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臺《周末喜相逢》欄目播出了一部大型電視系列節目《中國相聲一百年》,這個作品旨在使人們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重新認識相聲這種藝術,這部作品的總策劃就是大家熟悉並喜愛的相聲演員姜昆。本期節目中,姜昆將與大家聊聊這部作品的由來。
孫小梅:作為相聲界的人士,你是第一次介入電視創作的領域,感覺怎麼樣呢?
姜昆:好象有點不是人幹的活兒,現在看屏幕眼睛老是恍恍惚惚的,我發現搞電視工作真不容易。我們平常看到的30分鐘的一段節目是一秒一秒的製作完成的,這塊兒加一段只是3秒鐘,然後把那段擱在這塊兒又是2秒鐘,節目都是按秒來計算時間的。所以我們這個節目做了八個月。我當時還説,你們這也太慢了,等我實際進去了以後,發現八個月真不夠。
孫小梅:我手裏拿的這張碟就是您的作品,您是這部片子的總策劃,能不能跟我們説説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擔任了這部電視片的總策劃?
姜昆:近幾年來,由於相聲走入了低谷,所以相聲的興衰一直是人們特別關心的話題,相聲界的動態也被大家所關注:姜昆做網站去了,是賠了是賺了?是不務正業了還是還幹這行?馮鞏拍電影去了,牛群當縣長去了……大家都非常關心。我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也一直在想,作為我們這一代人來講,我也挺有責任的,馬季老師把我培養出來了,他從侯寶林老師那兒接過了班,我又從馬季老師手裏扛過了旗,那麼現在往下,如果在我手中把這桿大旗扔了,或者相聲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走向了它的滅亡,你説我怎麼辦?對不起祖宗呀!所以我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你不知道網上罵我罵得有多厲害,網友説:姜昆是不是有汽車了,聽説過去老相聲演員可都沒汽車;姜昆現在是不是吃好了,窮人的活兒怎麼現在讓你們這幫人幹了,能有不敗家的嗎?哎呀!説的話特別的刺耳。我想,一方面我自己應該在創作上努力,在各個方面給大家一個比較滿意的答覆,能夠盡到我們這一代相聲藝人的責任;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怎麼培養新人,讓大家能夠從相聲藝術的本質上認識相聲藝術,從而發展。
孫小梅:通過製作這部電視片重新梳理了中國相聲一百年的歷史,您現在是怎麼看待中國相聲的現狀?
姜昆:首先我要説一點,看了我們這個片子的人都會驚奇。你們怎麼有那麼多的材料?你們怎麼有那麼多豐富的歷史資料?我跟大家坦白,好多東西我都是第一次見到。1974年,在大家都沒有錄音錄像的時候,馬季老師曾經在珠江電影製片廠搞過一次小型演出,錄製過幾個資料性的片子也被我們挖了出來,連他自己都為之一驚。我們聽侯寶林的錄音,他學那個“吊爐燒餅扁又圓,油炸的麻花兒脆又甜”,我一聽,這時候才去領略侯寶林的相聲,真好,他不但嗓子好,學得像,而且一絲不茍。咱們現在都學的皮毛。他講什麼是相聲美學,包括演員的做派、演員的説話方式、演員的表達方式、詞語的運用、語言的清晰,我隱隱約約就聽着侯寶林的字裏行間、話裏話外跟我説:姜昆,説相聲可別讓人覺得你是拉平板三輪的。我就覺得一定要讓人覺得你有知識、有修養,舞臺上要給人以美感,這是相聲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因為我重溫了這些歷史,我鑽到這些歷史當中去領略老一輩藝術家藝術真諦的時候,對自己是一種感悟。
我認為電視確實是在相聲的發展過程中,用非常迅速的傳播手段,讓相聲藝術走過歷史以來從沒有過的巔峰。過去侯寶林的一段相聲,能像我們在春節晚會説的《虎口遐想》這段相聲一樣一下子讓那麼多人聽見,恐怕那時侯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先進的手段。然而也正是因為手段先進,傳播得太快了,也就入不敷出了,也沒有時間到劇場去實踐,沒有跟觀眾互相回應,看人家哪兒樂把它保留,人家哪兒不樂把它修改,沒有回爐的時候,所以這時我提出了相聲要回歸劇場,必須要到群眾當中去磨練摔打,要在拆洗、變新的過程當中逐漸磨成一個新的精品,然後在電視當中給大家欣賞,必須有這個過程。當然,這個過程現在究竟要用多長時間來實現,而且這種方式能否適應電視的飛速發展,恐怕還有爭論,但我想還是應該這樣去做。
孫小梅:有很多觀眾説:我們很喜歡姜昆,可是最近發現姜昆的好段子是越來越少了。
姜昆:對,説得確實對,經常也有人這麼説我,姜昆,送您四個大字——江郎才盡,你的輝煌時期已經過去了。曾經有一位很著名的評論人給我寫過一篇評論文章,叫作《末日的黃昏》,名字非常美,但是基本上已經走到了夕陽西下的位置。有沒有道理?都有道理。我認為他們罵的有道理,説的也有道理,我自己確實不如過去了。過去我們家只有9平方米的時候,我坐著小板凳,趴在床上寫,現在我有大辦公室,家裏有非常好的環境,我已經不能踏踏實實坐在那裏寫了,我感覺自己沒有過去踏實,沒有過去那麼勤奮的勁頭了。
孫小梅:拍攝電視專題片《中國相聲一百年》,有沒有激發出您新的創作靈感呢?
姜昆:可能也是一種感覺吧,我覺得好象新的時候又來了。儘管相聲都不盡如意,有時候我看那麼多演員在臺上演,我都為他們臉紅,可是我們收視率還是那麼高,説明大家還是喜歡相聲,我有時候捫心自問:老百姓夠對得起你們了,你們應該怎麼辦?所以我自己隱隱約約感覺到,從觀眾的需求,環境的改變,好象有一個高潮要到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