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彭光謙:新軍事變革催生了高技術的作戰力量和多樣化的作戰手段,使現代戰爭的可控性增強,為運用軍事手段達成政治目的和經濟目的提供了低風險、高效能的可能選擇。新軍事變革的最新技術成果一旦與強權政治相結合,將為其實現戰略意圖提供新的物質技術支撐,進一步刺激軍事干涉主義、軍事擴張主義與黷武主義傾向的發展,特別是在戰略力量對比日益懸殊的情況下,對武力使用的限制力越來越弱,戰爭的門檻越來越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路途將更加艱難。

  王保存:在新軍事變革的推動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軍隊的機械化裝備正快速向信息化裝備過渡。在不久的將來,其武器系統將被徹底重塑,完全實現信息化、智慧化、一體化。軍隊的體制編制目前也正在進行根本性變革,作戰理論也在發生質變。廣大發展中國家軍隊如不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奮起直追,其與美國等先進國家軍隊的“時代差”將有進一步拉大的危險,國家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 

  ▋未來一、二十年,將是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納米技術、隱形技術、定向能技術的更新突破,一批更加高效的新型武器特別是新概念武器將不斷出現,為軍事變革提供新的物質技術基礎。軍隊的信息化將由數字化向網絡化進而向智慧化方向全面推進。

  新軍事變革的觸角正向宏觀與微觀雙向拓展

  記:未來一二十年,世界新軍事變革主要向哪幾個方向發展?

  ●軍事工程革命走向軍事信息革命

  王保存:在西方國家,屬於機械化軍事範疇的軍事工程革命始於二戰期間。至今其武器裝備的性能指標已達到或接近達到物理極限。屬於信息化軍事範疇的軍事信息革命分為軍事傳感革命和軍事通信革命兩個階段。軍事傳感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出現了計算機控制的探測器材,以及單個作戰平臺和武器系統的計算機化。據測算,裝有新型傳感器的作戰平臺,其探測距離相當於過去的5倍,探測範圍和探測到的信息量是過去的25倍。始於80年代初的軍事通信革命是軍事信息革命的第二階段,其主要成果是:由於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出現了可以處理大量數據信息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與計算機系統(即C4I系統)。軍事信息革命的發展在世界各國是不平衡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軍事工程革命,接近完成軍事傳感革命,正在全力推行軍事通信革命。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仍處於軍事工程革命階段,或剛剛開始軍事傳感革命。

  李效東:信息化戰爭使無形的信息流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通信容量、傳輸速度和可靠程度、實時偵察定位能力和傳感能力等信息要素,成為交戰雙方軍力對比的重要指標。目前,美軍的信息化程度已經使其各級指揮官都能實時或近實時地了解到10萬平方公里戰區內大部分情況。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只能了解戰區內15%的重大情況;到1996年,這個比例上升到 20~30%;到2000年,則達到40~60%;到2010年,美陸軍作戰部隊之間的戰鬥數據傳輸率,將比1992年提高14.5倍;圖像傳輸速度提高5倍。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中央戰區總部有7個大型顯示屏,每2.5分鐘即更新一次戰場數據。可見,在信息化條件下,戰場情況的實時傳輸將驅散戰爭的“迷霧”,使未來戰場變得清晰透明。在物質、能量、信息等構成作戰力量的諸要素中,信息將起到主導的作用,信息優勢成為贏得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

  ●機械化裝備向信息化裝備過渡

  王保存:當前,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發展的大趨勢是,工業時代的機械化裝備正在逐步向信息時代的信息化裝備過渡。這一過渡將持續很長時間,各國過渡的速度也會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裝備信息化建設起步早,進展快,其武器系統的主體已經實現信息化。例如,美陸軍的信息化裝備已佔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美海、空軍的信息化裝備已達70%。雖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武器裝備仍然是半機械化、機械化裝備,但是它們也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始走上了裝備信息化的發展道路。信息化裝備是指信息化彈藥,信息化作戰平臺,軍用智慧機器人系統,單兵數字化裝備,以及C4I系統。

  ● 指揮體制由“樹”狀變“網”狀

  謝莆:新軍事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使軍事組織體制實現從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跨時代躍升。這種躍升的實質是:使信息這一構成戰鬥力的主導要素能在軍隊內部和戰場上快速、順暢、有序地流動,以適應打未來信息化戰爭的要求。也就是説,變縱長形“樹”狀領導指揮體制為扁平形“網”狀領導指揮體制,使部隊編成一體化、小型化、多功能化,並組建新型部隊。一般來説,在一場全面軍事革命中,最先發生變革的是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最後完成變革的往往是軍事組織體制。

  ●培養信息時代的知識型軍人成為當務之急

  王保存:信息化戰爭是由信息化軍隊在陸、海、空、天、信息、心理等六維戰略空間進行的,以信息和知識為主要作戰力量的,附帶殺傷破壞減到最低限度的戰爭。信息化軍隊和信息化戰爭呼喚新型軍事人才。為了造就信息時代的新型軍人,西方國家主要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貫徹兩個“精英”的思想,即把社會上的“精英”招入軍隊,使軍隊的“精英”晉陞到將軍。二是培育軍人的信息素養,使他們具備信息意識、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三是調整院校課程設置,開辦各種訓練班,大力培養信息戰和信息技術人才。四是轉變軍事教育思想,加大依託國民教育體系培養軍事人才的力度。

  ●後勤體保障向精確化和高效化邁進

  李效東:信息化後勤的核心思想是,改變傳統的後勤保障模式,將信息、後勤和運輸等要素融合在一起,以信息化的手段重新編組、調度和使用後勤力量,實現資産全壽命週期的可見性,形成從供應源到需求地的無縫連接,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建立更快、更遠、更精確、更高效的後勤保障系統,並使之與整個作戰體系融為一體,為作戰部隊提供“適時、適地、適量”的全面保障。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向戰區運送了4萬多個大型集裝箱,但其中2萬多箱不知裝有何物,也不知送往何處,只好用了半年時間逐一開箱點驗,仗打完了還沒查清楚。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後勤基本實現了精確化和高效化。

  

  ▋在這場百舸爭流的世界軍事變革大潮中,複製與克隆“美國式”的軍事變革既沒有前途也難以做到,盲目跟進更不是明智之舉。有道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各國在探索新軍事變革道路上關鍵所在是要創出自己的特色。

  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之路是多元化的

  記:從20世紀70年代蘇聯提出軍事技術革命的概念開始,到現今美國軍隊初步具備網絡中心戰能力,新軍事變革在其30多年的進程中,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符合本國和本民族發展需要的變革之路,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李效東:各國發展軍事變革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以武器裝備發展為例,美國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速度、謀求全面優勢的發展之路。為實現其全球戰略利益,美國憑藉其強大的技術優勢和經濟優勢,不斷增加軍費投入,現今軍費開支每年已將近4千億美元,這個數字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在資金與技術的雙輪驅動下,美國軍事變革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其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不僅形成了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時代差”,同時也造成了與不少發達國家的“ 代內差”。俄羅斯、日本走的是適度投入、重實研發、自主發展的道路。俄羅斯建國以來,儘管國力維堅,但仍保留了完整的軍工科研和開發體系,而且不斷向世界推出新式武器裝備。日本是現今世界第二大軍費開支國,其在武器裝備上的研發投入是很大的,從90式主戰坦克,到F-2飛機,再到火箭與衛星系統,日本為推進自衛隊的現代化,一直強調武器裝備的原創性與自主性,儘管造價不菲,這一宗旨始終未改。歐洲一些國家所走的則是聯合投入、聯合規劃、協作發展的道路。如“歐洲戰鬥機”項目就是由幾個國家協作攻關,共同投資,優勢互補,共同受益。印度、以色列所走的是自主和引進相結合、研發與外購相促進的發展模式。印度和以色列等國家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不斷加大舊式武器裝備的改進力度,用信息化技術使許多老裝備重煥異彩,節省了大量的開支。

  彭光謙:在這場歷史性的軍事變革大潮中,美國捷足先登,充當了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領頭羊"。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美國就加大了投入力度,自上而下地全面推進軍事變革、在大力研究開發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武器系統的同時,加快部隊結構重組和軍事理論創新,加快"數字化戰場"與"數字化部隊"建設。目前美軍陸軍信息化裝備已達到50%,海、空軍已達到70%以上。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發動的幾場局部戰爭中,展示了美國軍事變革的綜合效能和戰略優勢。除美國以外,目前有近40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先後啟動軍事變革。俄羅斯制訂新版《俄聯邦軍事學説》,推進俄軍"全面軍事改革",壓縮規模,優化結構,重點爭奪制天權,整合組建航天軍,以此牽引俄軍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也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現代化綱領,力主改革與發展最先進的國防科技,建立信息化的獨立自主的防務力量。  

  ▋把握機遇,贏得挑戰,變被動為主動,加速本國軍隊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維護國家根本利益和安全,已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容回避且急待解決的緊迫課題。

  乘勢而上,在機遇與挑戰中實現跨躍發展

  記: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在世紀之交這場不期而遇的軍事變革挑戰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要完成軍隊的信息化轉型,關鍵是要做好“後發”這篇大文章。“後發”的優勢就在於可以避開別人走過的彎路,從“先發者”的經驗教訓中找到跨越的捷徑。請問其中需要把握的關節點在哪?

  王保存:當前新軍事變革仍處於發展階段,美國等西方國家暫時處於領先地位。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後來者,但暫時的後來者,不一定是最終的落後者。新軍事革命的主旨是把機械化軍隊發展成信息化軍隊,這為發展中國家軍隊縮小並最終彌合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的差距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要實現這種跨越,“ 信息主導”、“系統集成”、“虛擬實踐”這三點至關重要。

  “信息主導”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要擯棄“機械化軍事思維”模式,樹立“信息化軍事思維”觀念;轉變工業時代圍繞“火力和機動力”籌劃軍隊建設的思想,確立“信息化”在軍隊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培育信息素養,提高信息意識;充分認識信息的重要性,確信信息是作戰力量的主導要素,制信息權是作戰制勝之基。二是軍隊建設實踐,要同時開展信息化建設和機械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要把著眼點放在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特別是“信息能”的作用上。這就是:在武器裝備發展上,大力開發信息化武器系統,特別是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在軍事組織體制建設上,要以“有利於信息流快速流動和利用”為目標,改革領導指揮體制和部隊編制,減少指揮層次,使各軍兵種混編,建立適於打高技術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兵力結構。在軍事教育訓練上,要突出“信息戰” 演練,開設信息戰和信息技術課程,培養更多的信息戰人才和深諳計算機系統與網絡信息技術的專業軍官。

  “系統集成”是指把很多軍事系統集合成一個軍事大系統,用大系統的觀點來籌劃國防和軍隊建設。應同時建設作戰空間預警探測系統、指揮自動化系統和精確火力打擊系統,並使之實現“無縫隙聯接”。目前應重點重點發展武器裝備體系的微觀信息系統和宏觀信息系統,以儘快達到信息化裝備的“臨界質量”。 微觀信息系統是武器系統自身配備的、主要用於提供目標位置信息的軍事信息系統。宏觀信息系統是武器系統之外、對武器系統起控製作用的、主要用於提供指揮信息的綜合電子信息系統或C4I系統。

  “虛擬實踐”法是指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手段,創造一種模擬未來戰爭的 “人工合成環境”,如未來戰場、未來訓練場等,讓軍人在這種虛擬環境中進行 “預實踐”,讓新武器、新戰法、新編制在這種虛擬環境中得到試驗、檢驗和論證,得出有關數據和結論,用以指導發展未來作戰理論、制定作戰預案、研製武器裝備,調整軍隊指揮體制與部隊編制,改進院校教育和部隊訓練。為了用“虛擬實踐”法加強軍隊建設,特別是加強軍隊信息化建設,美國防部和各軍種部建立了19個作戰實驗室,英、法、德等國軍隊也建立了許多“作戰模擬試驗室”或 “作戰倣真試驗中心”,他們的做法很值得借鑒。

  趙捷:發展中國家軍隊要通過嵌入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來改進現役裝備,提升其信息技術含量,利用信息技術的融合作用,將原本分立、鬆散或關係不順的若干子系統整合成為功能緊密耦合的一體化新系統,使之産生“1+1>2”的整體效能;要大膽跨越機械化建設的某些階段和環節,盡可能選擇發展那些對戰鬥力形成和提升起關鍵作用、能與信息化裝備緊密結合的機械化平臺,以縮短機械化建設的進程。同時要選準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突破口,如“拳頭部隊”建設和 “聯合火力打擊”建設等,強化軍隊信息化頂層設計的科學性。

 


  
(編輯 曹勁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