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説長江》的創作是一項藝術勞動。
藝術勞動的本質在於創新。因此,在構思與採訪中,編導要有在看似不可實現的領域中大膽馳騁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更沒有創新。
我們處於國際化的大環境中。20年後,《再説長江》的時刻已經有了並不匱乏的對於國際化電視語言的感悟。不必去提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在本土上做好的作品,可以從民族走向國際。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概念化的説教,先入為主的評價,主觀色彩的宣傳等等。過去,我們愛從民族説到國家,説到世界,於是人不見了,事不見了,長江也不見了,使我們與國際阻隔了一道“柵欄”。現在,我們明白了,個人可以見證歷史,城市可以見證國家,長江可以見證民族,從以大説小,到以小説大,現在,那些眾所周知的弊端已去除掉,我們不也步入國際之中了嗎?
總之,20年後,我們《再説長江》始終要思考着——
長江變化了,我們如何表現?
觀眾收視心理變化了,我們如何適應?
記錄片觀念變化了,我們如何創新?
電視技術變化了,我們如何開掘?
我想,我們應當也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
讓世界認識長江,讓觀眾認可“再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