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信:患者就診能不能少排幾次隊?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6日 11:04
初冬時節,濟南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呼吸內科門前,早上8點就已人滿為患。護士拿著高音喇叭維持秩序,讓大家排隊等候。幾十張椅子上早已坐滿了候診的患者,而大部分人只能擁在診室前,探頭探腦地向護士打聽排到多少號了。但這只是看病的開始,更是等待的開始。
“來看病可要起個大早。”正在排隊的李大姐告訴記者。從8點半掛號算起,她已經在候診大廳排了近一個小時的隊。“仔細算算,來醫院一趟怎麼也得折騰大半天,但和大夫見一面也就10分鐘,剩下的時間全在排隊。雖説排隊是社會公德,可我就是想不通為什麼要排那麼多次!”李大姐説。
正説著,聽到護士喊到自己的名字,李大姐拿起病歷就衝進診室。這時距她來醫院已經將近兩個小時了。可果真沒出10分鐘,李大姐已經走出診室。“就是普通感冒,大夫給開了藥,再囑咐幾句就完了。又得去排隊劃價了,這哪兒是看病,就是折騰人。”
患者心急火燎,醫院卻慢條斯理。恐怕看過病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掛號、就診、交費、化驗和檢查、劃價、取藥……環環相扣、環環都少不了排隊。再加上許多醫院佈局不合理,病人還得樓上樓下找地方。難怪那麼多人生了病寧可自己買點藥,也不去醫院再額外受罪。
雖説排隊是維持良好秩序的要求,可不必要的重復排隊就是浪費患者的時間。如今各部門、各行業都講究一條龍服務,為什麼醫院還是抱著老規矩不放,不搞個劃價、交費、取藥一條龍?
其實還是醫院並沒有真正為病人著想,也沒有把自己擺在服務者的位置。在患者與醫院構成的供需關係中,醫院憑藉自己佔有衛生資源的絕對優勢,使患者只能成為“求醫者”。這種“求”已不是簡單的“需求”,已成了“央求”“乞求”。
這一觀念從各大醫院的廣告、宣傳中可見一斑:我院擁有多少先進設備、多少知名專家、多少科研成果……如此雄厚的實力卻連患者需要多次排隊這樣的小問題都解決不了。醫院應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服務機構,而患者是服務對象。不僅從大處、而且從細微處都應體現出對患者的關懷、讓患者滿意。
讓人欣慰的是,一些醫院已經開始進行“大提速”的嘗試。在濟南市婦幼保健院,一種叫做“醫卡通”的卡片被推廣使用。病人在掛號時辦理卡片,並預交一定醫藥費。醫生診斷後,會把所開藥品種類數量等信息輸入卡中。需要額外檢查的,醫生可直接刷卡扣取費用。患者直接憑卡取藥,又免去了劃價、繳費、取藥多次排隊的麻煩。整個診療過程中的排隊時間減少了,給病人帶來了不少方便。除此之外,醫院排隊叫號系統、分診排隊系統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也在一些醫院陸續使用。
看來,只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類似多次排隊這樣給患者“找麻煩”的情況是可以盡力避免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