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欄目簡介     主創人員     欄目動態     往期內容         



21世紀中國城市的山水情結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下午好。我今天講兩個問題,一個就是關於山水城市的構想。第二就講講關於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正是世紀之交,人們都在回顧即將逝去的20世紀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展望新的世紀,探索今後21世紀城市發展的道路和城市發展的模式。在我國就掀起了一場關於21世紀社會主義中國城市發展模式的大討論。在這次討論裏頭,有很多提法。有的叫生態城市,有的稱作園林城市,有的稱作田園城市、花園城市、綠色城市、健康城市等等。關於山水城市的構想,是最具有中國特色和富有東方文化的內涵,受到各方的關注。

  關於山水城市的構想,最早是在1990年7月31號,錢學森教授給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的一封信裏邊提出來的。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造山水城市的概念。如何理解山水城市的概念,不同學科不同的專業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認識。城市生態方面的專家認為,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園林方面的專家認為,山水城市是園林化的昇華,園林化是生態城市的基礎。他們認為,山水城市是城市裏邊建公園、發展到城市變成公園。建築方面的專家認為,山水城市的靈魂是中國特色。它既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又要塑造完美的文態環境,做到兩者並重。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認為,山水城市的核心是要處理好自然環境和城市的關係,他們認為,建山水城市是要使城市人工環境和自然關係、和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

  有的專家更形象地説,由於城市化的進展,人們用鋼鐵和混凝土造就了大量人工的山和水,這裡(的)山就是鋼筋混凝土的大廈,水就是在道路上滾滾如流的車流。山水城市呢,就是要把這兩者協調好。使鋼鐵混凝土的山水和自然的山水融洽起來,和諧相處。也有的專家認為,不能把山水城市只理解為跟自然的關係,還應該理解為它跟文化,跟藝術方面的內涵。所以我認為山水城市,是代表人與自然、代表生態與人文、代表科學與藝術、代表歷史與未來、代表物質和精神,總之,山水城市的思想是博大精深,有很大的包容性,值得我們長期地去探索研究。

  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主要是這麼概括起來三句話。一句就是尊重自然生態、尊重歷史文化。第二句話叫做重視現代科技、運用環境美學。第三句話叫做為了市民大眾、面向未來發展。下面我就這三個方面,做一些簡單的解釋。第一個關於城市生態與歷史文化。生態城市其實就是我説的山水城市的物質基礎,所以這兩者是沒有矛盾的。現在我們看到北京市建起了一座座長方形的樓,外表像積木塊,進到房間裏外望一片灰黃,見不到綠色。看到一點點藍色也是淡淡無光,難道是中國21世紀的城市嗎?人離開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為此,要發揚中國園林,特別是大規模皇家園林像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把整個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的園林。這個就把它叫做山水城市。這個我在下面就講,19世紀統治階級所享受的這種人居環境,也就是這個上面講的頤和園、避暑山莊,21世紀的勞動人民應該能夠享受到,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21世紀應該能建設這樣的環境。下面我還講。在講到歷史文化的時候,(我們)要站得高,看得遠。縱覽歷史文化而憂心忡忡。今天我們建築師對怎樣在繼承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方面,怎樣開拓前進,創造21世紀中國建築文化,似(有)尚不明朗的認識。中國建築文化的新的輝煌時期恐怕要到21世紀20年代才會來到。預測可能要到輝煌時期,要到20年代才能到來。這裡講的都是關於歷史文化的問題。

  第二個我就講一講關於現代科學技術和環境美學的問題。山水城市也就是一個高技術的城市。山水城市還要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山水城市是新世紀的大事,它必然也是高新技術建築的一個城市。關於環境藝術方面,因為涉及的面比較多,我着重講三個方面。一個是整體美,一個是特色美,第三個關於意境美。古代帝王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為了顯示王朝的威嚴,都非常重視帝京的整體佈局。這裡就講到整體的佈局、整體的美。具體講到北京的整體美的問題。這個立交橋應該跟周圍的整體的環境相協調,所以這裡講的整體佈局、整體的環境、整體的景觀,都是講的整體的美。下面就講特色美,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不能丟,意境美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比較高層次的美的境界。山水城市應該有更高層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須有這種意境美,就是詩情畫意。就是梁思成先生説的“建築情,園林意”需要有這種意境,這個可能是中國特有的,是東方文化的這種特色。

  第三個我講一講關於為了老百姓和面向未來的問題。這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築園林讓現代中國的居民百姓也享受到。18世紀封建統治階級能夠建造並享受的生活環境,21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理應能夠實現。廣大市民應能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其中。所以這個山水城市的出發點,是完全是為了老百姓,為了廣大的市民。不是為了少數的統治階級。這個跟古代的山水文化為了少數統治階級,是根本不同的。古代的山水城市是出世的,我們的山水城市是入世的,這個就是我講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我講一講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先講講時代背景。第一個講講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在1996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了一個世界人居二會議,這次會議被稱作是聯合國召開的20世紀最後一次全球性的會議。在這麼重要的一次會議上,很多代表展望新的世紀時,都認為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很多代表講到世界經濟發展很快,預計21世紀初的時候,世界人口將由60%住在城市裏面,這對世界來説,是一個根本性地變化,可以説是一個里程碑。因為過去多數人是住在農村裏邊,現在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就説多數要住到城市裏邊來了,而且未來世界上的競爭經濟競爭、社會各個方面的競爭,恐怕主要也就是表現在城市跟城市之間的競爭了。第二個講講世界關注,中國的城市化。21世紀的城市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主要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問題,這是為什麼?因為對於發達國家來説,城市化的問題,城市化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了,他們很多國家城市人口的比例都佔了80%,甚至90%以上,所以對他們來説就不存在農民進入城市的問題。所以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的任務就突出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所以説21世紀的人口的增長,城市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的人口的增長,城市人口的集中。恐怕21世紀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恐怕也將在發展中國家。所以有些專家估計,墨西哥城可能到時候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最多的一個城市。在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一個是城市化的道路,就是説因為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都是讓農民破産,然後強迫他們進入城市。對工業的發展是走先污染後治理這樣一條道路,這條道路應該是説不可取的一條道路,他們自己也承認。所以對於我們發展中國家來説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走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嶄新的道路,這是一個方面,也就説城市化道路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説,經濟發展是比較滯後的。那麼,應該説城市化的來到,應該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和表現,這個對發達國家是這樣,對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是這樣。但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比較滯後。這種過早地城市化的來到,可能使得這個城市的質量會急劇地下降。因為農村的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和集中,但是國家的經濟還沒有發展到這麼一個地步,所以就發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會發生一系列的問題。譬如説像住宅匱乏、水源緊張、環境惡化、交通堵塞等等,這些所謂城市病的發生。總之,21世紀的城市化,應該走什麼道路?未來城市應該是什麼模式?這是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

  下面我就講講我國城市化問題。我國的城市化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可以説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是總的來説,成績是巨大的。最近,中國工程院評選了25項,所謂20世紀中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其中有一項就是城市化的成就,這項成就是所有代表都是舉手贊成的。城市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黨和政府呢都十分重視。在十五計劃裏邊有文章來論述,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實施城市化戰略的目標、要求和方針。13億中國人民如何走出一條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城鄉經濟共同繁榮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的道路,這是世界人民都關心的一件大事。為什麼?有幾億人要從農村進入城市,這個可以説在人類有史以來都是沒有的事情。這當然引起全世界大家的關注。

  第三講講轉型期的中國提出山水城市絕非偶然。在這裡我要給大家介紹一百年前上一個世紀之交的,發生在西方的一次關於城市發展方向的討論。這個非常有意思。我們這次是在一個新的世紀之交,可一百年前西方也發生過這麼一次討論。這些討論跟我們有十分雷同的地方、十分相同的地方。所以值得跟大家介紹一下。大家知道英國是最早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所以那次討論裏邊的兩個代表人物也都出生在英國。就是這樣一個工業革命得發祥地。這兩個代表人物是誰呢,可能大家有些人知道,一個叫做霍華德,一個叫做蓋迪斯。他們這兩個人呢,蓋迪斯比霍華德小4歲,他們兩個人都活了78歲。所以可以説他們兩個是個同時代的人。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就是當時一些先進工業國家的城市化已經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大家知道,城市化就是説城市人口占全國的人口的比例達到30%左右的時候,這個城市化的進程就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這個幾乎所有的國家無一例外。那麼,西方當時一些發展比較快的先進國家,他們在1850年的時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1.6%到了1900年的時候已經達到26%。所以,當時也已經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一個階段。由於人口大量地迅速地在城市裏面集中,就帶來了很多城市的問題,住房缺乏、交通擁擠、環境惡化這麼一些問題。但是當時的一些建築師,對此反應遲鈍。他們熱衷於對一些局部地區的規劃設計的競賽,小範圍的住宅的改善等等這些工作。倒是前面講的這些所謂政治家、思想家,所謂業餘愛好者、外行,他們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看到了這些問題的本質。他們進行了可貴的探索。所以他們無愧為城市規劃的先驅者。這兩個人霍華德是一個富有理想的一個職員,他是一個速記員,但是他發表的一本書叫做《明日的田園城市》,這個是我們一本經典的著作,幾乎每一個學城市規劃的人都要看這一本書。這個田園城市的出發點,就是嚮往要締造一個具有城市和鄉村共有的優點的,同時又避免兩者缺點的,這樣一種新型的社會城市。另外一個蓋迪斯,他是一個生物學家,是一個社會的活動家,同時也是一個教育改革家,他的這本書叫做《演變中的城市》。他的貢獻就是把生物方面的進化論的觀念運用到城市方面來,把區域看作土壤,把城市看作一個植物,這個植物城市是在區域的這個土壤裏面生長的,所以他非常強調要區域調查,最早推動區域研究、區域規劃。他提出了生態問題,這是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生態問題和城市進化的理論。另外他提出一句口號,就是説我們不僅要煤氣和自來水,而且還要陽光和空氣。這句話我覺得值得我們深思,給我們很多啟發。但是一百多年前的時候,當他們提出這些非常富有理論性的這種概念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並沒有為大多數的人認識。這個事情一直到二戰前後的時候,大家才開始重視起來,他們兩個的著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當時倫敦,大倫敦規劃(叫)艾伯克隆比他來執行這個規劃,他在執行的時候,把這兩個人的這種理論吸取了他們兩個人的理論。特別是關於周圍地域,周圍城市、周圍城市規劃的考慮範圍的這種思想,體現了城鎮群的這種概念。那麼後來又由蓋迪斯的學生叫做孟福德,他們把這個前面兩者,兩個先驅者的理論來進行了研究、推廣,使它流傳得更深遠、更廣闊,那麼我就説了,這個(是)一百年前的事情,剛才我講的是。那麼現在一百年以後,在一個新的世紀之交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也處在一個轉型期。城市化的進程也開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所以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提出山水城市,我們就可以理解,這是絕對不是偶然的。

  下面再講一講關於文化背景。一個講講中華民族對於山水有特殊的感情。為什麼中華民族對於山水有特別強烈的意識呢?我想大概有這麼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就是中國的國土上有非常多的名川大山這個大家都知道。第二個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為主的民族,農耕文化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依賴自然。人們獲得物質生存的資料多是跟自然山水有密切的關係。這個大家很可以理解。另外,第三我國自古以來自然災害是很多的,所以人們就把山水神當做神來祭祀。又譬如説我國的宗教、佛教、道教有一個特點,它的基本理論、它的理想境界、它的休息方式、教徒的日常生活都跟自然山水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謂仙境實際上就是名山勝水的昇華。所以大家有句話叫做“天下名山僧佔多”這些寺廟都在深山(老林)裏頭就這個道理。那麼儒家哲學的很多理論,也是跟山水的觀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孔子有一句名言非常(著名)的叫做“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個是集中反映了中國儒家哲學的山水觀。它把山水看作人格化。所謂“動觀流水,靜觀山”人的精神品格對山水的這種愛好、這種感情也迥然不同,更不要説中國古代的文人學者十分重視山水環境對自己品德情操的這種熏陶了。第二我就講講中國古代的在城市的命名、選址和規劃裏邊都非常突出這個山水文化。譬如説我們鞍山、牡丹江這些本身用了山跟水的這種名字,還有洛陽、丹陽、漢陽、江陰、淮陰,這個陰跟陽。譬如説都是山之南稱陽,山之北稱陰。水之南稱陰,水之北稱陽,都是跟這種有關係。還有遼源、濟源、漢水、漢中、臨海等等,都是跟水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中國的城市的選址首先也是考慮城市跟山水的關係。《管子》這部書裏頭有一句話“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這裡講的就是城市跟山水的關係。很多城市,中國有名的一些城市都是靠近山水,在山水之間。有的甚至於把山水都包括在這個城市的裏邊。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描繪城市的特點的時候,也抓住了山水的環境。比如説,濟南就叫做“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這裡就講的大明湖、千佛山的一些關係。講到濟南泉城的這個特點。又譬如常熟,叫做“十里青山半入城”這就講的與山的深到常熟城裏邊的這個情況。又講到“七溪流水皆通海”就是這個常熟城裏邊有七條河,這個七條河就像琴弦一樣,描繪地非常生動。又譬如像杭州西湖,就叫做“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非常生動地,可以説是入木三分地來描繪了西湖的晴天的時候,跟雨天的這種景色。譬如説蘇州,又講到“萬家前後皆臨水,四檻高低盡見山”這個非常生動地描繪了這個水鄉城市的這樣的特色。這種例子特別多,可以説不勝枚舉。

  第三個我要講一下中國的這個文化。綜合藝術的,藝術的綜合性。譬如説我們的國畫就不光是個繪畫,它還是詩詞、書法、金石這種綜合體。又譬如説京戲,它是唱、念、做、舞,還有臉譜、服裝、音樂等等,也是一個綜合體。中國的飲食文化也講到要色香味俱全。所以中國的這種藝術,都有一種綜合性的這樣一個特點。所以我們就講了,山水城市要想把山水詩詞、山水畫和山水園林,把它融合到這種城市建設裏邊去,這個本身也是一個綜合的藝術的這種思想。這裡還可以給大家講一下,就是中國古代的城市園林、風景名勝區裏邊都有八景、十景,我們把它叫做“集景文化”。譬如説西湖有西湖十景,所謂西湖十景,這個西湖十景裏邊都描繪了春夏秋冬、四時朝暮,白天的,傍晚的,陰晴雨雪,還描寫了植物、動物,這種生物的多樣性。所以十景八景也好,文人墨客、吟詩做畫作曲提咏,還修建了亭臺樓閣,修了碑勒石。所以把這種八景十景也看作一種綜合的這種文化藝術。

  還可以講很多這方面的例子。譬如説中國的端午節,都有劃龍舟,賽龍舟這種(風俗)。各個城市、不少城市都有這種情況。那麼這種同樣的划船比賽在西方就不是這個情況。西方是皮划艇就跟我們完全不同。大家看到那個國際的風箏節,我們中國人放上去的是蜈蚣啊、蝴蝶啊、燕子啊在上面栩栩如生地飛,可是西方(人)來放上去的都是幾何形的這種風箏,這個就是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韻味,所以這種事情我覺得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想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一直有兩個問題,他是非常關心,因為跟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關係,同時也非常難解決的問題。什麼問題?一個就是人體科學,一個就是人居環境科學。人們自從有人類以來就不斷地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和研究,治病強身、發展預防醫學、養身學,這個就是人體科學。另外一方面人從樹上走下來,從山洞裏面走出來,也一直在探索人們怎麼樣更好營造自己的生存的環境,就發展了建築學、城市學和園林學,那麼這個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人居環境科學,或者叫做建築科學。這兩門科學有一個非常密切的關係,這個剛才不少專家都講到這方面的問題,人們從狩獵、採集社會一直到農耕社會,再發展到工業社會,生産力在不斷地提高,人口在不斷地集聚,人們摸索出來城市這樣一種人居環境模式。這個城市呢,創造了非常高的生産力,創造了高度的文明,可以説是城市是最理想的一種人居環境模式。但是並不是如此,也正是城市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負面的影響,這個剛才我給大家講到了,可能大家也體會到,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給大家帶來了非常多的問題。這個城市,為什麼大家覺得城市好?城市有很多可以選擇的這種可能,有非常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非常方便的生活、非常舒適的環境。但是,各種疾病環生,環境不斷惡化,所以,因為人口的集中給各種疾病提供了土壤。所以,人們這個人口集中的歷史也就是疾病增加的歷史,這個不論是研究人體科學的,或者是研究人居環境科學的都是共同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就開始思索,應該是離開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文明的創造速度是越來越快。由於競爭的激烈,人們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到物質文明的創造,而精神文明的創造是需要繼承和積累的。人們不可能憑空創造出這個精神的文明。而近年來,我們由於生産力的高速的發展,我們不少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同樣在我們的手裏面被毀掉了,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可以説是空前的。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國家。所以保護好歷史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山水文化,強調山水環境對自身提高素質,陶冶心情的作用。養生方面重視強調“養生莫若養性”。對養性方面又強調山水的作用,所謂“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所以,山水城市是現代文明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結合的體現,是21世紀社會主義中國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的發展模式。謝謝大家。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