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川江的四大支流
央視國際
  

    一、岷江:兩源匯一流

    岷江在四川省中部,因發源於岷山而得名,古名汶江,又稱都江、大江。岷江上源有東西 二源,分別出於四川境內西北部岷山南麓弓長嶺和郎架嶺,於松潘附近紅橋關會合後,南流 ,經都江堰市,穿成都平原,至樂山納入大渡河,於宜賓市入長江。幹流全長735千米,總 落差3560米,平均坡降4.83‰,流域面積約135000平方千米。右岸山勢陡峻,主要支流有黑 水河、雜谷腦河、大渡河、青衣江和馬邊江、呈不對稱的樹枝狀水系。

     岷江以都江堰市和樂山市劃分為上、中、下游。都江堰市以上為上游,源頭屬松潘高原, 海拔3000~4000米,地形坦緩;松潘西寧關以下進入峽谷,汶川以下,河谷深切,河寬僅50 ~100米,灘多流急。流至都江堰市,進入成都平原。成都平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泯 江至此,驟然開闊,河床坡降變緩,水流速度變慢,江水從上游挾帶來的卵石、泥沙、便在 這裡大量積存下來,造成河道淤塞。每逢雨季,河水常常氾濫成災,而枯水季節,平原上又 易遭乾旱。

     為了解決成都平原水旱災害,戰國末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後代 屢有擴建。2000年來,它一直對成都平原農業生産發揮巨大效益。

     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口和飛沙堰溢洪道三項主要工程以及成千上萬條干支渠 和分水堰組成。"魚嘴"是建築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因前部伸入江中,扁平如魚嘴而得名。 它把從高山峽谷滾滾而來的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來排泄洪水; 內江是岷江別流,即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來灌溉農田。"飛沙堰"溢洪工程位於內江右岸 、魚嘴南端,平時攔阻江水向外江溢流,使江水經寶瓶口進入灌區;洪水時把內江多的水量 和隨水挾帶的卵石、泥沙,自然溢流排入外江。"寶瓶口"是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余脈上鑿 開的一個口子,口的左邊為玉壘山,右邊為一孤丘,"離堆";口寬20米,長80米,口下 河面較寬,俯視如瓶,故名寶瓶口。它是內江引水的咽喉,利用鑿開的狹窄山口,作為引水 道來控制水量,從而造成了天然的"節制閘"。江水從寶瓶口進入成都平原,分為萬千條大 小河道溝渠,組成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以充沛的水量,自流灌溉平原上千萬畝農田。

     內外二江在彭山縣江口鎮匯合後,進入丘陵區。至此,水流甚緩,除平羌峽河谷較窄外, 谷地寬闊,河寬150~500米,多漫灘,此段為中游。

     樂山市以下為下游。樂山故名嘉州,正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的匯合口,是一座有 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詩)樂山東臨大江, 西眺峨眉,四週青山蔥翠,綠水如帶,世代以來,令無數騷人墨客傾倒。市郊的烏尤、凌雲 兩山,與市區一水相依,隔江相望,山都不高,但臨江卓立,山上古木參天,松林掩映,古 剎梵宮錯落在林蔭深處。山前,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水匯流,奔騰不息。遠眺江天水色 中,舟帆點點,煙波極目,綠疇無垠,景色無比壯麗。頂天立地的樂山大佛,背靠陡壁懸岩 ,面臨滾滾激流,千百年來以它永恒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

     樂山以下,岷江流經盆地低山地帶,河谷開闊,河寬400~1000米,水流平緩,沿岸階地 ,河漫灘和心灘發育,至川南重鎮宜賓匯入金沙江。金沙江水渾黃,岷江水清綠,匯合處, 混而不合,涇渭分明。

     岷江最大的支流是大渡河。但大渡河本身卻是一條大河。論水量,佔岷江的一半以上,論 長度,也比岷江要長。當作岷江主流的樂山以下的岷江,無論從長度、年水量和流域面積來 考慮,都遠不及大渡河,只是由於大渡河也像金沙江一樣,穿行在萬山叢中,不為人們所了 解,於是,也就習慣地把它當作岷江的支流了。

     大渡河古稱沫水,發源於川、青兩省交界的果洛山(海拔5369米)東麓,聚積高原、雪山 、草地的涓涓清溪,匯成一股滾滾洪流,以一瀉千里之勢,切穿大雪山、夾金山、大相嶺、 大涼山和峨眉山山脈,經阿壩、甘孜、雅安、涼山及樂山等地區,形成"當西南之鎖鑰,扼 川藏之咽喉"的"天塹",於樂山匯入岷江,全長1155千米,流域面積9萬多平方千米。

     大渡河上游有獨柯河、麻爾柯河和梭磨河,三河匯合於可爾因,稱大金川;在丹巴接納小 金川後,始稱大渡河;丹巴以下,兩岸支流雖多,除牛日河較大外,一般均較小;離樂山市 不遠,有青衣江匯入。

     大渡河支流密布,溝壑縱橫,自源頭到河口總落差4177多米。習慣上可爾因以上為上源, 瀘定以上為上游,瀘定至銅街子為中游,銅街子以下為下游。

     大渡河上源地區,是青藏高原南部邊緣,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勢高亢而較平緩,河谷寬 淺。清澈的河水蜿蜒於綠草如茵的原野上,羊群在藍天下面,如片片白雲,完全是一派"風 吹草低見牛羊"的圖景。

     可爾因以下,河流穿行於橫斷山脈東部高山深谷地帶,河床強烈下切,河谷急劇收束,一 些地方谷地寬僅百米左右,兩岸高山聳峙,谷坡陡立;尤其是丹巴附近,河谷幾乎成90度懸 崖絕壁,怪石嶙峋,奇峽夾峙,形成遮天蔽日的屏障,河中巨石橫梗,險灘密布,河水捲起 千堆銀雪狂奔而出。

     瀘定以下,兩岸是大雪山、二郎山、大相嶺等著名大山。瀘定一帶,更是群峰兀立,怪石 崢嶸,水流洶湧澎湃。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7556米,峰頂終年 積雪,氣勢巍峨壯觀,被稱為"雪山之王"。它不僅是長江流域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 峰之一。

     石棉以下,大渡河折向東流,河面逐漸寬闊,滾滾千里的河水緩慢下來。兩岸紅色的花崗 岩,質堅色鮮,花紋優美,曾作為當年紅軍長征路上的珍貴禮物,敬獻給毛主席紀念堂,砌 在紀念堂的基腳上。

     一過石棉,大渡河又復入重山峽谷,拍岸長嘯,以奔涌的氣勢衝出巍峨秀麗的峨眉山缺口 ,進入竹木青蔥、梯田層層的紅色丘陵地帶,繼而流淌在平疇沃野、農業富庶的樂山小平原 上。郭沫若的故鄉沙灣鎮就座落在這裡。

     從沙灣到大渡河口,沿途險灘礁石早已炸掉,河上風檣如林,悠揚的"川江號子"聲隨波 蕩漾,激越動人。

     在樂山市城南,奔騰不羈的大渡河、青衣江交匯在一起,好似一匹脫僵的野馬狂奔而去, 衝入緩慢流淌的岷江之中。

     提起大渡河,人們自然會想起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安順場慘遭覆滅的悲劇和中國工農紅 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壯舉以及毛澤東主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著名詩句。

     1863年,石達開率部西征來到距石棉縣西北11千米的安順場。安順場北臨大渡河,東瀕老 鴨河,南倚馬鞍山,西靠松林河,四面懸崖峭壁,渡口臨溪夾峙,水深浪急,地勢險要。石 達開部被土司千戶王應元襲擊,前有大渡河所阻,幾次強渡均未成功,後有清兵追擊,陷入 困境。石達開隻身降清,幻想以自己的身軀挽回眾兄弟的生命,結果被清軍處以凌遲極刑, 慘烈犧牲,眾將士亦遭殺害。太平軍的鮮血染紅了奔騰咆哮的大渡河水。

     不過,在百姓的心中,石達開是不會死的。當地曾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童 顏鶴發的老頭信步登上渡船,過河後自語"山河依舊",安然下船遠走了。老頭走後,船工 發現船上有他遺失的一把布傘,打開一看,傘把上寫?quot;羽異?quot;三個字。把"羽異王"拼 攏,不就是"翼王"嗎!於是,石達開活着的消息就傳開了。其實,這只不過是人民群眾對 太平天國革命軍的同情和懷念。

    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蔣介石調集數十萬軍隊前堵後追,妄圖消滅紅軍於大渡 河,再現當年悲劇。

     5月,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在團長楊得志的帶領下,24日佔領安順場,25日以熊尚林18勇 士為先導,僅憑一葉孤舟,冒着敵人槍林彈雨,衝破驚濤駭浪,勝利強渡了大渡河。紅軍隨 即分兵兩路沿河北上,奔赴瀘定橋。

     瀘定橋,座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淀定縣城西的大渡河上,以其悠久的歷史、川藏通衢要道 而著名。

     瀘定橋東西長103.6米,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由13根鐵鏈組成。橋身鐵鏈9根 平行繫於兩岸,懸挂空中,上鋪木板,以作橋面;橋欄左右鐵鏈兩根作為扶手。鐵鏈由碗口 粗的扁環扣聯而成,扁環長17~20厘米,外徑9厘米,內徑3厘米,幾乎每個扁環都刻有製作 工人的代號。13根鏈子共有11571個扁環,每根重2.5噸。橋兩端,各有20米高的橋臺,內置 若干鐵樁,13根鐵鏈錨定於上,承受鐵索的巨大拉力。還有分別鑄有象征鎮服"水妖"的鐵 牛和鐵蜈蚣。

     瀘定橋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歷時5年才竣工。橋頭有康熙帝手書的"瀘定 ?quot;三個字。

     瀘定橋在大雪山與二郎山之間,山勢險峻,水流湍急,水石相激,捲起驚濤駭浪,有"瀘 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雲千里長"的詩句,形容瀘定橋壯麗景象。使瀘定橋聞名世界的是紅 軍22勇士。他們踏着鐵索,下臨激流深淵,前迎敵人強大火力,奮勇衝擊,飛身奪取了瀘定 橋,為紅軍北上打開了勝利的通道,粉碎了蔣介石妄想"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的迷夢 。

    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對瀘定橋的保護維修十分重視,1961年3月,國務院將它列為第一 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次撥款,進行維修,更換鐵鏈、木板、加固橋臺。在離鐵索橋 不遠處,又先後架起可通汽車的鋼索橋和大型鋼筋混凝土的雙曲拱橋。三座瀘定橋,宛如三 條彩虹,凌空飛架在大渡河上,顯得格外壯觀。

    二、沱江:水深瀠洄

    沱江,又名外江、中江,是四川工業城市最集中的河流。《詩經江有汜》:"江有沱。" 《尚書禹貢》:"岷山導江鷂"。《漢書地理志》作"江沱"。

     沱江位於四川省東部,源流有三:東源出自茂汶縣界、海拔3664米的米茶坪山南麓,南流 過綿竹縣漢旺鎮稱綿遠河,西南流經德陽、廣漢等縣境,至金堂縣匯合中源。中源出自什邡 縣北、茂汶縣南,海拔4969米九頂山南麓,沿什邡與綿竹兩縣之間(是為兩縣界河)南流, 稱石亭江,至廣漢縣穿過寶成鐵路與東源匯合;西源出自彭縣北部茶坪山南麓,南至新興鎮 附近,分為13支灌溉渠,尾水流至金堂縣流入北河。一般以東源為主源。

     三源至金堂縣趙家渡匯為沱江幹流,始稱沱江。現三源已被引水渠切割,源流關係漸不明 顯。此外,又從岷江內江引水分出的柏條河和青白江,也於金堂流入沱江,故沱江又與岷江 共稱為"雙生"河流。

     主河道南經金堂、簡陽、資陽,資中、內江、富順,於瀘州注入長江。全長700千米,流 域面積2.79萬平千米,天然落差2.354米,水力資源153萬千瓦。

     金堂縣趙家渡以上為上游,流經中低山和成都平原,綿竹以上山區河段水淺灘多,河谷狹 窄,水面寬10~15米,谷坡多在40度以上,比降大,水流湍急,多跌水和深潭;綿竹以下平 原河段水網縱橫,河谷寬敞平坦,谷寬1~2千米,地下水豐富,泉水眾多。

     趙家渡至資中為中游,河道穿行於龍泉山和川中丘陵區。在龍泉山段形成金堂峽、月亮峽 、石灰峽,其長度分別為0.8千米、3千米、1千米。進入丘陵區時,河谷呈U形,水面寬200 ~450米,河底多卵石及沙洲分佈,水道曲折,多險灘,其中簡陽、資陽一帶河谷最寬,洲 灘最多。

     資中以下的下游,河流深切基岩,形成嵌入深切曲流。近河口一段,谷寬300~500米,幾 與長江成平行交匯。

     沱江係常年山溪性河流,主要一級支流有12條,較大的支流有左岸的瀨溪河、大清流河、 陽化河和右岸的威遠河、球溪河等。

     瀨溪河,又名胡市河,源出大足縣北部天臺附近山丘,南流穿行上游水庫,經縣城郊,西 南經榮昌縣城中,至瀘縣境稱胡市河,在瀘縣胡市鎮注入幹流,為沱江下游左岸最後一大支 流。全長238千米,流域面積3260平方千米。水系發育,支流分佈廣,流域已建成大、小水 庫20余座。

     同為左岸支流的大清流河,源出安岳縣文化鎮與鎮子場之間丘陵地,南流至榮昌縣吳家鋪 折向西流,經榮昌縣北部邊界,至內江市南郊,注入幹流。全長122千米。

     球溪河源出仁寺縣西北龍泉山麓,南流稱鯽江河,河水穿過黑龍灘水庫東南流匯合左右支 後進入資中縣,又東至資陽縣明陽附近入沱江,長140千米。流域地勢平緩,兩岸為低山丘 陵,支流發育,建有黃板橋、四合等水庫及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

     沱江流域內有成都、德陽、內江、自貢、瀘州5座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余座,是 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其中,成都是四川省會;德陽則是我國大型磷礦基地之一,重型機械 和動力工業也很發達;號稱"甜城"的內江,因其盛産甘蔗、白糖、冰糖、蜜餞及其他糖食 製品而享有盛名;自貢則以盛産井鹽著稱於世,有"鹽都"之譽。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的 棉、蔗産地。正是由於工農業生産的發達,使沱江流域人口密度之高冠於四川其他各河。

     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原因的影響,沱江流域森林覆蓋率僅5.1%,為四川各河最低者,水 土流失嚴重,乾旱明顯。

    三、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

    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因流經陜西鳳縣東北嘉陵谷而得名。上源有二:白龍江和西漢 水。白龍江,古名桓水或墊江,源出甘南高原西傾山東端的郭爾莽梁德合拉卜哉峰東北麓、 甘肅碌曲縣與四川若爾蓋交界處的郎木寺附近,曲折東南流,經迭部、舟曲、武都城,至文 縣罐子溝出甘肅境,於四川昭化舊城注入嘉陵江,全長576千米。流域內山嶺高聳,河谷深 陷,水流湍急,不利航行;主要支流有達拉溝、多兒溝、小岷江、拱壩河、白水江及四川境 內的青川河等。

     西漢水,為主源,發源於秦嶺西南,因在漢江之西,故稱西漢水,直至陜西略陽縣兩河口 以下始稱嘉陵江,南流,與白龍江相匯於四川省廣元縣昭化。

     兩源相合後,繼續南流,經廣元、旺蒼、劍閣、蒼溪、閬中、蓬安、南充、武勝,與支流 涪江、渠江匯流於合川附近,在重慶市朝天門附近注入長江。全長1119千米,流域面積 16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流域東北面以秦嶺、大巴山與漢水為 界,東南面以華鎣山與長江相隔,西北面有龍門山與岷江接壤,西及西南為一低矮的分水嶺 與沱江毗連,大致介於東經10230′~109,北緯2940′~3430′之間,大致在四 川盆地東北部,河流的絕大部分流經四川盆地。

     昭化以上為上游,河流曲折,穿行於秦嶺、米倉山、摩天嶺等山谷之間,河谷切割很深, 屬於山區河流,河谷狹窄,水流湍急,支流眾多,水量豐富,自然比降達3.8‰,水能開發 量大,但水流急,多灘險礁石,不便航行。

     昭化至合川為中游。河道逐漸開闊,寬度在70~400米之間,地形從盆地北部深丘逐漸過 渡到淺丘區,曲流、階地和衝溝十分發育。比降變緩,自然比降0.28‰,與涪江、渠江的中 下游構成川中盆地,高程僅200~400米,是為中游盆地區,有航運之利。

     合川至重慶段為下游,河道經過盆東平行嶺谷區,形成峽谷河段,地勢復上升為山區地形 ,谷寬約400~600米,水面寬150~400米,其間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即為河流橫切華鎣 山南延支脈九峰山、縉雲山、中梁山後,形成的風光奇麗的瀝濞、溫塘、觀音三峽谷。三峽 谷山高崖陡,峭拔幽深,形勢險要,宛如長江三峽之縮影,故稱之為嘉陵江小三峽。瀝濞峽 居於北部,長而寬,在石灰岩構成的岩壁上,有多級溶洞發育,形如鼻孔,有暗河水從洞孔 中流出,長年不斷;溫塘峽又名溫泉峽,位於中部,因峽中有三股溫泉而得名,峽長2.5千 米,峽谷深邃,江水平靜,風光嫵媚多姿;觀音峽坐落南部,因古有觀音廟而得名。

     嘉陵江支流眾多。由於四川盆地四週高,中部低,發源於盆地邊緣的水系,呈輻射狀趨向 盆地中心,形成扇形的向心水道網。最大的支流有涪江和渠江。

     涪江,又稱遂河,秦、蜀時期,通稱涪水;三國蜀漢時稱其下游一段為漢水,涪江水、涪 江河,後又稱中江、琼江、內江水、安居河;唐以後稱巴涪水、綿水等。源出松潘與南坪兩 縣之間分水嶺,松潘縣雪寶頂北坡三岔子東南麓,東南流折向南流,至平武縣城東納入右支 火溪河後,始名涪江,南流經劍閣縣北部、江油縣南部,綿陽等縣、市,在合川縣城郊注入 幹流。全長700千米,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72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 藏量有372萬千瓦,沿江主要水利設施有人民渠、魯班水庫和多座水力發電站。涪江通航裏 程高於其他江河,自平武至合川,通航里程552千米,全年通航。

     渠江,也稱渠河,古名潛水,又名岩渠水,兩晉時稱巴江、巴水,宋以後定名為渠江。 有兩源,東源州河出自川、陜兩省邊界大巴山脈西南麓,西南流至渠縣三匯鎮匯合北源,北 源巴河出自川、陜兩省邊界米倉山南麓,南流匯合東源後,始名渠江。經渠縣、廣安、岳池 、鄰水等縣境,在合川縣雲門鎮姚家溝村附近注入幹流。全長720千米,流域面積3.92萬平 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663立方米/秒。

     渠江水系發育,支流眾多,河谷寬淺,而曲流發育為其最大的特徵。從廣元張王廟到合川 龍洞沱,直線距離僅200多千米,而河道蜿蜒長達600千米,且多環形、菌形曲流,尤以南充 、武勝間的河段為典型,"九曲回腸"之稱。

     嘉陵江流域內徑流由降雨補給,水量豐沛,北碚站多年平均流量2120立方米/秒,最大流 量448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2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681億立方米,幹流、涪江和渠江 分別佔全河年徑流量的45%、25%和30%。徑流的年內分配,12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11 月和4月為平水期,5月至10月為汛期,枯、平水期水量佔20%,汛期佔80%,其中7~9月水 量佔全年水量50%以上。

     由於嘉陵江流域位於中緯度地帶,歷來是南北氣團相遇地區,因而暴雨頻繁。暴雨區呈塊 狀分佈,暴雨區形成多在邊緣山區的南麓,其移動方向常沿盆地邊緣由西向東推移。最大的 暴雨區多出現在涪江龍門山南麓的安縣、北川、江油一帶和渠河大巴山南麓的巴中、南江一 帶,有時出現在嘉陵江幹流的廣元、昭化、蒼溪等地。流域內洪水由暴雨形成,常出現在6 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中,7、8兩月出現最多,洪水的特性是歷時短、洪峰高。由於流域呈 扇形,漲勢兇猛,又常與重慶至宜昌間洪水相遭遇,或與岷江洪水相繼發生,是形成宜昌洪 峰的重要因素。根據宜昌站50余個洪峰分析,其中以嘉陵江洪水為主要來源的佔43%。

     嘉陵江流域在長江各大支流中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地區,1983年統計水土流失面積達9. 03萬平方千米,佔流域總面積的56%。水土流失是自然界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綜合作用下的 産物,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密切相關。

     從嘉陵江流域範圍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有二處:一個在嘉陵江幹流上游陜、甘境內, 另一個在流域內的盆地丘陵區。陜、甘境內處於黃土高原的南緣地帶,多為易於侵蝕的黃土 ;甘肅南部的西漢水禮縣、西和一帶山地多,切割密度大,侵蝕基面深,形成坡度陡、坡面 長的地形,加之森林破壞劇烈,水土流失嚴重。在白龍江中游舟曲至武都一帶,山巒重疊, 谷深坡陡,破碎的岩層可達三四十米,崩塌和滑坡現象多有發生,泥石流頻繁,這兩個地區 平均年輸沙數都在3000噸/平方千米以上,形成以西漢水為中心的強侵蝕産沙區。

     盆地區為強度片蝕或溝蝕的紫色頁巖、薄砂岩,岩性松散,極易風化,土層瘠薄,結構和 保水性差,易産生侵蝕,加之陡坡耕種,耕作制度粗放,植被破壞嚴重,其侵蝕面積已達1. 9萬平方千米,南充、西充、南部、三台、蓬溪、射洪、遂寧、潼南、安岳、樂至一帶森林 覆蓋率不到5%,一遇暴雨就産生嚴重的水土流失。陳開泰:《嘉陵江流域水利開發 研究概述》,《長江志通訊》,1987年第1期。

     水土流失的嚴重,帶來的是泥沙較多。北碚站多年平均輸沙量1.58億噸,約佔長江宜昌站 輸沙量的1/3,年平均含沙量2.34千克/立方米。這不僅使嘉陵江流域的水土資源遭到破壞 ,而且對長江航運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造成危害。

     四川省境內水力理論蘊藏量1522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551萬千瓦,上游白龍江建有碧 口大型水電站。

     嘉陵江上通甘、陜,下接重慶,為溝通長江與西北的主要水道,是四川省內河航運動脈之 一。流域內大小通航河流有23條,營運里程3600余千米,佔四川航運里程30%,年貨運量佔 四川內河航運年貨運量的1/4。嘉、涪、渠三江不僅負擔着流域內各地經濟發展的航運任務 ,同時承擔了長江幹流沿江有關地區運輸和集散任務。歷代用兵陜甘南部,均以嘉陵江為漕 運路線,抗戰時期,西南與西北之間的物資來往運輸,皆取道四川,嘉陵江的航運曾起了重要作用。

    四、烏江:險峻流急

    綿延冷峻的烏蒙山,是貴州人心目中的"母親山";蜿蜒奔騰的烏江,則是貴州人心目中 的"母親河"。

     川江四大支流之一的烏江,又稱黔江。它是長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幹流上游三岔河源 出貴州西部高原威寧縣烏蒙山東麓香爐山花魚洞,東南流經威寧、水城、六枝、普定,至織 金和平壩邊界折而東北流,再經黔西、修文、息烽、金沙、遵義、翁安、余慶、湄潭,至思 南,橫貫貴州高原中北部;思南以下轉向北流,進入四川盆地,經酉陽、彭水,在武隆縣境 內折向西北流,至涪陵市匯入長江。全長1037千米,流域面積8.792萬平方千米,河口年徑 流量1590立方米秒。

     從河源至黔西化屋和北源六衝河江流處為上游,沿岸高原、山地海拔2400~1000米,流經 石灰岩區,山巒起伏,岩溶地貌十分發育,多溶洞,暗河。

     從化屋到思南為中游,沿岸高原、丘陵海拔1000~800米,河谷深陷,形成箱狀的河谷, 其間從化屋到編岩河稱鴨池河,偏岩河以下始稱烏江(古代稱"延?quot;)。

     從思南到河口為下游,沿岸地勢已都在800米以下,其中在四川境內又稱涪陵江、黔江。

     烏江大部分河段都是高山深谷,崖坡陡峻,河道彎曲,水流湍急,礁石險灘遍佈,故?quot; 天險"之稱。如烏江渡至龔灘405千米,即有大小險灘355處,河道最窄處僅50~80米,谷 坡坡度達50~80度,最大流速達8.9米/秒。

     從河源到河口,烏江總落差計有2135米,平均比降為2.05‰,全河理論水能儲藏量1042萬 千瓦,在長江上游各支流中僅次於岷江、雅礱江居第三位,可進行十一級開發,可能開發的 電站有267處,裝機容量可達800多萬千瓦,其中較小的電站裝機容量也在40萬千瓦以上,最 大的溝皮灘電站可達200萬千瓦。全流域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電站共有70余座,其中以貓 跳河梯級電站和大型的烏江渡水電站為最重要。

    貓跳河是位於貴州中部,由南向北流入烏江的一條不大的支流,河長只有180千米,但水 量豐富,落差巨大,全河自然落差549米,年水量10多億立方米,有利於多級開發。從50年 代末期開始,先後已在河上建成了紅岩、紅林、窄巷口、修文、百花和紅楓等六個梯級電站 ,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年發電量9.18億度。貓跳河六級電站的建成,使貓跳河全部水力資 源基本上得到利用,成為一條水能開發最充分的河流。

    貓跳河地處岩溶發育地區。岩溶是水流在石炭岩區域的溶蝕所造成的一種特殊地貌。這裡 有美麗的溶洞,崢嶸的峰巒峭壁,水深流急的峽谷,景色十分迷人。興建在這條河上的大壩 有堆石壩、混凝土拱壩,壩型優美壯觀,給貓跳河增添了壯麗的景色。在修建這些電站的過 程中,因岩溶形成的許多溶洞、暗河、伏流等地質上的問題,曾給大壩建設帶來巨大的困難 。有外國專家曾斷言:在這種地方建電站,猶如空中樓閣。可是我國水電建設者沒有被困難 嚇倒,在收集了大量地質資料,查明了地下溶洞、暗河的基礎上,採取堵、鋪、灌、圍、截 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征服了岩溶,不僅取得了貓跳河建設的勝利,而且為我國在岩溶地區 建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烏江上游穿行於烏蒙山層脊地段的貴州省畢節地區。資料顯示畢節地區是一個人口膨脹、 生態惡化的典型貧困地區。全區山地面積佔93.3%,且地形破碎,土層較薄,岩溶切割較深 ;最高海拔2900米,相對高差2443米,山高坡陡;年降水量1000毫米,但70%以上集中在5 ~9月;加之植被嚴重破壞,水土大量流失。特別是夏季,暴雨集中,泥沙俱下,上衝下淤 。山上石化,山下砂化,河水成"泥漿"。烏江幹流鴨池河水,經過上游東風電站大壩的泥 沙沉積,仍然十分渾濁;其三條支流西溪河、烏溪、落腳河,因河水含沙量高,河水的顏色 黃中帶紅。遠遠望去,不像河流,卻更像峽谷底下一條黃土公路。

    目前烏江最大的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運行僅四年,憂壩偕澈穸紉汛?0米,這是原設 計50年才能達到的標準。〖ZW(〗孫保羅:《流失與保持較量十周年》,《南方周末》,199 8年8月21日(第2~3版)。〖ZW)〗地區水保部門提供的一份1990年的調查資料顯示,該地 區平均侵蝕模數為每平方千米5446噸,平均水平就在"強度流失區"以上。而年流失泥沙總 量達到9165.27萬噸。這其中的絕大部分,通過大小支流涌入烏江和長江中。

    1988年國務院批准將畢節地區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與此同時,"長江 中上游防護林工程"也將畢節地區列為重點,全區八個縣,個個都是重點縣。十年來,國家 扶持畢節地區"長治"工程在214條小流域內完成重點防治面積5855平方千米。但如何加強 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將治理落到實處,如何做好長期的管理,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烏江流域內年均徑流深600毫米,但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9月佔全年徑流量的80%,思 南站最大流量達1.5萬立方米/秒,多出現於6月,最小流量約117立方米/秒,洪枯流量變 幅達128倍,河水具有暴漲暴落特點。一次洪水歷時僅7~10天。徑流年際變化不大,變差係 數0.21。

    烏江自古以來為川黔航運要道,幹流通航里程達573千米,可通行機拖輪。1989年在烏江 天險江界河渡口興建的特大跨度橋梁,是貴州省2900多座橋梁中最壯觀的一座。 (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