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頻道 > 國慶特別節目——《鑒寶》走進陜西 > 正文
| |
歷史:最早可能始於漢代
澄城陶瓷主要産于堯頭鎮,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於古聖人“堯”與“窯”的發言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個優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窯的“窯”。堯頭鎮這一地名稱謂一直延用至今。
澄城縣文化館吳來寶説:堯頭粗瓷是陜西渭北歷史上著名的民間瓷窯,有著千餘年的燒造歷史,其窯址也是歷代民間陶瓷文化遺存的重要地方。據明朝縣誌記載,澄城“瓷砂始於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明嘉靖年間縣誌曾記述徵收窯稅,每年“窯課鈔二百八十九貫五百文……物産:器用資黑瓷、石炭。黑磁堯頭鎮特産。”明代天啟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記載:“澄城堯頭……産陶磁器。”在晚清和民國時期,堯頭鎮的燒瓷業發展到興盛階段,民國十五年《澄城縣誌》記述,“境內工藝不興。無他特産。著名者惟長潤鎮(堯頭)之瓷器砂器,余皆尋常日用之物……舊有40余家,民國十五年時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窯。當時的出産數。”為“每窯約值錢30余串,每年約售錢萬餘串”。長期以來, 這個大型的民間窯場不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從未列入中國陶瓷史。堯頭窯場的無人考證,據當地人稱,在古窯址廢墟中挖掘的陶瓷碎片上發現刻有漢代的年號和人名,由此推斷,堯頭陶瓷最早可能始於漢代,發展于隋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時至今日,在一個舊窯址中還可看到刻有“道光年”(1821—1850)的字跡,又一個舊窯址處也有“咸豐元年”(1851)的字號,足見堯頭窯的歷史是相當古老的,它的考古學和民間藝術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據民間流傳,在鼎盛時期,有窯百餘處,年産陶瓷220多萬件,不僅佔據了渭北各縣市場,而且遠銷山西、甘肅、內蒙古、陜北等地。 從當地流傳的民謠和民俗活動也可看出堯頭窯的歷史和價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點,快到堯頭買大碗。”這首民謠不知在當地流傳了多少年。意思是説,秋天的豐收與古曆的五月二十六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如果在這一天滴上一點雨,當年的秋天必然喜獲豐收,人們即刻買堯頭的大碗,反映了舊時人們對豐收的期盼,也説明了堯頭陶瓷在當地是非常有名的。
| |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