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 正文

知識競賽參考資料(一):鄭和航海知識

  
六、對鄭和評價和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

  我國當代明史學家吳晗在1962年為中共中央黨校講授明史時,對鄭和的偉大航海實踐曾作專題論述。説“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

  鄧小平在1980年曾深刻地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以後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説是開放。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

  江澤民在1991年5月出訪蘇聯前夕,在回答蘇聯記者關於“您對那些歷史活動家和政治家最感興趣?請舉出中國諸多世紀的歷史中您認為最重要的事件”的提問時,他答道:“就古代而言,中國對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和公元十五世紀的鄭和下西洋,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説明,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於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進行文化和經濟交流,共同創造美好未來,……總而言之,古今中外有許多歷史人物,他們推動了社會進步事業,我對他們都懷有敬仰的感情。”1994年11月江澤民在訪問馬來西亞時,再次強調“早在明朝時期,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與當地人民結下深厚友誼,構築了中國通向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中馬之間的這種友好關係一直延續至今。”

  胡錦濤2003年10月24日向澳大利亞聯邦議會參從兩院發表演講講到:“中國和澳大利亞雖分處南北半球、遠隔重洋,但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始終對澳大利亞懷有友好感情。早在十五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明朝的遠洋船隊就到達澳大利亞海岸。在漫長的歲月中,許多中國人飄洋過海,陸續來到澳大利亞這片古老的“南方大陸”。他們把中華文化帶到這裡,同當地人民和睦相處,為澳大利亞的經濟社會和多元化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安排6項紀念活動:(一)2005年7月,在北京舉辦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二)2005年7月,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展覽。(三)中央電視臺拍攝一部介紹鄭和下西洋的電視專題片,于2005年6、7月間播放。(四)2005年7月,在上海舉辦“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五)2003年至2005年每年舉辦不同主題的航海暨海洋知識競賽、講座、夏令營活動。(六)2003年至2005年,分別由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蘇省舉辦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學術交流活動。

  開展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活動,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增強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特別是與東南亞國家業已存在的睦鄰友好關係,增強與世界各國的友誼,促進世界和平與社會發展,是為了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鄭和下西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和我國航海科技的偉大成就;是為了普及航海科學和海洋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族的航海意識和海洋意識,促進航運事業的發展和海洋的開發利用;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學術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

責編:王云云  來源:國家海洋局

本篇文章共有 6 頁,當前為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