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尚有現症麻風病人6552例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31日 09:03)
在“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到來之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風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30日通報了我國的麻風病現狀,到2003年底,我國尚有現症麻風病人6552例,從1949年至2003年底,累計登記病人數為48萬餘例。
2003年底發現新麻風患者1411例,另有130例患者復發,其中肉眼可見殘疾的病人有297例,佔新病人總數的21.04%。兒童麻風45例,佔新病人總數的3.19%。目前每年新發現病人最多的是雲南、貴州、廣東、四川、湖南、廣西、福建。
全國86%的縣(市)都發現過病人,主要分佈在北緯38 以南的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省份。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積極防治,至20世紀80年代初,以氨苯砜單療治愈的病人達31萬餘例。1986年在全國普遍推廣了WHO聯合化療方案,至2003年底,全國累計接受聯合化療的麻風病人達7萬餘例。
另外在一項全國統計中,我國治愈存活的麻風患者有25萬人,殘疾者有12萬人之多。其中足底麻木佔23%,手殘疾佔33.4%,足殘疾佔15.7%,視力損害致盲者佔12.5%。38.4%的患者有社會歧視,21.3%有家庭歧視,麻風殘疾者的離婚者佔17.16%,麻風殘疾者未婚者佔28.6%。
為控制麻風病,2004年中央加大了投入力度,轉移支付地方公共衛生專項資金中800多萬元用於麻風防治工作。2005年初,衛生部對全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整體經費需求又進行了測算,其中包括麻風院村建設,病人發現、治療、康復,病人的生活和醫療補助等項。今後幾年,衛生部將在現有經費投入水平上,繼續增加中央補助地方麻風病防治工作經費,同時將協調殘聯、民政、紅十字會等部門,合作解決麻風病人目前面臨的問題。
“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是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今年是1月30日,主題是:持續控制,共享文明。
新聞背景:如何治療麻風病?
上世紀40年代前,由於無藥可治,麻風病造成大量患者殘疾。80年代醫學工作者才發現了許多有效抗麻風桿菌的藥物。
根據病人體內的菌量,世界衛生組織在1982年推薦採用多種藥物聯合化療方案治療麻風病,即採用利福平、氨苯砜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少菌型麻風病,採用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三種藥物聯合治療多菌型麻風病。療程分別為6個月和2年。二十多年的防治經驗表明,麻風聯合化療方案快速殺菌、高效、副作用少,復發率低,目前仍然是麻風病的主要治療手段。而且只要早期發現和治療,就可完全治愈疾病,不留殘疾。
有些病人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生麻風反應,只要早期發現,正確處理,也能完全控制反應,預防畸殘。在處理麻風反應時首先要分清是何種反應,如果是麻風I型反應,主要藥物應該用皮質類固醇。如果是麻風II型反應,主要藥物應該用反應停或氯苯吩嗪。
懷疑自己患麻風病要儘快到麻風專業機構或到條件較好的綜合性醫療機構就診,一般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皮膚病防治所,也可到省、地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就診。
當懷疑患麻風病時,醫生首先會檢查患者皮損的感覺和周圍神經是否粗大,並做皮損涂片查菌或皮損組織病理檢查,以取得充分證據診斷疾病。衛生部規定的麻風病診斷標準有4條,即有皮損伴有或不伴有麻木;周圍肢體神經明顯粗大;皮損查菌陽性;皮損病理檢查有麻風特異性改變。必須具備上述2條以上標準,才可做出麻風病的診斷。
新聞背景:麻風病有哪些症狀?
麻風病的臨床症狀和體徵主要是皮疹和神經粗大。
在臨床上,因機體的免疫力不同,麻風病分為少菌型和多菌型兩種。少菌型麻風患者有較強的免疫力,傳染性小。初期症狀表現為一塊或數塊皮膚表面乾燥,邊界清楚,有不癢的紅斑或斑塊,查菌陰性,早期出現麻木,常有周圍神經粗大,還會出現肢體畸殘局限。
多菌型麻風患者可能出現面部、軀幹和四肢皮膚的瀰漫性浸潤,面部眉毛外1/3稀疏脫落,面部皮膚稍有浮腫並有螞蟻爬行的感覺,兩眼球結膜充血,看起來像喝醉酒一樣。此時病人的周圍神經可以不粗大,皮膚表面也沒有麻木。但敏感的病人可發現機體異常,如果做詳細檢查,皮膚可查麻風桿菌陽性。如不及時檢查,機體可出現斑塊和結節,皮膚逐漸麻木,周圍神經也會粗大,兩眉脫光,出現典型瘤型麻風症狀。
麻風病與結核病、梅毒一起被稱為三大慢性傳染病。它是由自然界中一種分支桿菌侵犯人類的皮膚和周圍神經系統,從而引起皮膚損害和肢體畸殘的疾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發病,在我國已經流行2000多年。麻風病雖然經過有效的控制,但一直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繼續在貧困地區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並隨著人口的流動傳染到富裕地區。
新聞背景:如何預防麻風病?
由於麻風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因此加強對新病人的發現和及時治療是控制麻風病最重要的一點。這是記者30日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風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了解到的。
麻風病人經過短期規則治療後,已經不具備傳染性。可以正常和家屬在一起工作、學習和生活。由於潛伏期很長,在麻風病人確診和治療之前就已經與病人長期接觸的家屬,應該每年主動接受健康檢查,並注意自己身上可能出現的麻風症狀,一旦出現可疑麻風症狀即找專業醫生就診。
在我國西南麻風病高流行地區要加強對麻風病的預防和控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在出現新病人的村莊,當地防治人員應對該村莊的群眾進行健康檢查,並對群眾進行麻風病知識的健康教育。在麻風病高流行區,要避免皮膚外傷,特別是在從事手足容易外傷的工種時,應該戴手套或穿防護鞋。居住的房屋要保持通風、寬敞和光線充足,從而減少麻風桿菌感染的機會。
近幾年來,中西部地區有大量人口流動到東部地區,其中可能就有麻風病患者。在廣州、上海和北京就已經有許多麻風病例報告。因此,在大城市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務人員發現外來人口中的新病人時,要對該新病人的所有接觸者進行健康檢查。
新聞背景:麻風病的傳染途徑
麻風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未經過治療的病人,特別是雙側眉毛脫落、面部和四肢有瀰漫性浸潤的瘤型麻風病人。這是記者30日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風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了解到的。
麻風病主要的傳染方式是通過呼吸道吸入以及破損的皮膚接觸致病的麻風桿菌而致。健康人吸入病人排出的含菌飛沫或與病人長期密切的皮膚接觸可致直接傳染。研究發現,未經治療瘤型麻風患者的噴嚏分泌物中含有上千萬條麻風菌,如排出體外,將嚴重污染環境。另外,健康人如有破損的皮膚,反復接觸含有麻風菌的污染物,如土壤、器具等有可能間接感染。
麻風菌的感染在高流行區是普遍現象,研究表明,在高流行區,正常人群的麻風桿菌感染率是10%—15%,病人家屬中感染率則是20%—30%。感染後是否發病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力,絕大多數人群感染後,機體免疫系統會殺滅麻風桿菌。但是瘤型麻風患者存在細胞免疫力的缺陷,與麻風患者有血緣關係的子女或親屬對麻風易感,可能與這種免疫缺陷有關。(完)
責編:回春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