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苕溪
苕溪又名雨言溪,在浙江省北部,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東、西二苕溪組成,因兩條溪大小想倣,又稱姐妹溪。
東苕溪,又名龍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個支流組成,在浙江省東北部, 而以南苕溪為正源。源出東天目山北部平頂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東流,與中 、北苕溪會合後,流至瓶窖稱東苕溪。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匯入,至德清縣城,左有 湘溪、余英溪匯入。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匯入。解放後建東苕溪導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導流 經橫山、鮑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長橋與西苕溪匯合。
東苕溪杭長橋以上有流域面積2267平方千米,幹流長165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 /秒,年徑流量15.4億立方米,自然落差524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54億立方米,可能開發 裝機容量0.35萬千瓦。已建成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0.27萬千瓦。
西苕溪,又名龍溪港,因在湖州城區以西,故名。上游有南溪、西溪兩源,西溪為正源, 源於浙江安吉和安徽寧國兩縣交界的天目山北側南北龍山之間的天錦堂,山峰海拔1415米, 東北流至安吉縣塘浦鄉會合南溪後始稱西苕溪。
兩源合流後,水分兩支,其中北支系西苕溪故道,清同治年間原為西苕溪幹流,後遇大水 ,幹流改道,逐漸淤小。1954年在南支塘浦村上游建烏象壩,故道成為該壩的灌溉總渠,沿 故道已有黃金壩等8條引水灌溉堰壩。故道東北流至安城,復與南支匯合。
南支原係一小溝,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遇大水被衝開成為西苕溪幹流。從塘浦村東流 至姚家橋附近,侵佔原大溪下游河段,至洪渚渡,有許溪、遞溪合流之水從右岸匯入。至安 城鎮西苕溪由山溪性河道變為平原河道,故道從左岸匯入,主流北流至小溪口經石路村,東 流經胥倉橋、徐家雨言 門、土鬥水橋,至湖州市與東苕 溪匯合。
幹流總長145千米,流域面積227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2.0立方米/秒,自然落差297 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38萬千瓦,年徑流量22.6億立方米。為浙江省重要的北部通航河流。
東、西苕溪在湖州合流後,向北流15千米,歧分為數十條港婁,分別經由環城河、小梅港、新塘港、長兜港、大錢港、橫港諸道注入 太湖。
苕溪上游流經浙西低山丘陵區,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 特徵。天目山區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徑流豐富,苕溪年徑流量達39億立方米。下游進入 杭嘉湖平原,水流平穩,河道曲折,支流發育,河段寬80~160米,水深約7~8米。昔日流 域內水患災害頻繁,1949年以來,在東西苕溪上游營建大型水庫多座,1957~1960年,又先 後完成東苕溪導游工程和東西苕溪分流入湖工程,基本上控制了水患,並兼有航運、灌溉之 利。
苕溪的得名,是由於流域內沿河各地盛長蘆葦,進入秋天,蘆花飄散水上如飛雪,引人注 目,當地居民稱蘆花為"苕",故名苕溪。
2.荊溪
荊溪又名南溪,在江蘇省的西南部,自西向東延伸於宜溧山地(又名界嶺)北側高淳、溧 陽、宜興三縣、市境內。
荊溪的上源是胥河。胥河古名胥溪、胥溪河,源出高淳縣固城湖,就是連接荊溪和長江在 安徽省東南部的支流水陽江的一段河道,是我國開鑿最早的人工運河。春秋吳王闔閭伐楚時 ,伍子胥建議開挖一條運河運輸糧食,東通太湖,西入長江。吳王接受此議,並任命伍子胥 負責籌劃、負責此事。這便是胥溪的由來。歲月的流逝,泥沙的淤積,後來胥溪逐漸湮廢。 唐景福二年(893年)楊行密的部將臺蒙修築五堰運糧於這一河段。北宋時五堰漸廢,改築 東壩、西壩,以防禦高淳縣境內固城湖、丹陽湖等湖水東侵。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再次疏浚胥河,建石閘啟閉,使河流經由固城、石臼二湖泊,並通過秦淮河以溝通太湖、南 京之間的水道運輸。永樂初年廢掉運道,再築東壩。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更築下壩,從 此高淳縣境內諸湖水不復東行。直到1958年,拓寬、疏浚胥河,拆除東壩引水東下,建封口 壩和茅東閘等控制工程,古老的運河才重新煥發青春。
今天的胥河,源出固城湖,經東壩、下壩、定埠至溧陽縣朱家橋椏溪河口東接南河,是高 淳、溧陽間引水灌溉和通航河道,故又稱淳溧運河,全長約31千米,河寬20~160米不等。
南河是荊溪中游,古名溧水、瀨水,在朱家橋埡溪河口上接胥河,東流,先後收納來自茅 山東南麓的上沛上興、竹簀諸河和來自宜溧山地北麓的社渚、大溪和沙河諸支流,經南渡、 溧城二鎮,到溧陽、宜興界上的渡濟橋東入荊溪。
南河是唐代楊行密漕運所經的河道。解放後,曾進行過多次拓浚,並在大溪和沙河上游分 別興建大溪、沙河二水庫。現在的南河干流全長39千米,寬30~35米,在溧城鎮與丹金溧漕 河相通,流域面積108平方千米,是溧陽縣重要引、灌、排洪骨幹河道,也是通航河道。
過渡濟橋以下為荊溪幹流。水流橫穿宜興市中部,經徐合鎮,貫通西酒、團酒,再經宜城 鎮,貫穿東酒,然後分汊由大浦、湯瀆、新瀆等港口泄入太湖。主要支流有來自南側宜溧山 地北麓的屋溪河、張渚河等,屋溪河上游建有橫山水庫。
荊溪幹流全長42千米,寬窄不一,寬處可達1千米,窄處僅有30~60米,流域面積2078平 方千米。北側與洮湖、鬲湖區諸可道以及武 宜漕河相溝通,為太湖西部地區主要引灌、排洪河道,也是宜興、溧陽間主要通航河道,故 又稱宜溧運河。
二、黃浦春色
"襟江負海"的黃浦江,是從一條涓涓細流,逐漸演變為長江三角洲上滔滔大浦的。它是 長江的最後一條支流,是我國江海聯運的樞紐,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黃浦江發源於蘇南太湖,從吳淞口注入長江,流向碧波萬頃的東海。它的發展演變有着自 然的因素和勞動人民的治江業績。
據説,在四五千年以前,上海一帶都是和大海連在一起的。那時候,太湖的水,是通過婁 江、松江及東江3條水道入海的。北支婁江即今瀏河,經昆山、太倉到瀏河口入海;中支松 江即今吳淞江,近代又稱蘇州河,從吳江向東進入上海後入海;南支東江即黃浦江前身。三 江古代均為水量浩瀚的大江,尤以中支松江為最寬,唐代時河口處寬達10千米。當時太湖接 受西部山區的來水,足以通過三江排入大海,故古代太湖平原很少氾濫。
唐宋以後,由於長江三角洲的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地帶大量堆積,原來渲泄太湖水入海的 三江,也在海潮的倒灌下,水池不暢,東江和婁江相繼淤塞,吳淞江也日趨束狹,堵塞了太 湖水的入海去路。三江的淤塞與阻滯,使太湖的面積擴大,並在其尾閭一帶出現了湖泊廣布 的局面。
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蘇州、平望間吳江長堤的修建,使吳淞江源受阻,流水不暢 ,以致下游日益淤塞,水勢 轉向東北,經過不斷沖蝕,使婁江至13世紀末形成瀏河。明初,瀏河代替吳淞江成為太湖的 "入海大道" ,鄭和下西洋即多由瀏 河口入海。中支吳淞江淤塞更加嚴重了,到明天順二年(1458年)另辟新道,形成了今日的 蘇州河,其故道則為今日殘存的"虬江"。南支東江自被封塞後,最初其水經淀泖湖區改向 東流,經今閔行以東,從閘港經下沙至新場以東入海;一部分從閘港折向北流注入吳淞江, 成了吳淞江的支流。以後隨着吳淞江故道的淤廢而日益擴大,成為黃浦江早期的雛形。
明弘治《上海志》引《雲間通志》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戶部尚書夏元吉採納上海人 葉宗行的治水建議,上奏請求疏浚黃浦江。得到皇上批准後,次年,他動員十余萬民工,大 治河道,疏浚范家濱,上接黃浦引淀泖之水,自今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東的古南蹌口入吳淞口 ,而成今日黃浦江入海的河道。
相傳,黃浦江是楚國貴族春申君黃歇所鑿,所以黃浦江又有黃歇浦之稱。清代中葉,在上 海三茅閣橋北面延真觀裏,幾經變化而供奉起春申君,後遷祠城內。在洋涇北岸建造有" 春申古跡"的牌坊,紀大復曾為"春申道院"閣中的塑像寫聯道:
浦江姓名傳,吾不為魚終古賴, 閣因封號建,居之向古今稱。
清人咏《夜浦秋濤》,綴句如:"黃歇軍聲來定內","黃歇賢豪付海鷗"。--從傳説 、供奉、到題咏,傳説變成客觀存在了。
但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黃浦水域還沒有成陸。黃歇是沒有可能在海裏去"疏鑿黃 浦"的。更何況身為楚國貴族的黃歇怎麼可能封於尚屬越國的領地上海一帶?!這僅是後代 文人扯古事為地方攀古增名色而已。
黃浦一名最早出現於宋代,在明中葉另有"黃龍浦"之稱,如明曹泰《黃浦》詩:"月照 黃龍浦水黃",顧清《曲水棹歌》:"黃龍浦上畫蘭橈"。清初吳覆震在《五茸志逸隨筆》 中説:"黃龍之浦,氣勢宏偉,實惟松江之巨川,其間迴旋曲折,若龍蟠地中者。秦榮光記 黃浦亦稱黃龍浦,因潮色黃也?quot;這些記述,正點明了黃浦的名源與流狀。
民國十年(1921年)間,孫中山先生著《建國方略》。他在《以上海為東方大港》一節裏 ,計劃新開一條黃浦江,繪有地圖,作了詳析,又規劃建設"新黃浦灘"。這在當時的社會 裏是難以實現的。但他的設耄徒袢展婊儺縷侄嬖諶舾晌嗆洗Α?
入清以來,瀏河日益束狹淤淺,黃浦江不斷擴大,成了太湖入海的主要泄水道。"黃浦秋 濤"也因之成為"滬城八景"之一。"江色分明練■臺,水天東望一徘徊;風翻白浪花千片 ,濤似連山噴雪來?quot;每年7-9月,浦江潮最高,8月18日眾多民眾會集陸家嘴觀看潮水。
黃浦江以太浦河為主要源頭。太浦河出太湖經吳江縣東流穿越淀山湖改稱攔路港,流至東 方紅大橋南稱泖河,流至界涇後稱斜塘,東南流與圓泄涇合改稱橫潦涇、堅潦涇。這是黃浦 江的上游。它上承太湖之水,與蘇南水網地區相連接。
水流至松江米市渡後,向東北平流,過得勝港、閔行、達閘港(上海、奉賢兩縣交界處) ,實則此為中游。由此轉向正北,經七個曲折,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納源出太湖的吳淞江( 下游稱蘇州河),再北轉為一個S形,至吳淞口入長江,是為下游。
從淀山湖至吳淞口止,黃浦江全長113千米,如加上太浦河,則達171千米;流域面積約23 80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21立方米/秒。全河支流縱橫,密如蛛網。又連接着建國後 新開的淀浦河、金匯港、大治河、川楊河,流經六縣和上海市八區的沃野與繁華都市,裝點 着江南麗色。
由於黃浦江上游有眾多大小湖泊調蓄,下游受海潮頂托影響,因而河港寬闊,松江以上河 寬300~500米,吳淞口附近寬達800米,水深一般5~15米,最深達20米左右,萬噸輪船可終 年進出。黃浦江是一條潮汐河,每日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潮波遠上。建國以來,對浦江 進行了全面規劃,不斷浚深,現已成為祖國東南的巨流良港。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