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暴風驟雨》——東北土改紀實 第一集 深入東北

CCTV.com  2007年12月29日 09:19  來源:  

    字幕: 紀念《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六十週年

       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麼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衝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

                                                                                              ——毛澤東

    解説詞:

    

    1947年7月中旬,在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村裏搭起了一個帆布大棚,劉少奇站在講臺上主持中共中央“工委”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出席全國土地會議的晉察冀、察哈爾、太行、晉冀魯豫、冀熱遼、晉綏、山東、陜甘寧、東北等解放區的代表110余人。常委是劉少奇、朱德、董必武、彭真。

    趙德尊黨的“七大”代表,他在學生時期就參加了革命。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參加了赴東北幹部團到達瀋陽。1947年7月根據東北局決定,率東北代表團參加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並在會上作了發言,介紹了東北土改的成功事例,同時也講述了在東北土改過程中如何及時正確地糾正右傾和左傾的錯誤,為正確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積累了經驗。

    採 訪:趙德尊 92歲 時任黑龍江省委副書

   

    我就參加了劉少奇召開的“土地會議”,我當時是東北局的組織部長參加了那個會議。在土地會上我介紹了東北怎麼樣發動群眾、土地改革 、然後擴大軍隊。軍隊有90多萬人,就可以進攻關內,和國民黨奪取天下了。

    解説詞:

    

日軍投降
                    日軍投降
    1945年8月,蘇軍對日宣戰,接著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在我東北抗日聯軍的配合下,給日本的關東軍以沉重的打擊。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地投降。日偽統治的偽滿洲國徹底失敗。中國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已經結束。中國的東北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成為美國、蘇聯和中國的國民黨、共産黨“三國四方”爭奪的戰略要地,這裡更是共産黨同國民黨的必爭之地。

    

國民黨搶佔東北
                國民黨搶佔東北
    東北地區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都具有異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爭取東北的鬥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國民黨政府深知東北戰略地位的重要,拼命想把東北搶佔到手。當時,東北處於蘇軍控制之下。蔣介石利用與蘇聯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取得了接收東北主權的合法地位。為迅速搶佔東北,蔣介石一面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一面調兵遣將進兵東北。同時,派遣大批“接收大員”進入東北各地,他們網羅偽滿洲國時期的偽軍、警察、憲兵、特務和土匪武裝,封官加委,接收政權。

    

八路軍挺進東北
               八路軍挺進東北
    194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決定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等委員的東北局領導成員立即趕赴東北,統一領導東北根據地並開闢工作。9月18日,彭真一行到達瀋陽。19日,又陸續將高崗、張聞天、李富春、林彪、羅榮桓等10名中央委員、10名候補中央委員派往東北,先後抽調各解放區的十幾萬軍隊和兩萬幹部挺進東北。東北局根據戰爭形勢的需要,決定組建東滿、西滿、南滿和北滿4個分局。

    中共中央按照黨的“七大”所確定的任務,及時地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把“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爭取控制東北”作為“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之一。

    採 訪:趙德尊 92歲 時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毛主席説咱們黨建設都是在全國,過去都搞一些根據地,但是都是分散的,而且是不夠大。現在要抓住這個機會創建東北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這個我們就有取得全中國的條件了,所以動員延安的幹部、黨校的幾個大學趕快奔赴東北。

    解説詞:

    延安和各解放區的黨政機關幹部、戰士以各種方式,從四面八方奔赴東北,有許多人連東北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

    採 訪:趙德尊 92歲 時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南滿咱們要和國民黨對陣,要爭奪。國民黨人家是“美械化”部隊,有幾個軍。這樣我們以北滿為根據地,背靠沙發(蘇聯)要和他對戰,這樣我們就首先被分配到北滿。陳雲同志在北滿分局,我們就到黑龍江。而且東北局彭真他們,組織部根本對東北不清楚,就把我分配到黑龍江。黑龍江在哪兒呢?不知道。

    採 訪:馬玉行 76歲 佳木斯市文化局 原主任 土改隊員

    

    一過張家口,喇嘛部隊,就蒙古人那個喇嘛,也是大地主了。再加上喇嘛部隊,跟他們打了三仗。當時也很困難,有的是挂花了,有的給打散了。後來就一步一步招集,結果呢走在路上迷路了。他們第一個是迷路,大沙漠裏面找不著道了。內蒙的沙漠也很大啊,那怎麼辦?後來他們找那個坦克車印,就是蘇聯紅軍進東北的時候,從內蒙來的那幫部隊,壓出的坦克車印,他們順著坦克車的印走。

    採 訪:趙德尊 92歲 時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東北黨校、七大代表、陜北的幹部代表團就是拼命地走,而且正好是咱們華北的部隊首先拿下了張家口。我們到那兒,人家要請我們吃飯。首先得有酒啊,人家勸酒啊。就勸我一杯,我一杯就倒了。沒喝過酒,叫一杯倒。人家三杯倒,我一杯就倒了。也沒吃飯,就抬回賓館去了,起來以後帶著幹部繼續奔東北來。這樣我們是走路啊,咱們還是先到了,從古北口出關。這樣東北是中央派陳雲、彭真坐飛機,坐的飛機一落地。到山海關外頭,一下子飛機倒著,尾巴落地,尾巴又起來了,大家都摔出來了,陳雲同志和我們講起來,大家都笑,這樣總算是到東北了。

    解説詞:

    當時所説的北滿地區包括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牡丹江五個省和一個哈爾濱特別市,共轄80多個市、縣,面積40余萬平方公里,人口近一千萬。這裡背靠蘇聯,依託這一地區,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北滿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生産木材、煤炭和糧食,工業也有一定的基礎,可以保證軍需民用,支援戰爭;這裡有許多靠近鐵路線的中小城鎮和山村,迂迴餘地大,在鄉村建立根據地是完全有可能的。東北抗日聯軍曾經長期在這一帶活動,黨的工作、群眾工作基礎都比較好。加之以哈爾濱市為中心的鐵路運輸四通八達。因此,把北滿地區建成鞏固的根據地,就可以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鑒此,黨中央、東北局十分重視北滿根據地的建設,派遣大批幹部和部隊進入北滿地區,創建北滿根據地。

    採 訪:王新志 哈爾濱市黨史研究會秘書長 編審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當時蔣介石他還是認為東北是個戰略重點,所以他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準備控制東北。當時斯大林又過高地估計了美國和國民黨的力量,所以他和國民黨簽訂了一個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這個條約裏,他就承諾將來要把政權交給國民黨。

    解説詞:

    1945年的冬季,東北的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是國民黨在美國的幫助下,通過海、陸、空三路,將大批軍隊運到東北,從而形成敵強我弱的局面;二是國民黨政府發動外交攻勢,向蘇聯施加壓力,蘇軍答應將收復的地方移交給國民黨政府。

    1945年11月17日,蘇聯為履行《雅爾塔協定》,通知我黨退出哈爾濱,並要求我軍不要在由蘇軍駐守的地區同國民黨作戰,準備將城市的政權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因此蘇軍對在哈爾濱的共産黨的活動加以限制,並要求駐哈的黨政機關及武裝部隊全部撤離哈爾濱。

    採 訪:趙德尊 92歲 時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宋美齡和以國民黨的中央代表到俄羅斯跟人家談判。人家是決定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交給國民黨)。首先東北距離俄國近,解放東北(抗戰勝利),要把(東北)交給國民黨。那就是首先大中城市包括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遼寧的瀋陽,吉林。但是他(蘇軍)沿鐵路線、交通線(交給國民黨)。所以陳雲同志先在哈爾濱,最後讓出哈爾濱,北滿分局就到賓縣了。

    解説詞:

    在國內外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的形勢下。1945年12月28日,毛澤東代中共中央起草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這種根據地是“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他明確指出:“將正規軍的相當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遊擊隊、民兵和自衛軍 ,以便穩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的進攻。”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反姦清算與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五四指示》。中共中央根據農民的要求,決定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逐步向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轉變。為貫徹中央精神,北滿分局召開所屬各省委書記聯席會議。會議結合北滿的實際情況決定:組織工作隊,下鄉發動群眾,進行清算鬥爭。根據北滿分局的指示,黨的各級幹部走出城市,脫下皮鞋,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計資格,人人都是工作隊員,都深入到農村。東北局動員軍隊的指戰員、黨的幹部、工作人員和學生到農村去。

    採 訪:趙德尊 92歲 時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四天四夜不睡覺,把一百多幹部分配到黑龍江省各個縣,和大家一動員,第二天,一説了以後,一睡覺起來,就是背著包,同志們就走了。

    採 訪:董啟來 77歲 哈爾濱市人大 原副主任 土改隊員

    

    我們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那時候到農村,學生。我那時候思想也是這樣,但是領導都沒有統一部署。你不能穿得太新,太厚,那也不行。那時候確實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衣裳,基本是棉褲,棉襖。那時候有膠皮靰鞡,膠皮靰鞡就是膠底,外頭半截一層膠,上面是棉布,一繫帶,那叫膠皮靰鞡,基本是穿那個。有時候呢,還扎那麼一個草繩,把這棉襖繫上,這樣一個是擋風,另外一個我回憶起來,那也是便於接觸農民,一看咱們也是農民打扮兒。

    採 訪:劉景生 78歲 佳木斯市群勝鄉群勝村 村民

    

    工作隊進屯子,乍一去沒有印象,趕以後有印象了。到那疙兒發動老百姓,搞土改,分地,就是老百姓敢靠前了。乍一去,頭幾天不敢靠前,以後敢靠前,敢説話了

    解説詞:

    

工作人員和農民談心
工作人員和農民談心
    土改工作隊進入村屯後,首先面臨的困難是農民難發動,他們對共産黨不了解。抗日時期雖然有共産黨的地下活動,因為都是秘密的,所以知道的人很少。受國民黨和日偽殘余勢力的反動宣傳影響,農民對共産黨派來的工作隊抱懷疑態度。一些敵對勢力造謠惑眾,説:工作隊是殺人隊,把男人殺光,女人“共産”。致使農民對工作隊存有戒心,避而遠之。怎樣才能打消他們的疑慮,解除他們的戒心,把農民真正地發動起來呢?

    採 訪:郭永澤 80歲 哈爾濱市經管學院 原黨委書記 土改隊員

   

    你要想讓他説心裏話是辦不到的,他見了你躲著走,他不肯和你透露屯裏邊的真實情況和他一生的遭遇。這時候我們怎麼辦呢?就是要和農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想辦法讓他知道,我們是他的真正的朋友,我們是代表共産黨、八路軍來幫助他們,給他們做好事的。

    解説詞:

    1946年9月,著名作家周立波來到珠河縣元茂屯,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參加並領導了當地的土地改革鬥爭。1947年5月,他被調回到省城哈爾濱後,寫出了以元茂屯為創作基地的反映東北老區土改鬥爭的長篇小説《暴風驟雨》。在這部長篇小説中講述了共産黨的土改工作隊帶領東北的窮棒子們參加土改、鬧革命的真實故事。這部成功的作品,1951年榮獲蘇聯“斯大林文學獎”。

    電影《暴風驟雨》

    現在鬥爭大會開始。我跟你韓家是三代的冤仇。要求政府槍斃韓老六。看看這個枕頭好不好啊,這正是結婚用的。趕車三十年了,這才有了自己的牲口。要保住咱們窮人的天下。

    解説詞:

    元寶村因著名作家周立波創作的《暴風驟雨》而被稱作“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該村是小説中典型環境元茂屯的原形。昔日的光腚屯如今變成了村強民富的億元村。在這個村子裏有一座小山丘,貌似金元寶。然而解放前這裡的農民守著的是冰冷的元寶,過著光腚挨餓的貧苦生活。

    參觀暴風驟雨紀念館:

   

工作人員訪貧問苦
            工作人員訪貧問苦
    周立波到每一家,哪家最窮上哪家訪問,調查情況。你這個窮是哪來的,為什麼窮。地主富農剝削我們,壓迫我們。在黑暗的社會,那個政府是為地主富農服務的,所以我們才窮。

    解説詞:

   

貧、雇、農和積極分子
            貧、雇、農和積極分子
     當年的農會積極分子,對土改工作隊員作家周立波的到來印象頗為深刻,他向我們講起了周立波和土改工作隊在這裡工作的情況。

    採 訪:高鳳桐 83歲 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 村民

   

    下午大概是四點來鐘,吃完飯了。我們門口有一堆木頭,吃完飯沒事了,都在那兒閒聊,坐著一幫人。跟這半拉去了兩個人,一個男的 ,一個女的。女的就是周立波的愛人,男的就是他(周立波)。俺們就起來了。他説別起來,別起來,來,來,來,來坐坐,咱們嘮一嘮。他説我們坐那個沒有轱轆的車。他説沒有轱轆,我們説沒轱轆是啥車啊?他説就是那樣的,給我一比劃大夥兒告訴他,那是爬犁。他(周立波)一看那個賈明齊那房,三間草房挺正的,那外邊刷的白灰。小夥子那家姓啥?我説那家姓賈。他們家幾口人?我説他們家三口人,老兩口領一個兒子,我説叫賈明齊。他們家不種地,他就看出來了。我説他不用種,他有點兒地。有點兒地往外租,吃地租,年吃年用,這話題就跟上了。他有多少地啊?我説從六甲到七甲,統共能有二十來坰地。你們種誰的地呀?我説我們種李興廣的,還種他點兒。秋天你們給他送糧啊?我説那你不給人家送,你租人家的地,你不給人家送糧啊。我説你問這些玩意兒幹啥啊?他説打聽打聽。我説你在哪個旅店住呢?他説在街裏,他哪在旅店住的,就在村公所住的,村公所辦公桌上,那也冷啊。

    解説詞:

   

工作人員幫農民打場
            工作人員幫農民打場
 土改工作隊員們首先和貧苦的農民建立階級感情,他們不住地主的瓦房,不吃地主的宴席。他們鑽進農民的草房,把自己的口糧分給窮苦的農民。他們放下官架子,不怕臟、不嫌臭,與農民同住、同吃、同勞動。了解他們的疾苦,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採 訪:董啟來 77歲 哈爾濱市人大 原副主 土改隊員

    我們要燒柴火,就得自己白天上地裏劃拉點兒豆秸、苞米秸,再就是亂七八糟能燒的東西。劃拉多少,你今天晚間就能燒點兒。燒點兒之後那個溫度,也就是當時熱了,躺下的時候能熱一些,不用説到後半夜睡著了。沒睡著那炕就涼了。所以那時候睡覺你得穿著衣裳,戴著帽子,這樣蓋上被。那時候被子還是從家裏拿去的,比農民咱們還算有被。

    採 訪:郭永澤 80歲 哈爾濱市經管學院 原黨委書記 土改隊員

    為了使農民能接受我們,能夠和我們真正交上朋友。我們就是(農民)家裏的活,先不講(革命)道理,先不説怎麼做(土改)工作。先替他幹活、掃院子、挑水、劈柈子。女孩子、女學生就接近那些個大嫂,給她抱孩子,幫助她做飯,幫助她干家務活。用這樣的辦法,使他們逐漸逐漸地感覺這些人很不錯,對我們是真心實意啊。

    解説詞:

    就這樣,貧苦的農民慢慢地接近土改工作隊員了,他們的屋裏也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貧苦農民來串門兒。大夥坐在炕頭上抽著關東煙,掰著玉米棒子,無拘無束地嘮嗑。而就在和這些農民嘮家常的過程中,土改工作隊員們發現了在土改工作中必須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責編:何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