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頻道 >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 正文

知識競賽參考資料(一):鄭和航海知識

  
五、鄭和船隊的造船、航海、通訊技術

  1、大號寶船。據馬歡《瀛涯勝覽》卷首記載:“寶舡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代一尺,相當於0.311米,所以大號寶船折合公制,長約138米,寬約56米。

  2、關於靜海寺殘碑所記二千料海船、八櫓船

  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回國,都向永樂帝奏報海上風險和帶回佛牙寶物,永樂帝在建成南京龍江天妃宮之後,又在南京獅子山下興建了靜海寺。寺中刻有鄭和立的《南京靜海寺碑》。現有殘碑記載:“一、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並八櫓船……”。現在學者估算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約為一千余噸。八櫓是小型海船,帆櫓兼用,有風駛帆,無風蕩櫓,適合於在港灣、內河和無風條件下使用。

  3、鄭和船隊組織嚴密,配套科學,由寶船戰船座船糧船水船等組成。

  4、航海羅盤24方向和48方向的組成。

  鄭和航海時,尚無360o一週的觀念。當時使用的羅盤有24個方向,係用24個漢字圍環組成。即10天干中的8個:甲、乙、丙、丁、庚、辛、壬、癸;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八卦中的4維:乾、坤、巽、艮。地支每字的中線刻度即代表10位整度數的,如30度、60度、90度等等。每個字佔有15度。兩字之間稱為縫針,如子癸,癸醜等等。共可有48個指向,每向為7.5度。這樣正北,北北東、東北、東東北等向都有了,在木帆船時代已夠精確。羅盤指針扎于燈芯草上,浮于羅盤內水上。雖有風浪顛簸,也不易脫針,而保證正常指向。

  5、探測水深、底質的方法和單位。

  為探測水下淺灘,暗礁、避免船底擦淺、觸礁,或為測定船舶航行的位置,需測量船下水域深淺和底質。採用長繩繫上涂有牛油的鉛錘拋入水中探測。根據測得的水深,水底不同底質(泥沙或岩石等),結合船長經驗,與前人航海測量水深、底質記錄對照,以判斷航行所在位置。其計量單位稱“托”,其長度為成人兩臂伸開之距。每托約合五市尺。《鄭和航海圖》即是按此長度計算水深的。

  6、測量星體以確定航船位置的方法和單位

  鞏珍《西洋番國志》中説下西洋的船是靠日月升落辨別東西方向,靠測星體高低,度量遠近的。測量星體高度的方法稱作“過洋牽星術”,高度單位稱作“指”。有人説它是受阿拉伯航海術的影響,其實這種方法我國遠在戰國、漢代未通阿拉伯之前就有了。

  牽星術用來測量星體高度的儀器稱作“牽星板” ,一般為12片,均為正方形,由小到大,最小為1指,最大為12指,每邊長約2厘米,折合今度數,1指約為1.9o。鄭和時可能多於12片,超過12指。船員測量星體的具體時間為太陽升起前和落下後的12分鐘之間的晨昏曚影時。

  7、鄭和船隊航行計程方法和單位

  鄭和航海時,以“更”為單位時間和計程單位。以一晝夜為十更,每更約合16.22海裏到10.81海裏之間。

  8、鄭和船隊通訊聯絡:白天看旗幟,夜間看燈籠,霧雨雪天氣視距不良,用鑼鼓音響聯絡。還使用信鴿作為通訊聯絡手段。

  9、鄭和船隊駛風技術

  船遇逆風側風,只要將帆面傾斜到一定角度,風力吹到帆面上形成垂直于帆面的力,就能推動船舶前進。操縱的方法大體上是,將船頭調向左或右前方偏斜前進,此時視風角若干,將帆面調到有利帆角,在此折線航行段中打偏航行,當航行到一個航段完時,將船頭以大角度迎風移到另一方向斜行,再以右舷受風,主帆隨著轉向,開始第二個折線航段中的打偏航行。這樣船舶沿“之”形的曲折航線借風駛帆前進。

本篇文章共有 6 頁,當前為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