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何為“絲綢之路”及“海上絲綢之路”?

CCTV.com  2007年09月28日 14:10  來源:CCTV.com  

  

  《中國大百科全書》這樣解釋“絲綢之路”:“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19世紀德國學者在《中國親程旅行記》中,描寫了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交通路線,首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並在一張地圖中提到了“海上絲綢之路”。其後法國漢學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體提到:“絲路有陸、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為通印度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謂。

  與陸上絲綢之路一樣,海上絲綢之路也是中、外貿易通道,但後者自西漢初期形成一直沿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在這2000多年的中、外貿易歷史中,中國的主要輸出品有時是絲綢,有時是瓷器,或其他;而外國的貿易商品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有的學者也稱之為瓷器之路,或皮貨之路,或絲香之路,等等。既然絲綢之路已約定俗成,也就徑稱海上絲綢之路。

  1990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沿港口考察,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史的研究。

  

   (一)、先秦南和越國時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先秦南和越國時期嶺南地區海上交往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嶺南先民已經利用獨木舟在近海活動。

  距今5000~3000年期間,東江北岸近百公里的惠陽平原,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

  通過對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銅鼓和銅鉞的分佈區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時期的嶺南先民已經穿梭于南中國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其文化間接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

  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頓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

  南越國的輸出品主要是: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輸入品正如古文獻所列舉的“珠璣、犀(牛)、玳瑁、果、布之湊。”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


  

1/5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