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朝也,以李、杜鳴。”李白被尊稱為“詩仙”,杜甫則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所處的時代,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一個急劇轉變的時代,安史之亂是這一轉變的關鍵 。杜甫經歷了所謂開元盛世,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全過程。杜甫一生的創作,是和他的時代息息相關的。
杜甫(712—770),祖籍今湖北襄陽,生子鞏縣(今屬河南)。他的祖父,便是以詩句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而聲名大噪的詩人杜審言。也許是良好的遺傳因子起了作用, 7歲的杜甫竟能寫咏鳳凰的小詩了。他曾在《壯游》詩中 頗為得意地回顧説自己“七齡思即 壯,開口咏鳳凰”。他十分自豪地宣稱“詩是吾家事”,把詩歌看為杜家的專業。在度過了 一段書齋生活後,為了開闊視野,認識人生,交結友朋,增長才識,並於20歲時開始漫游吳 越。他從洛陽出發。來到長江邊,過金陵下姑蘇,渡浙江,泛剡溪,尋禹穴,賞鑒湖,登天 姥,遍覽了長江流域的秀麗山川,名勝古跡。抱有盛唐時代青年詩人所共有的浪漫情懷,讀 過千卷書,行了萬里路,24歲的杜甫於是心高氣傲地來到洛陽考進士。孰料,竟落選了,這 無異於給了他當頭一棒,但是,具有堅強性格的杜甫,經受住了這次挫折。第二年,他又東 游齊趙,過着“裘馬輕狂”的生活,並在漫游中結識了李白、高適等大詩人,三人情趣契合 ,一起登高懷古,訪道尋幽,賦詩論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杜甫在這前後3次、歷時10年的壯游中,接觸到了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産和壯麗的河山 ,擴大了視野和心胸。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等豪壯詩句。
35歲時,杜甫再次來到長安,滿懷希望而參加“制舉”考試,卻又落選了。不過,這一次是權相李林甫怕應考者揭露自己的劣跡,玩弄各種手法使應試人全部落第,還以此標榜“ 野無遺賢”,遂使考試成為一場騙局,杜甫是這次騙局的受害者。李林甫萬萬沒料到考生中後來還出了個詩聖杜甫,這真是絕妙的諷刺。這時杜甫的生活日益窮困潦倒,急於在政治上尋求一條出路,以實現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於是,他一再直接向 皇帝獻賦、上表,希望引起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然而杜甫在當權者的冷遇下,困守長安長達 10年。生活磨礪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10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 人。他逐漸打破了對盛世的幻想,“致君時已晚,懷古意空存”,預見到盛世下隱伏的危機 ,揭露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現實。
就在這時,安祿山事件爆發了。杜甫流亡顛沛,欲投奔肅宗,竟被叛軍俘獲,後機智地逃 離長安,來到肅宗皇帝所在地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杜甫的忠誠感動了皇上 ,因此被授予左拾遺之職。然而,杜甫在權力中心僅僅待了不到兩年,便因言事觸怒皇上, 被放還探親。
作於“安史之亂”中的這首《春望》,真切地抒寫了動亂給唐王朝造成的巨大破壞、給人 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詩人愛國思家的深沉感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 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安史之亂”前後,他像屈原那樣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的命運聯絡在一起;繼承屈 原“發憤以抒情”的創作精神。寫出諸如抨擊腐敗的裙帶政治的《麗人行》,描述百姓受兵 役之苦的《兵車行》、《三吏》、《三別》,以及反映民生疾苦的《哀江頭》、《悲陳陶》 、《北征》、《羌村》、《後出塞》等等。杜甫的這些詩幾乎反映了“安史之亂”的社會全 貌,體現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高度的社會責任心。這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 精神的詩篇,使之達到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高峰。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759年,已經48歲的杜甫,到達長江上游的成都,開始他 人生最後10年“漂泊西南”的生活。到達成都的第二年春天,他在朋友的資助下營建了草堂 ,生活總算暫時安定下來,“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 日來”。在環境幽美靜謐的新居,他經營藥圃,栽種芋栗,與農民朋友為鄰,互相往來。大 自然以它和平而寧靜的美,撫慰着詩人飽經喪亂的心。於是,在這漂泊的10年間,他竟寫了 1000多首詩。又達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杜甫在錦城定居之後,便走謁武侯飼堂,寫下一首 《蜀相》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
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顧茅廬”的故事,千古流傳。人們敬仰諸葛亮,除了他智慧過人、用兵如神之外,大 概更重要的還在於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杜甫,滿懷對諸葛亮的崇敬,向武 侯伺堂尋來。錦官城外,數裏之遙,遠遠望去,但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鬱鬱。再往近看 ,階前碧草,葉間黃鸝,周圍環境竟是如此寂寞荒涼。“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兩句,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欽敬。諸葛亮早年幫助劉備開創基業 ,晚年輔佐劉禪,竭忠盡智,憚精瀝血,卻宿志未酬,遺恨長眠,令後人感慨傷懷。想到此 ,詩人不禁老淚縱橫了:詩人的一片詩心,全在此處凝結。
杜甫在成都留住了5年,由於生活安定和環境優美,寫了許多動人的、情致高遠的、吟咏 巴蜀山水的詩。詩人圍繞着草堂風光,寫了一些精妙的絕句。看這三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鴛上青天。窗含西嶺韆鞦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詩人的筆下,巴蜀風景是多麼明凈絢麗: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休憩 的鴛鴦,真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再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
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紅得似火的朵朵鮮花,多麼綺靡,多麼燦爛!巴蜀的春 天是這樣的溫馨宜人,而巴蜀的冬天又是那樣的令人陶醉,黃鸝啼鳴,白鷺成隊,詩人身在 草堂,憑窗遠眺西嶺韆鞦雪嶺,再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來自東吳的萬里船 ;誠然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詩情畫意,融會一體。又如他的《春夜喜雨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 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寫於成都草堂建成之時,充分反映了詩人在經歷了“一歲四行役”的流離轉徙生活 後終於能在成都定居的愉悅心情。全詩通篇於“喜”字,其喜“雨”之情卻溢於言表。詩中所描繪的燈火耀眼的江邊小船,繁花盛開的錦官城,如同一幅絢爛美麗的風景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句,富含理趣,多為後人引用。再錄兩首如下: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 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水檻遣心》其一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這一時期,詩人也並沒有完全陶醉於山水吟咏之中。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禍害,特別是精神 上的痛苦,使他仍將筆觸伸向了社會現實。他因自己的那間茅草房被秋風吹破,想到天下所 有的處在饑寒交迫中的人們,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 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寧願“凍死”來換取天下窮苦人民的溫暖,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憂民之心!讀之令人震 撼不已,感喟不已。這正是杜甫偉大之所在,崇高之所在。他還有一首《登樓》詩,更能表 達他愛國傷時的情懷: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詩寫登樓的所見所感,將錦江、玉壘的蜀川江山同古往今來的變遷、憂國憂民的心事熔為 一爐,即景抒情,借史發感,充分體現了杜詩境界壯闊而又沉鬱頓挫的藝術特色。
廣德元年(763)正月,延續7年多的安史之亂,至此基本結束。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 ,悲歌了一生的詩人寫出了情緒歡快而感人的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真是一氣貫注,奔流直下。它的每一個音符樂裏,都跳動着喜悅的感情。他欣喜若狂,正 準備攜全家離開蜀州時,因好友嚴武重來鎮守四川,便打消了出蜀念頭,由於嚴武的推薦, 他被任官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就是後世稱他“杜工部”的由來),不久,嚴武病 死,詩人失去依靠,便帶着全家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飄泊。沿途都有吟咏 長江的詩作。在渝州(今重慶)至忠州(今忠縣)的途中,他寫下了寓情於景的名作《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 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大地一沙鷗。
風吹岸草,江中孤舟,星垂曠野,月涌江流,如同一幅濃郁的水墨畫卷。“飄飄何所以? 天地一沙鷗”,這不正是詩人暮年漂泊的悲苦境況的真實寫照麼?途經四川雲陽時,他作有 五律《長江二首》: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孤石隱如馬,高蘿 垂飲猿。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色借瀟湘闊,聲驅艷沉。未辭添 霧雨,接上過衣襟。
這兩首詩極力描寫了長江瞿塘峽之險峻和波浪掀天的驚心動魂的場面,以及江流浩蕩、百川歸海的氣勢。觸景生情,詩人那種愛國憂民和盼望國家統一的情感,亦從詩裏行間流露出 來。 大歷元年(766),杜甫到達夔州。白帝城和夔門就在這裡。此地依山臨江,氣勢雄偉。 詩人在夔州朋友的幫助下,安居下來。“他鄉閱遲暮,不敢廢詩篇”。此時,杜甫已認定寫 詩是自己對社會對人民唯一可以作出的貢獻。於是,他傾力作詩,將長江天府之國的壯麗山 川、名勝古跡同自己蹉跎歲月的感慨結合起來,詩筆悠悠,詩作甚豐。試看《白帝城最高樓 》:
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峽坼雲霾龍虎睡,江清日抱黿鼉游。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迸空回白頭。
全詩在先極力描寫城樓之高後,接着描寫氣象萬千的江峽景象,由近及遠,由實轉虛,又 極力狀寫長江之遠,天地之高,突出了白帝山上的白帝城樓挺拔無畏的雄姿。晚年的杜甫,流徙於長江三峽一帶,高江急峽遂成為他詩中描寫的主要意象。
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夔州歌十絕句》其一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
——《瞿塘兩崖》
西南萬壑注,京力敵兩崖開。地與山根裂,江從月 窟來。……
——《瞿塘懷古》
這些詩,生動地描繪了連天聳立的峽山,細緻地刻畫了穿峽奔流的水態,把長江瞿塘峽的 險絕千古的奇觀呈現無遺。再看以下詩句:
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香。(《白帝》)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
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初飛。(《解悶》)
將三峽一帶的景物描繪得如此生動細緻,在文學史上並不多見。杜甫的《憶昔》、《壯游 》、《遣懷》、《秋興八首》、《登高》等,都是這時期的優秀詩篇。在這些詩裏,抒情的 成分更濃了,七律運用得更廣泛更成熟了。在漂泊於長江流域的歲月裏,杜甫從容不迫地去 精雕細刻長江山水,使詩歌的藝術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江流、孤舟、急峽、險灘、危 城……這一切景物幾乎和詩人的生活融為一體。如名作《秋興八首》雲: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州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茄。請看石上藤蘿月,己映洲前蘆荻花。
……
全詩八首寫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江間的波浪、塞上風雲、夔府的孤城、蓬萊宮闕、瞿塘峽 口等景物。時代的氛圍、個人的遭遇、長江的蕭瑟、奇麗的景物,全都濃縮在一組詩裏,情 景交融,雄深變幻,深沉蒼涼。從整體看,詩人身在夔州,心寄長安;暮年飄零、羈旅江上 ,發出的是對國家盛衰的感嘆:從對長安盛世勝事的追憶又回到詩人現實的孤寂處境,流露 的是今昔對比的哀愁。這是他自經戰亂以來,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這組內容相連、感 嘆身世、憂國傷時的詩歌,鮮明地體現出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登高》,也是這時期把咏江與抒情結合起來的傑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裏寫到秋天里長江的急風、高天,兩岸的猿啼、飛鳥、落木,無不飽含着詩人的悲秋之 情。詩人將一生鬱結心中的哀愁悲痛,傾泄於滾滾長江,讀之令人肺腑感到燒灼,心靈受到 震撼。
杜甫在長江上游漂泊了八九年,在今湖北、湖南又漂泊了兩三年。將沿途所見所感賦諸於 詩,留下了不少的詩篇。768年,杜甫飄泊至長江、漢水之間的湖北公安,作有《江漢》一 詩: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 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此詩表現出一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次年秋天,老邁的杜甫來到岳陽,拖着疲憊 的身子,迎着瑟瑟的秋風,登上岳陽樓。此時的秋景,令他迷醉?還是令他傷情?他百感交 集,灑淚吟出動人心魄的不朽詩章《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 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此時,詩人雖已老病孤苦,但其詩章雄視天地、氣蓋古今,繪出了洞庭湖的雄偉壯闊。“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較之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其形象的內涵更 為豐厚。試體味這地坼東南,天地飄浮的形象,難道僅僅是對洞庭湖的誇張形容麼?
大歷五年(770),杜甫滯留潭州(今長沙),以舟為家,於衰病愁苦、孤寂辛酸之中, 寫下生平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他仍不忘於時局:
……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
杜甫就是這樣為祖國,為人民憂慮了一生,歌唱了一生,直到病倒在湘江中與他數載相依 為命的破船上,才永遠停止了歌唱,時年59歲。
唐代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都從屈原所居而伴屈原詩魂,同卒於一江水,這莫非是 屈原精神和長江文化傳統不可抗拒的感召?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由於他的憂傷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時代有 着深刻的聯絡,其詩篇記載和濃縮着唐代社會由極盛走向大衰這一歷史轉折過程的社會景象
,因而被稱為“詩史”。它敢於在詩歌領域高揚現實主義的大旗,直面慘澹的人生,勇於表 達自己對社會的憂慮和不滿,是真正的史詩。中唐以後興起的“新樂府運動”及晚唐颳起的 批判現實的詩風,都直接受益於杜詩。
作為一個時代的歌手,杜甫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他那赤誠的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還在 於他是一個把巨大的創造性勞動貢獻給了藝術事業的詩人。“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 不休”,他這種嚴肅的創作態度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杜詩高度的語言藝術更能顯示其卓越 才華之處的,還在於他的追求創新。在當時,大多數詩人都只擅長於一種詩體:或古體或近 體,或歌行或樂府,或五言或七言,或律詩或絕句。杜甫卻能眾體皆善,實不多見。後世的 人們,包括許多傑出詩人在內,都把杜詩奉為學習的典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杜甫被譽 為“詩聖”是當之無愧的,杜甫是中國詩壇的驕傲,更是長江詩壇的驕傲。
“李、杜不再鳴,唐詩也漸衰變。”中晚唐的詩人雖然層出不窮,卻再無望李、杜之項背者。(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