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簡介
傑弗瑞 勞埃德教授長期在劍橋大學執教,先是在國王學院,隨後在達爾文學院。1983年起,擔任“古代科學和哲學”講席;1989年起,擔任達爾文學院院長;2000年10月年屆67時從這兩項職位上退休。目前,勞埃德教授擔任東亞科學史基金會主席。勞埃德教授在世界各地做過訪問教授,其間還在哈佛、普林斯頓、普林斯頓研究院、耶魯等著名大學作過講演。勞埃德教授已撰寫12部著作,還有三部即將出版。這些著作許多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勞埃德教授發表上百篇論文,此外還有上百篇的書評和學術評論。勞埃德教授1983年當選為不列顛研究院院士,1997年,勞埃德教授因“對思想史的貢獻”而被英國王室授予Sir爵位。
古希臘和中國古代的物種的分類
動植物分類可用來檢驗關於科學及其發展的某些假説。動植物分類在世界各地差別巨大,我們如何解釋這個問題?能不能説其中一些就是對的而另一些就是錯的?抑或只是分類的觀點不同?若是如此,那又為什麼不同呢?
首先,勞埃德教授將介紹一下現代科學哲學中關於分類和“自然種類”爭論的某些觀點:“自然種類”是否是跨文化的、普遍的?“物種”概念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何?隨後他將轉向中國和希臘思想家做出的基本假設。這裡可以看出中國與希臘之間的兩點相似性:(1)人類處於生物階梯的中間層次,亞裏士多德的“自然等級”可與荀子思想相比;(2)利用動物來形容人類的品質,比如狡猾、貪婪等。
本講的重點是比較《淮南子》與亞裏士多德的動物分類思想和物種概念,並適當插入狄奧弗拉斯圖的植物分類思想。《淮南子》把動物分成五類:裸露的、有羽毛的、有毛的、有鱗的、帶殼的。亞裏士多德把動物分成溫血的和冷血的,溫血的包括:人類、胎生四足動物、卵生四足動物、無足動物、鳥類、魚類和鯨類,冷血的包括:頭足類、甲殼類、貝殼類和昆蟲。亞裏士多德堅持物種的不變性,這使得他在討論物種的自生和轉化以及生物階梯的連續性方面面臨諸多困難。而《淮南子》則提到動物的多種起源和演化。因此,儘管亞裏士多德和《淮南子》都對動物的習性和分類感興趣,他們分類的概念和旨趣是大為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