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吳越文化的發展
央視國際
  

    一、吳越文化的分佈

    吳、越二國史實見諸文獻,始自春秋。《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都有載。吳王闔閭都於姑蘇,越王勾踐都於會稽,這是史書上都註明了的。然而在這以前,吳、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關於吳都的地望,文獻上記載是周太伯奔吳,初居梅裏,後居姑蘇,此兩地皆在蘇州、無錫之間,屬太湖地域。但我們發現蘇州、無錫一帶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存沒有非常明顯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寧鎮地區長江北岸沿江地帶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區卻發現大量的西周時期的周文化因素與當地土著文化結合而形成的吳文化遺存。如南京的鎖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這説明吳文化 的早期活動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蘇、無,而是在寧鎮及安徽一帶。

    從蘇南的武進、無錫、常熟、蘇州、吳縣、宜興到浙北的嘉興、湖州、德清、臨安,余杭,再到錢塘江南岸的蕭山、諸暨、慈溪、紹興、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許多石屋建築,時代從西周至戰國時期。考古學界或稱其為墓葬,或説是住宅,還有的説是軍事堡壘。不論其有何用途,這一大範圍內都有這種石屋建築。從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們應是同一性質的文化遺跡。而在吳文化遺存較密集的寧鎮地區至今尚未發現此類遺跡。這説明吳文化與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太湖地區屬越文化的範圍,而寧鎮地區則是吳文化的中心。

    二、吳、越文化的互相滲透

    西周時期,吳越文化的疆域涇渭分明。到了春秋時期,寧鎮地區的吳文化面貌産生了明顯的越化,而太湖地區吳文化因素也多了起來。這些變化體現在墓葬中。寧鎮地區的土墩墓中,西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多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類似,而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晚期,青銅器就極少見了。到了春秋時期的墓葬中,雖然瓷器增多了,但幾乎不見豆了。西周時期的炊器為鬲、 ,到了春秋則以釜、鼎為主,極少見鬲。由這些變化看,中原的因素明顯減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則逐漸增多,並最終佔主導地位。這説明越文化對吳文化進行了大量滲透和同化。如此強烈的變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為。這與史書上所言吳越之亂相符。

    在太湖地區也可找到吳文化的蹤跡。吳國於春秋早期開始進入太湖地區,並向東部挺進,於春秋晚期佔有姑蘇並以此定都。在考古學上的體現就是春秋時期,太湖地區的青銅器增多。在太湖地區武進、無錫、蘇州、昆明等地都有發現,這些青銅器具有吳文化的特點,時代都在春秋晚期。青銅器這種貴重物品只有貴族才用得較多,往往是上層貴族 的標誌。太湖地區在春秋晚期出現大量吳文化特點的青銅器,説明吳國的統治者已於此時入主該地,吳人何時定都姑蘇?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應在春秋晚期,可能為吳王闔閭時。吳國雖然在姑蘇建都較晚。但吳、越兩國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吳文化的始創者應是周人。太伯奔吳與當地的土著融合,蠻夷化,形成了吳文化。當地的土著屬何種係。據文獻記載應屬誰夷的一支。他們與鄰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爭戰不休,其結果當然是文化的互相滲透。(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