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船棺葬與巴國消亡之迷
央視國際
  

    由於戰國以後,巴國處在一種游移動蕩之中,戰亂使其政治中心經常變動,巴國人民也沒有一個穩定長久的住所。反映在考古上,就很難找到巴人一段時期的文化遺存。即使有些遺址中發現有巴人的某些遺跡、遺物,也是鳳毛鱗角,飛鴻雪泥。所以戰國以後的巴文化面貌如何不得而知,巴國由強盛走向衰落的歷史如何演變的也一直是個迷。好在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巴人墓葬,為我們解開這個迷提供了線索。

    截至目前,能確認為巴人墓葬的僅有巴縣冬筍壩,昭化(現屬廣元)寶輪院以及涪陵小田溪等幾處巴人墓地。時代從戰國晚期到漢代。

    1954-1957年,前西南博物院和四川省文管會在冬筍壩和寶輪院發掘清理了幾批古墓葬,共計九十七座。其中船棺葬二十座,所謂船棺葬,即葬具為用整木鑿成的船形獨木舟。這批船棺葬可分為兩期, 第一期時代為戰國晚期。墓坑為狹長方形豎穴土坑,屍體和隨葬器物放在獨木舟倉內,隨葬器物有陶器、銅器、印章等。陶器以圜底罐和豆為主,還有陶釜。銅器分為銅容器和銅兵器。銅容器以鍪、甑、釜為主,盤次之,壺較少。銅兵器以鉞和巴式劍為主,矛和戈少見。第二期時代為秦至西漢初年。墓坑仍為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具除第一期的形式外,還有一

    部分在船棺之內另加一小棺,屍體和隨身器物放置棺內,大部分隨葬品則放在棺外的船倉內。隨葬器物中,陶器仍以釜、圜底罐和豆為主,出現了一部分平底罐和陶壺。銅容器以鍪、甑、釜為主,盤比第一期增多,銅兵器以鉞和巴式劍為主,出現了將巴式劍加以改裝的情形。兵器

    還有矛和戈,但很少。此外還見有銅帶鉤、銅鏡、半兩錢,新出現了鐵器。印章比第一期增多。

    第二期與第一期相比有了一些變化。葬具出現了船棺內的小棺,隨葬器物中出現了平底罐、壺等中原特色的器物。巴文化特有的巴式劍也被改裝了,漸漸趨同於漢文化。特別是出現了半兩錢、銅鏡等漢文化遺物。

    1972年,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和涪陵縣文化館在涪陵小田溪清理了三座秦代墓。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隨葬器物中的陶器多已破碎,能辨出器形的有圜底釜一種。

    銅器分為容器、兵器和樂器幾大類。銅容器有甑、釜、罍、鍪、豆、盒、盆、壺等,兵器有巴式劍、鉞、戈、弩機、矛、戟等,樂器有編鐘,鉦、 於等。

    這批墓葬的時代從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彼此前後銜接。戰國以後巴文化的面貌基本可以從中得以揭示。

    戰國以後的巴文化雖然仍保留有早期巴文化的一些代表性器組,如陶釜、圜底罐、豆等,但陶器中明顯少了一些器類,如燈座形器、鳥首形柄等。銅器則成為巴文化的新特色,特別是一組以釜、鍪、甑為組合的銅容器和柳葉形劍、煙荷包式鉞等兵器為這時巴文化的典型特徵。巴人的器物上盛行虎紋、掌心紋和巴人圖形符號標誌。虎的形象常出現於器物上,如虎紐、虎頭飾等。巴文化也融合了更多外來因素,如西土的秦文化的鍪,中原文化的甑、罍、壺,鄰居蜀文化的舌形鉞,楚文化的編鐘等。

    戰國晚期以前,巴文化的傳統非常明顯,陶器中以釜、罐、豆的組合為主,銅容器組合為釜、鍪、甑,銅兵器則主要是巴式劍和舌形鉞。葬具以船棺葬為主。到了秦漢時期,巴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傳統的因素逐漸減少,而秦漢文化的因素則漸漸佔主導地位。如陶器仍保留有釜、罐、豆的巴文化特色外,新增加的平底罐、壺等漢文化的器物,而銅器則基本上同於中原。就連巴式劍也被加以中原式改造。葬具出現在船棺中置一小棺的情形,似乎是在棺槨制過渡。這些變化説明了巴文化逐漸為秦、漢文化所同化和取代,最終融入漢文化之中。(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