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概況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8日 15:38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長江中游南岸,廬山北麓,東瀕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古稱潯陽、柴桑。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説,故名九江,又稱江州。它“襟江帶湖”,雄踞三省要衝,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
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楊二洲之城,春秋時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九江為36郡之一。兩千多年來,自秦朝始,曾使用過九江、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共七個名稱。明朝以後至今沿用九江地名。
九江旅遊景區景點分為六區、二點、一線,共計三百餘處,其品位之高雅,內涵之豐富,門類之全,密度之綢,實屬國內惟一,世界稀有。 六大景區:廬山牯嶺景區、廬山山南景區,廬山山西景區,永修縣景區、潯陽景區、共青城景區; 二點:湖口縣的石鍾山和彭澤縣的龍宮洞; 一線:長江、鄱陽湖水上遊。
九江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年平均氣溫16-17 C;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無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霧日在16天以下。
鄱陽湖
長江,像一條長藤,在其中游和下游的交界處,挂係著一隻南寬北狹的巨大寶葫蘆,縱臥在長江的南岸、江西的北部,這就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鄱陽湖煙波浩渺,碧波萬頃,承納了贛江、撫河、信江、修水和饒河等五河之水,北注長江,匯入大海。一條條晶瑩綿長的河流與星羅棋佈的湖泊塘堰,構成了一個向心狀的水網——鄱陽湖水系。千百年來,鄱陽湖哺育著江西人民,也以她瑰麗的姿色吸引著眾多的遊人。
在九江市南部,有一個舉世矚目的“珍禽王國”----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她以永修縣吳城鎮為中心,縱橫永修、星子、新建等縣管轄鄱陽湖內的九個湖泊,總面積為224平方公里。
由於這裡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從前蘇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隻候鳥,和原來定居在這裡的野鴨、鷺、鴛鴦等一起度過冬天,直到翌年暮春(3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200多種,上百萬隻,其中珍禽達20多種,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裡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以及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等,總數達4000隻以上,1989年發現白鶴竟達2600余只,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石鐘神韻
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即湖口的東南岸,巍然聳立著石鍾山。它雖然高不過50余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石鍾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岩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鍾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鍾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鍾山。兩山合稱“雙鍾山”。登兩山遠眺,襟帶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遠,洲渚回合,展現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獨特景觀,氣勢雄偉磅薄。
雙鍾山中,著名的是下鍾山,突兀崢嶸,傲然屹立於長江鄱湖之濱,猶如一把鎖挂在湖口“門”前,故有“江湖鎖鑰”之稱。每到多事之秋,便成為兵家之爭之地。承平之世,則遊人不絕,成為遊覽勝境。山上亭閣玲瓏,回廊曲折。這些建築結構優美,佈局變化如畫。“江天一覽亭”面臨長江,“大雄寶殿”雄踞山巔,“鎖江亭”、“浣香別墅”、“懷蘇亭”、“聽濤眺雨軒”、“蕓芍齋”等皆因勢構築,上下錯綜,左右散佈,曲徑溝通,回廊相接,庭院穿插,花墻點綴,顯得處處通幽,美不勝收。
下鍾山不僅人工園林優美,天然美景更引人入勝。山前長江的茫茫迷霧和滔滔江水把山的輪廓鉤勒得格外嶙峋有致。若乘小船從石鍾山腳下駛過,但見紅岩壁立,岩壁上的青松直伸入天際,沒入水中的岩石被浪濤拍打得玲瓏剔透,一行行幽邃曲折的穴縫迎水而入,仿佛通向深深的遠處。如登至山頂極目眺望,只見長江浩蕩而來,一瀉千里,鄱陽湖水萬川歸一,蜂擁而出。江、湖水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
石鍾山以其雄奇秀麗的景色,吸引著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許多詩文題記。尤其是大文豪蘇軾夜乘小船,泊于絕壁之下,探訪石鐘,寫下了著名的《石鍾山記》,成為後來膾炙人口的佳篇名記。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合,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唐貞元元年(七八五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李為江州刺史,于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是因為四週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唐末兵亂,高雅之士來此讀書。唐南開元年間,李善道以及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
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並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准,籌款建屋,徵集圖書,聘請名師、廣集生徒,親任洞主,親自講學,並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即有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自宋至清的七百年間,白鹿洞書院一直是我國宋、明理學的中心學府,陸象山、王陽明等都曾在此講學。書院展閣巍峨,亭榭錯落,師生雲集,儼如學城。今日白鹿洞書院形成了以禮對殿為中心。
由明倫堂、文會堂、御書閣、朱子閣、思賢臺、狀元橋、門樓、牌坊、碑郡等眾多殿組成的古建築群,與周圍的山川環境融為一體。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合,古木蒼穹,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遊佳境,《廬山戀》、《紅樓夢》、《聊齋》、《鄭和》等影視片,都從不同角度攝取了書院的風采。白鹿洞書院,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院,曾被譽為“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它有著幽靜的環境,寬敞的院舍,頗具實力的師資,求知若渴的生徒;它有完整的教規,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資生徒讀書的圖書,教學經費所需的學田。因此,在它興教以來,延續時間達1000餘年,曾為封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人才。
九江長江大橋
九江長江大橋于1991年建成,是京九(龍)鐵路的“天塹通途”,為雙層雙線鐵路、公路兩用橋。
鐵路橋長7675米,公路橋長4460米,其中江上正橋長1806米,10個橋墩,11孔鋼梁,不論是長度和跨度,都超過武漢和南京兩座長江大橋。
更具特色的是,除跨度為160米的普通鋼桁梁外,主航道為三孔剛性桁、柔性桁,桁高16米,跨度為180米,中間一孔最跨度達216米,最大長高32米,採用高強度低合金新型鋼種製造,鋼板最大厚度為56毫米,並用直徑27毫米的高強度螺栓鉚接鋼桿件。
目前九江長江大橋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最長的鐵路、公路兩用的鋼杵梁大橋,既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又是九江最引人注目的新旅遊景點。
鄂州概況
鄂州,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素有“楚東門戶”之稱,地處武漢都市圈和半小時經濟圈內,居鄂東南省轄市城市群中心。全市國土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人口107萬。
鄂州是一座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城市。自堯建樊國,夏商建鄂,西周立鄂國建鄂王城,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在此立國建都,改名“武昌”,直至今之鄂州市,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湖北的簡稱“鄂”的文脈源於此。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一大批名勝古跡。這裡有眾多的三國文化遺跡,著名風景區西山至今仍保留吳王孫權即位壇、試劍石、避暑宮等遺址。鄂州還有“萬里長江第一閣”的觀音閣,世稱“三絕”之一的唐代李陽冰摩崖石刻、黃庭堅筆下的松風閣、蜚聲海內外的張裕釗墨寶、聞名遐邇的彭玉麟梅花石刻等古跡108處,是中國著名的“古銅鏡之鄉”、佛教“凈土宗”的發祥地。鄂州山水資源豐富,湖泊眾多,有“百湖之市”的美譽,是馳名中外的武昌魚的故鄉。梁子湖是全國十大名湖之一,屬國家濕地自然保護區;紅蓮湖為全省首批省級旅遊度假區,是遊客休閒度假和高爾夫運動健身的場所。以孫權、蘇軾、黃庭堅、張裕釗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文化景觀,以西山、蓮花山、葛山、沼山、梁子湖、紅蓮湖、洋瀾湖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交相輝映,使這座古謂“龍蟠鳳集”之地的江南古城充滿了迷人的魅力。
通過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鄂州已形成了包括旅遊景區(點)、星級飯店、旅行社、旅遊車隊、旅遊文化娛樂、旅遊商品生産銷售等在內的行、遊、住、食、娛、購相配套的旅遊産業體系。目前,鄂州旅遊業接待國內外旅遊者和旅遊總收入均以15%以上速度增長,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鄂州優化經濟結構、活市富民的重要舉措,成為鄂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鄂州市以全面建設富裕型小康城市為目標,將“旅遊活市”戰略列入全市“十五”計劃綱要,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産業來培植和發展。依據鄂州旅遊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編制了《鄂州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確立了“打吳王古都牌,興山水園林城,建生態旅遊市”的戰略定位,做三國旅遊、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旅遊、康福保健旅遊文章,努力將鄂州建成鄂東旅遊中心城市、重要的國內旅遊目的地和旅遊經濟強市。
熱情、文明、誠信的鄂州人誠邀五洲友人前來投資展業!恭迎四海賓客前來觀光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