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簡介
張維迎教授 1、學習工作簡歷及科研經歷 1982年西北大學經濟係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西北大學經濟係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0年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 所從事改革理論和政策研究 1988年牛津大學進修;1992年牛津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牛津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4年8月-1997年8月,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1997年9月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長;1998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1999年開始任學院副院長。 2、學術及社會兼職: 兼任西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陜西財經學院、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的教授,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牛津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員,及國家體改委企業改革諮詢委員,中國經濟改革基金會學術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管理學科專家評審組委員。 3、近年來國外訪問講學經歷: 1996年4月-6月,1997年2月-7月,1998年6月-9月,香港城市大學講學;1997年12月,日本東京大學講學一週;1998年2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兩周;1998年12月,韓國國立漢城大學講學; 4、獲得榮譽: 1990年-1993年,世界銀行獎學金(三年);1992年-1994年,牛津大學Nuffield學院獎學金(二年);1992年-1994年,倫敦經濟學院Lionel Robbins 紀念獎學金(面向全英大學的最高獎學金,每次僅授一名;二年);1992年,牛津大學研究生最佳論文獎(the George Webb Medley Prize for the best thesis);1997年,《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獲得華東地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特等獎(僅一名);1998年,《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獲得國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信息與信用(上)
信用是社會交換的基本問題,社會作為組織最基本的特徵是交換,交換的進行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信任又與當事人的信用有關。人的一生都處在信任的關係當中。以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為例,父母是債權人,子女是債務人,不孝之子就是破壞了信任關係的子女。日常生活中的禮尚往來也是如此。在一個商業社會當中信用更是無所不在,幾乎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會涉及到信用問題。
所謂信用是指能夠被有限接受的一種交換的仲介。信用是由於交換才出現,在你發出信用的時候,交換並沒有結束,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信用還要被收回。
信用的核心主要是信息問題,只要有足夠的信息就不會存在不講信用的問題,如果信息不充分,欺騙行為不能被觀察到,信用就可能成為大問題。現代社會識別別人很難,那麼我們如何比較容易地對別人做出區分,重要的一點是組織,包括宗教團體、非正式仲介還有企業;第二就是贏利性的信息提供商;第三是政府和新聞媒體,這些機構在社會上的信用特別重要,尤其是前兩類。那麼加入一個團體就可以獲得信用,這裡任何個人做了違背信用的事都會對整個群體的信用有損害,這樣就是群體有積極性去懲罰這樣的人,因而這種信用才能維持下來,這也是組織的很重要的功能。
對於企業來説,名號和品牌的重要性就在於,對於大家來説這個品牌是可信的,一旦其中有人騙人了,大家就會説這個品牌騙人了,這樣就很容易了,個人的信息就不那麼重要了,成了企業內部的問題。所以在現代社會保護品牌非常重要,否則這個社會就沒有信用。
在中國,信用的建立是一個很長的過程,西方國家裏信息在信用中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有人有積極性關心企業的信用,也就是知識産權的問題,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