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本期內容
|
|
人際交往話距離(2003年6月13日)
由於非典型肺炎的威脅,人們格外注意彼此之間的距離。在這些日子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增加了,但人際交往的距離卻被迫拉大了,孩子只能以這種方式和媽媽見面。“密切接觸”幾乎成了“危險”的同義詞。隨着非典發病人數的下降,我們相信正常的生活離我們已不再遙遠。那麼在正常的生活中又該如何把握人際交往的距離呢?
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在交往時分成四種不同的距離,即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
親密距離是一個人與最親近的人相處的距離,在0到45厘米之間。陌生人進入這個領域時,會使人在心理上産生強烈的排斥反應。我們看到,在擁擠的公共汽車裏,互不相識的人通常保持着僵直的身軀,儘量避免身體的接觸,而夫妻、戀人、父母與孩子則會依偎在一起。如果最親近的人長期不能在親密距離中相處,會導致情感缺失,甚至會在生理上出現不良反應。一項對比試驗表明,經常接受母親撫摸的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得快,比其他嬰兒更活躍、體重增加的速度會比那些不受撫摸的嬰兒快出47%。因此專家們認為,親密距離是人際交往中最為重要也最為敏感的距離,每個人都必須謹慎地把握這個距離。
個人距離的範圍是45厘米到1米之間。人們可以在這個範圍內親切交談,又不致觸犯對方的近身空間。一般朋友和熟人在街上相遇,往往在這個距離內問候和交談。
社交距離一般在1到3.5米之間。其中1米到2米之間通常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處理私人事務的距離。例如在銀行取款時要輸入密碼,為了保護客戶的機密,銀行要求其他客戶必須站在“一米線”之外。
2到3.5米是遠一些的社交距離。商務會談通常是在這個距離內,相互之間除了語言交流,適當的目光接觸也是不可少的,否則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在屏幕上,電視節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這是為了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因為這個景別的視覺效果是主持人與觀眾的距離只有兩米左右。
公眾距離往往是公眾集會時採用的距離。一般在3.5米到7米左右。超過這個距離人們就無法以正常的音量進行語言交流了。所以有經驗的語文老師會走下講臺朗讀課文,以提高語言的感染力。
人際交往的四種狀態只是大致的劃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人際距離的準則會有所差異,但基本規律是相同的。和喜歡的人交談要靠得近,熟人要比生人靠得近,性格外向的要比內向的人靠得近,女人之間比男人之間靠得近。仔細想來,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都建立在恰當的交往距離之上,而人與人之間的某些衝突卻往往是從不恰當的距離開始的。因此,在交往時恰當地運用“距離語言”,我們才能在越來越擁擠的地球上找到合適的位置,在越來越頻繁的人際交往中科學地把握好距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