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碭山酥梨和山東的萊陽梨,因為美味可口,都屬於我國的四大名梨之列。記者到碭山和萊陽採訪時發現,同樣是盛産名梨,同樣是獲得了豐收,一邊是嚴重滯銷,一邊卻是産銷兩旺。兩種梨為什麼會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命運呢?
記者來到碭山時,梨子的採摘季節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在果園裏,由於梨賣不出去,在採摘時用來臨時存梨的土坑,依然存放著大量的梨,由於儲藏條件太差,腐爛的梨也越來越多。梨農劉電坤告訴記者:“還存了6萬到7萬斤梨。四兩到半斤的梨,賣一毛七八到兩毛,半斤以上的梨現在是兩毛四。”劉電坤還説,算上農藥、化肥、人工以及上繳費用,像今年這樣的價格,一年白幹不説,還要倒貼進去近2000塊錢。梨農樊慶功家今年收了近3萬斤梨,在他家的屋子和地窖裏,到處存的都是梨。樊慶功説:“真的沒有別的法子,賤賣都得處理掉,賣一毛錢一斤,幾分錢一斤還得賣。”而樊慶功所在的村,至少還有300多萬斤梨與他家是一樣的遭遇。
碭山縣今年梨的總産量達到了25億斤,還有近15億斤沒有賣出去,一半以上至今滯銷。安徽碭山縣人民政府縣長張常秀告訴記者: “我們全縣的經濟支柱,農村這一塊,主要靠碭山酥梨來支撐,水果價格下降,直接影響了農民收入,影響了碭山的經濟發展。” 張常秀説,實際上,碭山梨的價格1998年開始,從先前的一元多錢一斤一路下跌,直到現在的兩毛多錢一斤。與此同時,梨的産量卻由當年的不到7億斤增長到現在的25億斤。碭山全縣有90萬畝耕地,梨就佔了50萬畝。
記者還發現,碭山縣梨農也缺乏統一組織,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是目前主要的銷售方式。專門做水果出口生意的安徽碭山華利果業公司經理孫宗華告訴記者,碭山梨在海外市場其實很受歡迎,但自己每年頂多也就銷出5000萬斤。孫宗華説: “根據目前的銷售情況和國外的需求,如果能建一個萬噸級的(氣調)冷庫,投資要8000萬左右,每年我們就能銷到2億斤左右。”氣調冷庫的作用是用來進行水果的殺菌、保鮮、儲藏,延長水果的銷售週期,但建氣調冷庫,孫宗華沒有這個實力,而碭山縣財政一年的收入不到一個億,也沒有這個力量。不僅是氣調冷庫,碭山目前還沒有一條上規模、上檔次的水果深加工生産線,也沒有一家有品牌影響力的水果企業。
碭山縣正在爭取國家、社會以及海外資金,並提出以應季銷售一批,儲藏一批,深加工一批的辦法,來解決碭山梨的銷售難題。
山東萊陽梨:産業化托起市場
山東萊陽與安徽碭山相距不過幾百公里,1998年前後,萊陽梨幾乎遭受著與現在碭山梨差不多的境地,但是今天,萊陽梨農已經不再為梨的銷售發愁。在山東萊陽街頭,這位商販告訴記者,好的時候,他一天能夠賣出近2000斤梨。不僅商販的生意好做,農民種的梨今年也賣出了好價錢。一位梨農告訴記者:“今年反正三塊錢、兩塊八九、兩塊五他們就買。”
正在馬路邊賣梨的梨農王明帶記者參觀了他的梨園,他家500多棵梨樹,今年收穫的大部分梨,都賣給了當地的一家果汁加工企業。王明説:“一般我們産5萬斤梨,最低也賣個4萬斤給他們,4萬到4萬5千斤給他們。”在這家企業的濃縮果汁生産車間,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條生産線平均每天可加工處理梨600多噸,高峰時可達到800多噸,而萊陽梨現在的年總産量約為30萬噸。山東天府萊陽梨果汁有限公司生産副經理隋英坤告訴記者: “萊陽梨這個總産量,我們這一個車間,專門幹梨濃縮汁,可以消耗整個梨總産量2/3還多一點。”
目前,除了在國內市場銷售,萊陽梨汁還出口到歐美等海外市場,每年為企業創造5—6個億的銷售收入。在當地工業園區,天府集團正投資數億元建設更大的水果生産加工基地,並期望在土地和企業,農民和企業之間結成一種更加緊密的關係。山東天府集團董事長姜志德告訴記者: “我們有土地,土地有農民,由農民來耕種,由我們來付工資,給待遇,這個基地建立起來後,在農藥殘留上的問題、品種上的問題、規模上的問題,原料的問題,都可以得到長期穩定的解決市場。”
不僅是梨汁,在萊陽,依靠這種公司加農戶的産業化模式,包括天府、魯花、龍大在內的一批農副産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每年創造出佔整個萊陽市近70%的工農業産值,並在相當程度上穩定了農産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保證了農民的收益。
《經濟信息聯播》播出時間:
首播 CCTV-2 週一至週六:21:00
重播 CCTV-2 週一至週四次日淩晨 1:10
週五次日淩晨 2:00
週六次日淩晨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