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欄目簡介     主創人員     欄目動態     往期內容         



6月19日 文化融合與文明衝突(上) 趙林


  主講人簡介

  趙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全國宗教學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理事等職。

  研究方向:西方哲學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學成果:已發表個人學術專著7部,即《協調與超越——中國思維方式探討》(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文明形態論》(台灣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黑格爾的宗教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西方宗教文化》(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告別洪荒——人類文明的演進》(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浪漫之魂——讓-雅克盧梭》(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並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餘篇。2000年因科研、教學效果突出而榮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其他情況:1999年8月被中央電視臺聘為第四屆國際大專辯論會七位評委之一;2000年8月作為主教練率領武漢大學辯論隊在中央電視臺主辦的全國第二屆大專辯論會上奪取冠軍;2001年8月率武漢大學辯論隊代表中國大陸高校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大專辯論會並獲亞軍。

  內容簡介

  早在1993夏季,美國哈佛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薩繆爾•亨廷頓就在《文明的衝突》一文中指出,冷戰時代的政治意識形態對壘結束之後,未來世界衝突的主要形式將不再是政治衝突和經濟衝突,而是以傳統宗教為基本依託的文明的衝突,並且預示這種衝突在21世紀將主要表現為伊斯蘭教文明與西方基督教文明之間的衝突。時至今日,儘管不同民族、國家和宗教之間的和平共處一直是人類嚮往的美好理想,儘管人們樂觀地認為21世紀人類的主題將是和平與發展,但也促使人們對未來世界的基本局勢進行更加深刻和冷靜的思考……

  一、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

  全球化是當今實業界和學術界的一個共同的時髦活題。全球化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時代潮流,最初僅僅只是經濟界和金融界中的一種現象,但是在今天,它的意義已經遠遠地超出了經濟生活的範圍之外,在人類生活的各種領域中都引起了一股強勁的衝擊波。尤其是文化全球化這一概念的出現,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森嚴壁壘發生了鬆動,一種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礎之上的文化融合前景似乎已經隱約可見。但是與此相對,後殖民時代的傳統文化復興浪潮文化保守主義浪潮和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義”呼聲又導致了一種日益明顯的文化上的全球分裂現象。於是,21世紀的人們將面臨著一種令人尷尬的狀況:一方面是通過經濟的決定性作用而席捲其他領域的全球化過程,另一方面則是依靠傳統的巨大慣性而頑強地保持著自己文化特色的本土化要求;一邊是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另一邊是文化多元化的潮流。這種新的矛盾衝突就其實質而言,仍然是18世紀以來西方與非西方、中心與本土、殖民主義與種族之間的傳統矛盾的繼續。

  二、西方化浪潮的漲落

  如果用一種宏觀的和長程的歷史眼光來審視18世紀以來的世界文明的演進趨勢,我們就會發現,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裏,整個人類世界在西方化浪潮的衝擊下經歷了一次潮漲、潮落的過程。18世紀以來,一個經歷了文化自我更新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洗禮而異軍突起的現代西方文化,憑藉著自身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優勢,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行一場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的擴張運動,從而拉開了我們通常稱之為殖民化或西方化的歷史過程的序幕。然而,20世紀並不像19世紀末葉躊躇滿志的西方人所想象的那樣充滿了和平和幸福的明媚春光,而是在血腥的暴力和苦難的戰亂中輾轉呻吟著度過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肉體和心靈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創傷,而冷戰的陰影並沒有因為兩大陣營對壘的結束而被驅散,至今仍然像夢魘一般籠罩在人們的頭頂。

  《文化融合與文化衝突》(上) (全文)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文化融合與文化衝突》。可以説,早在20世紀的時候,1993年美國一位國際關係學的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位國際關係學的教授叫薩繆爾亨廷頓,他在美國的一個權威雜誌《外交》的夏季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文明的衝突》。那麼在這篇文章裏邊薩繆爾亨廷頓指出:隨著1993年那個時候,大家知道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世界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蘇聯的解體以及國際關係格局出現了很大的變動,以及由此而導致冷戰時代的結束。那麼薩繆爾亨廷頓在一這篇文章裏邊,他就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是聳人聽聞的一個觀點,他認為隨著蘇聯的解體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不復存在,那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對壘。從此以後就不再是未來世界衝突的主題了。所以他在這個基礎上,他認為在21世紀世界衝突的主題將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衝突。而是什麼呢?他説是文明的衝突。

  那麼所謂文明的衝突是個什麼意思?薩繆爾亨廷頓他對文明的界定是以傳統的宗教信仰或者傳統的價值觀作為根本依託的。幾大文明體系之間的衝突,那麼這個觀點當時提出來以後,可以説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我覺得薩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裏邊提出的很多觀點,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比如説,他在《文明的衝突》裏邊一再提醒西方各國,尤其是這個歐洲的各國要和美國加強團結、加強聯合,共同防止東方可能出現的伊斯蘭教以及我們儒家倫理世界,可能出現的對西方的威脅。那麼大家知道,在西方的政治中間,它們總是要尋找一些假設的敵人,那麼當冷戰時代結束,當蘇聯以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已經不再構成了西方資本主義一個主要的對立面的時候,這個時候要尋找下一個世紀新的對手。那麼從這點來説,這是美國戰略方面的考慮,那麼薩繆爾亨廷頓在這個方面,確實也是為美國提供一些諮詢。但是我覺得他對文明本身的一個分析還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今天這個話題就是從這個地方來切入,我們來看一看人類的文明幾千年是如何發展的。那麼正是在這個歷史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對未來做出預測,這裡邊實際上有一個“二難”的一個選擇。要不然我們就認為歷史是沒有規則的,歷史是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對未來就不需要做任何判斷,如果歷史完全是偶然的,一切事情都是説發生突然就發生的,沒有任何規律可循。那我們説,這個歷史本身就沒有任何預測的價值和意義。反之,如果我們相信歷史本身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東西它是必然性的,那麼如果我們要是居於這種認識的話,那麼我們如何對未來做出預斷呢?當然就只能依據歷史以往發展的一個脈路,只能根據過去,根據我們人類的過去,根據我們人類的昨天和今天的狀況來推斷我們人類明天將會是什麼樣。那麼我今天的講座,實際上就是依據後一種觀點,我認為要想知道我們世界的明天,首先要知道我們的昨天和今天。尤其是要知道我們從昨天到今天是如何發展的。這樣我們才能根據這個線索來合理地推論出未來將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趨勢。所以這樣呢,我就一下子就把大家的思路從今天、從21世紀一下子拉到5000年以前。

  讓我們從5000年以前開始談起,我們人類最早的文明有五個,儘管在我們很多中學的教科書裏面老説是四大文明古國,那麼所謂四大文明古國,只是説最早的一批文明發展到某一個時期,某一個階段出現的一個比較輝煌的時期。某一個國家作為一個代表,這是一般的通俗的説法,但是我們要做研究的話我們就得提出。

  那麼人類最初的文明一共有五個文明,這五個文明從西到東依次就是,最西方的就是地中海上的一個克裏特島,克裏特島上的一個文明,一般我們把它叫做—克裏特文明。然後再往這邊稍南一點,朝南面一點,就是在北非,在埃及有一個古代埃及文明,這是第二個。然後再往東一點,就是在西岸,在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的一塊沖積地,那麼在這塊地方有一個兩河文明,或者一般又把它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或者我們以它最初的一個國家形態叫蘇美爾,我們又把它叫做蘇美爾,那麼這個都是通用的。再往東,印度河流域有一個最古老的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叫哈拉巴文明。那麼再往東,當然就是我們中國的黃河流域文明,一般我們指夏商週三代。那麼這是我們説的五個文明。那麼現在我們依次對這五個文明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這五個文明中,最古老的最悠久的要數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當然我們説的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現在考古學對古代文明的發掘,只能停留在以百年為單位,它不可能再細。那麼我們説兩河流域文明,也許是人類現今可以發掘出來的最古老文明。它的時間大概是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就出現了一些城市。比如説像烏魯克、烏爾等等,這樣的一些城市就已經出現了,而且有了他們自己的一些楔形文字。其次就是埃及文明,按照現在一般的歷史記載,就是從公元前3100年開始,就已經有了最早的所謂的古王國的文明。在尼羅河的中游有一個城市叫孟菲斯,在這個地方埃及人建立了最早的一個王國叫古王國。那麼這個時候是埃及文明開始,這兩個都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再稍晚一些,一個是克裏特文明,克裏特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600年的時候就出現了,而且克裏特文明明顯地帶有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影響的一種痕跡。所以我們説克裏特文明,它可能帶有很濃厚的模倣色彩,模倣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因為克裏特緊靠著愛琴海,愛琴海是地中海東北角上的一個灣,那麼愛琴海世界,在當時可以説是一個商業活動交往非常頻繁的一個世界。所以兩河流域以及埃及和克裏特之間,它們通過海上的一種交往,可以説是比較頻繁的那種交往。所以我們説,克裏特文明帶有很濃郁的一種埃及文明的色彩,這一點凡是研究希臘神話,追溯到克裏特神話的,我們都可以看出來。

  比如説,那種半人半獸的一些神,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在希臘神話裏邊佔有一席之地的那些怪物、神族。像斯芬克司這樣的一些神,那麼這些神最早是從埃及傳過來的。大家知道埃及有斯芬克司這個金字塔,那麼這都是從埃及那邊傳過來的,還有一些其他的證據可以證明,克裏特文明是深受埃及影響的,同樣也有東方的影響,東方主要指兩河流域。

  那麼另外一個就是印度的哈拉巴文明。那麼關於印度文明,我們可能了解得比較少,我們一般知道的印度文明是以吠陀教或者婆羅門教而著稱的古代印度文明,那個古代印度文明實際上是第二代文明,它不是最初的,如果我們還是借用生物學上的概念的話,那麼我們把最初的一代文明叫做親代文明。那麼下面,我們把它叫子代文明,可以説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那個以婆羅門教而著稱,出現了種姓制度的那個古代印度社會那只是第二代文明,在這個文明之前還有一個由印度,當時在印度河流域那些土居民族所創造的一個文明,這就是所謂的叫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它是比較晚才發掘出來的,是在20世紀初由一批英國的考古學家在一些墓地,發現了一些荒蕪之地 ,發掘出來一些城市遺跡。而且根據這些城市遺跡,可以推斷出來,在印度在那些建立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外來入侵者,來到印度河流域之前,印度曾經存在過非常發達的文明,那麼這些文明是由一些被稱為叫達羅毗荼的人所建立的,那麼達羅毗荼人建立的文明,後來就被稱為叫哈拉巴文明。那麼這些達羅毗荼人,因為他們是生活在南亞,所以皮膚比較黑,身材比較矮,鼻子比較扁,他和後來入侵到印度河流域的那些身材比較高大、皮膚比較白的那些入侵者來比較,身體形態上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那些後來征服了印度河流域,摧毀了哈拉巴文明,重建了印度古代文明的那些入侵者,他們就蔑視當地的土居,就把他們貶稱為叫達薩,達薩在印度語裏面也就是奴隸的意思。也就是説,那些原來哈拉巴文明的創建者在後來的被征服過程中反而淪為奴隸,一直到現在,印度在南部地區仍然生活著一些達羅毗荼人的後裔,他們的社會地位都是比較低下的。那麼至於我們後來熟悉的印度文明,我們可以看到明顯地是一種融合,所以這是印度的情況。

  然後再往東就是我們中國了。我剛才説了中國是夏商週三代,當然關於中國的文明,可以説現在在學術界,尤其在西方學術界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的。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現在花了很大的精力、財力、投入了很大的經費來搞一個項目,叫夏商週三代的斷代工程。那麼可以説是人文科學研究中間最大的一個項目,也取得了很多進展。那麼這個項目的目的無非是要證明,我們中國的文明史不能從商代開始算起,要從夏代開始算起,當然也有一個其他的就是具體斷代,夏代、商代、周代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具體的年限,要把這個年從百變成十,變成具體的那個年。但是其中也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我們中國的文明應該從夏代開始,因為大家知道商代的文明是從公元前1600年開始。從公元前17世紀開始,如果要是説我們的歷史只能追溯到商代,我們就沒辦法説我們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們只有3000多年的歷史,那麼我們現在要通過這樣的一些大量的考古,大量的發掘,我們最後要確證夏代確實是文明,它不是文明以前的野蠻。那麼在這樣的基礎上,可以説取得了很多成果,當然現在還是缺乏一些證據,特別是一些比較重要的證據。

  比如文字,文字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文明區別於野蠻的一個重要標誌。那麼可以説文明和野蠻之間的區別有很多,但是可以説最主要的兩點,用今天比較時髦的話來説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點這樣來區分。那麼從物質方面來説,一個文明的標誌是什麼呢?就是必須有定居農耕生活,已經開始過上了定居的農耕生活,大家知道農耕生活和遊牧生活是不一樣的,遊牧生活遊牧民族是追逐水草而生,所以,今天可能在這兒,明天可能就是到,幾百里幾十里,上百里以外的地方去了,所以不可能定居。這個生産力發展水平就比較緩慢,那麼也不可能出現城市,不可能出現城市中心。但是一旦人們開始過農耕生活了,大家知道,農耕生活的特點是春播秋收,所以説,你必須在那兒等著,那你就必須定居下來,而且初期的農耕生活主要靠天吃飯,但是畢竟比遊牧生活穩定些,所以可以創造更多的生産力,生産力水平可以是更高。而且由於過上了定居的農耕生活,就出現了最初的城市中心。最初的城市當然不能跟現在的城市相比,但是它已經是人們的一個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了。那麼正是在定居的農耕生活的基礎之上,我們才可能超出直接的生産活動,而從事一些非生産的活動,也就是我們人類的一些高尚的活動一些文化活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説,文明産生的一個物質標準、物質條件,就是看有沒有定居的農耕生活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出現的城市中心,這是一個物質標準。文明還有一個精神上的標準。最初的文明都是隨著廟宇而出現的,最初的城市往往都是一些廟宇,最初的城市中心都是一些廟宇中心,所以有人提出,説人類的文明是在祭祀鬼神的活動中間産生出來的,因為要有祭祀鬼神的這樣的活動需要。人們從最初的圖騰開始走向了一種固定的,有固定場所的一種祭祀活動,這是跟農耕生活聯絡在一塊的。那麼一旦我們開始有了一個固定的廟宇中心,那麼就自然會産生一批專門從事宗教活動或者迷信占卜活動,祈禱占卜活動的這樣一批專職人員,我們把他叫做祭祀集團,而我們發現人類最早的文明的統治者往往就是祭祀集團。最早的國王往往就是最大的祭師,他本身承擔著人和神之間溝通的這樣一個重要使命,而且老百姓也覺得他就是神的化身,這一點在埃及在兩河流域,在中國以及在哈拉巴文明、克裏特文明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例子。

  那麼所以這樣我們説有了廟宇中心以後它自然産生祭祀、祭壇,而由於祭祀的産生,由於宗教迷信活動這樣的一種要求,所以才就開始出現了對宗教、祭祀、占卜活動結果的記載這種記載就是最初的文字,所以文字最初都是出現在廟宇之中的,我們中國的甲骨文也是主要用來占卜的,求神問卜的一種文字,後來才逐漸推廣到非宗教領域推廣到日常生活中去,所以從精神這個標準來看,精神文明這個標準來看。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文字,這也就是我們剛剛説的,為什麼西方學術界至今還認為我們中國的文明只能從商代開始,而不能從夏代開始,那麼這是五個文明,我們做一個簡單介紹。

  那麼在這些最初文明周圍是一種什麼狀況呢?可以説,基本上都是被那些遊牧民族包圍著,如果我們剛才説了農耕生活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那麼沒有進入農耕,那些追逐水草而生的遊牧民族,基本上還是屬於野蠻民族,沒有進入到文明。儘管有自己的一些文化,但是沒有進入到剛才説的文明這個範圍之內。那麼在這五個最初的親代文明的南邊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大海,而在他們的北邊可以説一望無際的平原、草場、森林,當然也有高山峻嶺。那麼在這些森林草場中間,長期遊徙不定地生活著一些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他們追逐水草而生。因此我們很難説,固定的地方在哪個地方。但是由於南方定居的這個農耕生活這種文明,它的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它實際上在很長時間以來,就成為北部的那些遊牧民族入侵的對象,遊牧民族雖然沒有進入到文明,但是由於都是過著馬背上的營生,機動性非常強,而且由於長期追逐、打獵,所以他們比較剽悍,能夠打仗,能夠吃苦耐勞,而且這種野性比較強,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南方的農耕世界。

  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又形成了最初的文明出現的時候,我們就形成了兩個世界,一個就是在亞歐大陸偏南的地方,這是北回歸線與北緯35度線之間的,這個偏南地帶的文明我們叫做農耕世界。他們都是過著農耕生活。再一個就是在他們的北邊的可以説像漫山遍野的黃沙一樣,到處瀰漫著的遊牧世界,我們叫做遊牧世界。那麼這樣就形成了南農北牧這樣的一個遊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對峙,那麼這個對峙可以説一直持續到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後1500年。可以説,人類4000多年的歷史都是在這兩大世界的對立之中過來的。因此可以這樣説,在15世紀來臨之前,在15世紀、16世紀,這個世界歷史的重要分水嶺到來之前,人類的文明主要就是在遊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衝突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起來的,遊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衝突構成了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我們剛才説了,遊牧世界像汪洋大海一樣地包圍著農耕世界,那麼遊牧世界每次大入侵,其結果就導致了文明和農耕世界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來説:一個方面我們把它叫做空間效應,一個方面我們把它叫做時間效應。那麼由於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衝擊,就導致了巨大的時間和空間上的效應,那麼所謂時間效應是一種什麼效應呢?我們可以説,這種效應我們一般叫做文明形態的嬗變。文明形態發生了嬗變,那麼這個文明形態的嬗變,具體舉個例子來説,形象地説就好像是一隻蠶,這只蠶它要脫皮,它蛻了一次皮後就變成一個新的,然後再脫一次皮又變成新的了。從一個黑蠶變成一個黃蠶,然後變成一個白的,變成一個透明的蠶,然後它又吐絲、結繭,結完繭以後它又咬破繭變成蛾子,然後又産卵。所以雖然它的形態在不斷變化,但是那個蠶還是那一個蠶,那麼文明也是這樣。

  那麼文明的那種形態的嬗變,我們説文明形態的嬗變也就是指這一個意義,就是同一個文明,在經過遊牧世界的不斷地衝擊以後形態發生變化。從第一代文明變成第二代文明,從第二代文明又變成了第三代文明乃至第四代文明,那麼我這個圖實際上也就是説明,文明是如何在遊牧世界的衝擊之下是如何發生形態的嬗變的。豎著看就是這樣,這是時間效應,待會兒我們會講,這5000年文明是如何演變的時候,我們會進一步講解這個文明形態嬗變的過程。

  同樣我們説。文明在遊牧民族的衝擊之下,農耕世界也發生了一個空間效應,這個空間效應我喜歡把它叫做酵母效應。所謂酵母效應就是看起來是弱小的,地域非常狹小的農耕世界處在遊牧世界的包圍之中,但是這個包圍的時間長了以後遊牧民族不斷地入侵農耕世界,這個其結果最後就導致了什麼?導致了文明反向地擴張到遊牧世界生活裏頭去,其結果就使得原來是遊牧世界、遊牧民族生活的地區,現在反過來也變成了文明地區了,也變成了農耕了。看起來遊牧民族是入侵者是主動者,但是經過長期地衝突以及融合以後,遊牧民族反而紛紛地都皈依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改變了遊牧的習性,開始過上了定居的農耕生活,整個人類文明就是這樣在擴展。所以就像一個酵母被一個麵糰包裹著,時間長了以後,酵母發酵,使得整個麵糰變成一個酵母,然後再一個更大的麵糰在包裹著它,然後它又發酵,於是更大的麵糰,又變成一個酵母。所以文明就是通過這種反向的作用而不斷地發酵,不斷地擴展、不斷地膨脹,乃至於到了15世紀的時候,我們再看這個世界,我們説那個時候的世界,基本上到處都是農耕世界,基本上我們找不著遊牧民族的立足之地了。再到今天,我們上哪兒去找遊牧民族!我們找到的話,可以作為我們旅遊觀賞的對象了,那已經不是作為一個對農耕世界和工業世界具有挑戰性的一個完整的世界了,它只不過是一個非常零星碎點地散佈在文明世界的、農耕世界的這個縫隙之間的一些古老的一些遺跡,只不過是這樣的東西了。所以對照4000年以前的那樣的一種格局,就是遊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一種格局。我們可以説,今天這個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那麼我們下面就來看一看,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那種具體的衝擊的情況。

  在4000多年的歷史中,就是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後1500年,在這4000多年的歷史中,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大衝突大入侵,可以説分為三次。從公元前3000年末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這個時候基本上是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融合的完成。那麼這一次大入侵主要的發起者,是最初可能生活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平原上的,一批操持或者説原始雅利安語的一些遊牧民族。那麼這些遊牧民族最初的生活範圍主要是在黑海和裏海之間,但是後來隨著歷史時間的推移就不斷地開始向南部滲透、向南部擴張。那麼這個擴張是通過千百年而完成的,在這個一邊走一邊擴張的過程中,遊牧民族完成了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衝擊。那麼這個大衝擊,使當時在中國以西的幾個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殘。

  首先,我們看看這個操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對最西邊的克裏特文明的入侵。那麼可以説,操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對當時的最早的親代文明的入侵分為三個方向。一個是向西南,一個是向正南,一個是向東南三個方向。向西南衝入的那一支衝入了巴爾幹半島,衝入了希臘,然後通過希臘攻擊了克裏特,最後使克裏特文明毀滅。然後在克裏特文明毀滅的基礎上,在希臘半島東南角出現了一個邁錫尼文明。而我們所熟悉的希臘文化主要是指第二代的希臘神話文化,這實際上已經是一支一支的遊牧民族衝入了巴爾幹半島以後,跟當地的土居相結合的結果。那麼這些衝入希臘半島的民族,可以説有三個浪潮。第一個浪潮主要是愛奧尼亞人,那麼這些愛奧尼亞人他們還是以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滲透到愛琴海世界,滲透到希臘半島,滲透到小亞細亞和西亞,建立了很多城市,很多城邦。緊接著就來了一支比較兇猛的遊牧民族,他們自稱叫阿卡亞人,那麼這些阿卡亞人衝入到希臘半島以後,就毀掉了克裏特文明。然後在希臘半島的東北角,在邁錫尼這個地方就建立了一個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文明帶有很大的模倣克裏特文明的色彩,很濃郁的這樣一個色彩。那麼邁錫尼文明的那個時代出現了很多戰爭,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荷馬史詩》描寫的特洛伊的戰爭。伊利亞特講的就是邁錫尼時代的故事。講的就是邁錫尼時代,所以大家如果看《荷馬史詩》裏邊雙方打仗的時候,是為了一位美女海倫。當時可以説,衝冠一怒為紅顏,那麼這一場戰爭,那麼當時是希臘人開始主動去進攻小亞細亞的一個特洛伊城邦,那麼當時希臘人,都是自稱阿卡亞人,所以大家看《荷馬史詩》,希臘人就自稱我們阿卡亞人怎麼樣。那麼可見他們是當時毀掉了克裏特文明,然後建立了邁錫尼文明的那批人,叫阿卡亞人。然後在阿卡亞文明持續了300年以後,到了公元前11世紀,從北方又衝來一支更加野蠻的遊牧民族,叫多利亞人,那麼這支多利亞人就摧毀了邁錫尼文明。最後其結果就導致了整個古代的克裏特文明的整個毀滅。克裏特、邁錫尼是連在一塊的,整個克裏特、邁錫尼這種親代文明的毀滅。那麼這個毀滅以後就導致了一個什麼呢?就導致了所謂黑暗時代的來臨,那麼從公元前11世紀,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在希臘半島這個地方,文明好像沒有了消失了,又退回到史前的一種原始狀態,那麼這樣就出現了所謂我們説的這個黑暗時代。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才開始出現那個非常輝煌的希臘城邦文明,所以希臘城邦文明本身就是在遊牧入侵者和當地的土居相融合、相雜交以後所産生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那麼我們説這些遊牧者,當然在入侵希臘的這些遊牧者之外,還有一些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他也就衝入到阿平寧半島就成為羅馬人的祖先。所以羅馬人也是一些遊牧民族衝進來的,然後還有一批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就是西班牙半島,就成為後來的高盧人的祖先。那麼高盧人後來又成為法國人以及西班牙文化的一個最早的一些創始者。那麼這樣我們説,這三個地中海上的中間的三個半島,都是遊牧民族來了以後,在那個地方紮下根來和當地的土居文化相雜交、相融合,最後導致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所以這樣在西南這一支衝擊的結果就使得克裏特文明毀滅,導致了希臘、羅馬文明的産生,這是西邊。

  往正南衝的那一支,越過了伊朗高原進入了兩河流域。那麼兩河流域的文明,我們説最早的那個親代的兩河流域文明,它包括很多國家形態。從最初的蘇美爾 到阿卡德、到古巴比倫、到亞述、到新巴比倫,儘管這些國家形態在變換,但是它都屬於一個同源同種的,基本上我們都屬於賽姆族或者閃族。説這個閃族或閃米特語言的那些民族,所以我們算他們都算同一個文明。那麼這個文明持續到最後的階段,兩河文明從蘇美爾開始,一直持續到新巴比倫,它最後的一個形態,最後一個國家形態。那麼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時候,有一個從北方來的遊牧民族,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有兩支滲透到兩河流域,一支叫做米底人,一支叫做波斯人,那麼在他們之前還有一些,比如像赫梯人、像胡裏特人、喀西特人,這些人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從北方衝過來的人。但是建立這些國家時間不長紛紛都瓦解,所以到了公元前600年的時候,那麼隨著密地人以及波斯人入侵,那麼整個古代的兩河流域文明算是徹底解體。那麼這個解體的結果,就是導致了一個新的文明,就是波斯帝國的産生,波斯文明的出現,所以這樣兩河流域下面,我們是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作為兩河流域下面的第二代文明,也是由於這個入侵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和當地的兩河流域文明的這些土居相融合、相雜交以後産生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這是第二點。

  然後再往東看,我們説還有一支是向東南方向涌去。那麼這一批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這樣一些,甚至是金髮碧眼的這些入侵者,他們取道伊朗高原,衝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毀了我們剛才説了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膚發黑,鼻子扁平的那些達羅毗荼人所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創立了一個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婆羅門教,最初是吠陀教,然後發展到婆羅門教,在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後來到了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又産生了佛教和四大教。然後到公元4世紀的時候,又産生了印度教這樣的一個古代印度文明。那麼這個第二代的古代文明,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那個古代的那個印度文明,那麼這個古代印度文明,可以説也是第二代。它是在哈拉巴文明以及與北方來的從西北方來的,那些遊牧入侵者相互融合相互雜交的基礎上産生的第二代。所以這樣我們説這三個文明都産生了第二代形態,都是由於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和當地的土居文化相結合而導致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那麼這是西邊的這三個。

  然後我們再看東邊在中國這邊,中國先秦時代的夏商周文明可以説在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衝擊中間,它倖免于難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中國與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間有著崇山峻嶺,從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這樣一道一道的崇山峻嶺,可以説把遊牧民族的向東的入侵浪潮遏制住了,所以沒有越過帕米爾高原來到我們中國。這個先秦黃河流域的文明中間,沒來侵入到這個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已經來到了帕米爾高原,形成了可以説是廣義的突厥人的祖先。但是基本上沒有威脅到或者直接威脅到中原的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化。所以我們當時看起來倖免于難,但是,雖然我們沒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入侵,但是我們在同樣的時間裏邊,中國夏商周文明也受到了與我們這個文明建立著同源的蒙古利亞種的一些遊牧民族的入侵,那麼這個入侵就是我們説,從最早殷商時代的鬼方啊 、戎狄啊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匈奴啊這樣的一些遊牧民族入侵,當然我們是談夏商週三代,當時還不叫匈奴,統稱叫什麼呢?就是我們曾經説過的,就是北邊叫狄,西邊叫戎,所以廣義的戎狄民族入侵,那麼這個戎狄民族入侵,我們也曾經講到過,從商代開始就有鬼方、鬼狄不斷地在騷擾著商代的這邊,然後再往後,到了周代開始,我們知道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在驪山之下的,他烽火戲諸侯,本身設烽火臺就是防止西北的戎狄民族來犯,然後到了東周列國時代,北邊的那些列國的,北邊的那些國家,趙、韓、燕也設置了長城,包括秦也設置長城,主要就是防止西北的那些遊牧民族來犯。所以我們可以説,在先秦時代,從商開始一直到周,可以説這個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終對中原這邊形成了一個威脅,而且不斷地進行戰爭,形成了一個衝擊或者融合的過程。那麼這個衝擊融合的過程,經過春秋戰國的這樣的一個動亂,一個戰亂時代,最後就導致了第二代文明的出現,這是我們中國的第二代文明,也就是秦漢帝國出現。秦漢帝國的出現,所以我們這樣來想這五個文明,我們講了四個文明,有三個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遊牧民族入侵而導致的形態的嬗變,有一個是操持著阿爾泰語系的遊牧民族入侵而導致的形態的嬗變。那麼這樣,第一代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衝突所導致結果,前面有五個文明,還有一個到哪兒去了,埃及到哪兒去了?

  埃及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當時就倖免于難,它沒有受到衝擊。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在《歷史研究》裏邊他這樣説:“他説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驅逐的時候,埃及實際上就已經死掉了,埃及文明就已經滅亡了。”但是這樣一個巨大的屍體死而不僵的巨大的屍體,從死亡到收屍入殮,居然用了1600年的時間,這要一直到羅馬帝國,把它埃及變成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居然用了1600年的時間,實際上埃及早就已經不存在了,那麼我覺得非常有諷刺意義的非常有象徵意義的是,埃及文化的典型象徵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而埃及文明的命運恰恰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它成為一個文明的金字塔,一個文明的木乃伊,或者用湯因比的話來説,它成為文明的化石所以它消失了。因此再往後,我們看就是四大文明,從西到東,一個是希臘羅馬文明,一個是波斯帝國或者叫波斯文明,一個是印度古代文明,一個是我們説了中國秦漢時代的文明或者叫秦漢帝國,所以這樣遊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到此結束了。

  趙老師您好!剛才在您講的整個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您特別提到了一個印度的文明,我覺得它在整個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也是非常特殊的,然後現在有許多學者提出了對文明的區分,分為一種強勢的文明和弱勢的文明。那您覺得在印度文明的這個問題上,它雖然是多災多難,但是它現在卻仍然保持著一定的生命力,您覺得印度的文明它究竟是屬於一種強勢的文明還是弱勢的文明?

  很難用一種它是一種強勢還是一種弱勢來説。因為我們可以説,實際上有時候看起來,好像那種比較喜歡侵略,比較喜歡擴張的文明,好像是一種強勢的。那種受侵略受征服的文明,好像是一種弱勢的。但實際上印度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恰恰是在長期地被奴隸被統治被征服的過程中,它始終能以自己的東西來同化外來的統治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我們説一種以柔克剛,有時候可能比直接地對你這種暴力的衝擊,可能有時候説,在從某種意義上它更具有生命力,它更加強勢。在這個意義上,所以我覺得這個東西,要從長期來看,實際上很多文明,它本身最初都是很弱小的。我們包括文明和野蠻和遊牧之間的關係,文明最初往往都是受侵略 受征服的。但是結果呢?外來入侵者征服它統治它的過程中,反過來是那些遊牧民族者反過來被同化。我們中國從商周以來,有多少是遭到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遊牧民族建立了多少個蠻族政權,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今天還能找到匈奴人嗎?我們還能找到鮮卑人嗎?我們現在找到的都不太多了,只在東北才有一些,他已經都被同化了,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一種以柔克剛,往往是文明史發展的一個奇特的效應。就是那些入侵者,野蠻的入侵者,反過來被他所征服,征服了更先進的文明,所征服這樣一種效應是經常會出現的,當然西方對非西方世界的征服不屬於這一種。因為它確確實實是強勢文明,它的強勢就表現在它的文化水平,不管是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不好比,這兩個層面都確確實實更高級,當我們東方還處在這個專制統治下的時候,西方率先進入了民主,當我們還處在農耕的那種自然經濟的狀況下,它已經進入了大工業。所以從這兩個方面,從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來説,它確實是超越了東方。但是精神層面上是不太好比較的。比如説,到底是基督教的價值觀念更好,還是儒家倫理的價值觀念更好,還是印度教的價值觀念更好呢?這個東西不好比較,這個東西也沒有辦法比高低。因為每一個民族發展出它自己的高級宗教倫理價值系統就有它自身的歷史的合理性。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