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簡介
周汝昌,1918年3月4日生於天津鹹水沽鎮,從小就有穎慧之譽,讀書過目不忘,十六七歲就翻譯過冰心的很多作品,1939年考取燕京大學西語系,1947年涉足於紅學研究,成為繼胡適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享譽海內外的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常説:如果你想了解中華文化,最為簡便的方式就是讀《紅樓夢》,讀懂了《紅樓夢》,就讀懂了中華文化。年輕時的周汝昌生性活潑,多才多藝,吹拉彈唱無所不能,可是造物弄人,命運偏偏讓他雙耳失聰,兩眼幾近失明,但卻完成了幾百萬字的專著,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這樣為自己寫道:我耳目皆損,唯頭腦尚為全衰,每日仍在筆不停揮,希望自強不息。我所不逮,時賢來哲,當有不棄而進教者,切磋之功,是為厚惠。
唐詩宋詞鑒賞(上)
我們中國向來有詩國之稱。從上到下,從古到今,從幾乎都喜歡詩,甚至於作詩,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度詩的普遍性有這麼大。
那麼,我們古代所創作的那麼多的詩,我們怎麼樣來鑒賞呢。這個鑒賞,是實事求是的,是謹慎謙虛的“鑒”,而不是狂妄的,我們學古人的東西,不要死在他句下,要活,要體會他所説的是什麼,歸結一句話,形式上寫的像詩的,不一定是詩,會寫詩的人不一定是真詩人。
我們有一句成語叫“多愁善感”,多愁者多情,這是講詩人的感受能力,感覺敏銳。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聖賢。舉一個例子,孔子《論語》裏兩句最簡單的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他看到水的流動想到了時間的消失,這是詩人的感受。還有一個例子,杜甫有一句話,他説“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詩人從一片飛花的飄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如果詩人不敏感,他能夠從一片落花來落筆嗎。我國古代的詩人為後人很少句承,發展的窗口,門廳道路,他給後人以無限的營養。
因此,現在我們鑒賞古人的詩詞,我們一定要活,一定要用腦去感悟。這是我們鑒賞古人詩詞時要注意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