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再説長江 線索徵集 主題活動 長江百科  
 
長江流域文化圈
央視國際
  

    有學者將文獻與考古成果相結合,將東周時代的列國劃分成了七大文化圈(區),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在長江流域,溯江而上依次分佈着吳越文化區、楚文化區、巴蜀滇文化區。其中,以楚文化的影響為最大。楚文化的擴張,是東周時代的一件大事。春秋時期,楚人北上逐鹿中原

    ,楚文化也向北延伸。至戰國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發展,隨後由於楚國政治中心的東移,又向東擴張,進入長江下游以至今山東省境,説楚文化影響所及達到半個中國,絕非誇張之辭。

    一、楚文化崛起於長江中

    游楚文化的崛起與楚國的崛起是同步的。在春秋早期,楚國開始變小為大,變弱為強,稱雄於江漢之間,但楚人並不以此為滿足。楚王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史記楚世家》)中國即中原,其問鼎中原的野心溢於言表。兩年之後,自立為王,是為楚武王。楚武王轉戰漢水西東,為楚人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其子楚文王(公元前689年至前677年在位)北渡漢水,東進方城,深入中原,使中原為之聳動。楚文王子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前626年在位)更出入中原,擒縱淮夷,無霸主之名而有霸主之實。當時的楚國在疆域、人口、財富、甲兵等方面已成為並世諸國之冠。楚成王孫楚莊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時,問鼎中原,飲馬黃河,成為春秋時期功業最為顯赫的一位霸主。而此時的楚文化已有完整的形態和鮮明的風姿,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獨樹一幟了。楚人開疆拓土,所倚仗的不僅有佔優勢的武力,而且也有佔優勢的文化。《莊子逍遙游》説:“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文化與國家的關係,也象水與舟以及風與翼的關係。其在版圖擴大的同時,文化隨之播散,二者基本同步。楚文化在播散的同時,也是吸收先進文化因素的良機。楚人博採眾長,獨創一格,至遲在春秋晚期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直至戰國晚期,楚文化始終是長江文化的表率。

    二、吳越文化及其楚化

    長江下游的江東,大致以太湖為緩衝的水域,北有吳國、南有越國。東周的吳就是西周的宜,或稱“勾吳”;越即戉,或稱“於越”。吳越雖是兩國,土著卻是一族。 吳國的疆域以太湖平原北部和寧鎮丘陵為主體,擴展到皖南的大部分丘陵,蘇北的一部分平原,以及淮南的某些地方。越國的疆域以寧紹平原和太湖平原南部即杭嘉湖平原為主體,擴展到浙西、皖南的山地。有時,越人從杭嘉湖平原西出,渡過長江,滲入淮南。

    上文曾論及吳國的公室是姬姓的周人,但已變服從吳俗;越國的公室是夏人的後裔,也已變服從越俗。

    吳國的振興始於吳王壽夢,壽夢元年為公元前585年。此時吳國的政治中心已從寧鎮丘陵轉移到了太湖平原,何以如此,或認為有可能是吳人畏懼楚人,或者要抗擊越人,或者要聯合越人以制服寧鎮地區的土著夷人,不一而足。吳越位於生態環境十分優越而且原始文化十分發達的江東,可是發展緩慢,落後於江北

    。這是因為他們西北面為江所隔,東面為海所限,南面為山所阻,還由於與中原文化的聯絡被淮夷阻斷,因此,不易受到毗鄰文化的刺激,不易接納毗鄰文化的信息,不易産生文化雜交的優勢。一言以蔽之,人文的生態環境比較惡劣。直到春秋中期,因楚人使淮夷自顧不暇,吳越才開放了,吳人在先而越人在後。

    吳越的長技是種稻養魚,織麻織絲、構築幹欄、製作舟楫,以及鑄造農器、匠器和兵器;尤以青銅兵器甲於天下。隨着楚人的東進,楚文化的播散,春秋晚期吳墓所出的文物,以及戰國早期和中期的越墓出土的文物,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三、巴蜀滇文化

    地處長江上游的巴、蜀因為山高水險的地理環境所限,長時間處於相當閉塞的狀態,直至春秋戰國之際,這裡的文化面貌仍無重大變化。後來秦、楚對抗,才給長江上游的文化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緣。蜀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都城,應在今成都市轄區之內。這裡“地稱天府”,據晉人常璩所著《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 、犀、象、氈、耳毛、丹黃、空青、桑、漆、麻、纻之鐃。”總之,物産豐富。

    約在春秋中期,蜀國改朝換代,蜀王杜宇禪位於開明氏,開明傳十二世。在公元前316年,蜀被秦國滅亡。限於考古資料,春秋時期的蜀文化面貌若何,目前尚不清楚。但戰國時期的蜀文化已粲然可觀,領先於長江上游。在此時的蜀文化中,楚文化的影響也是強烈的。巴人多山居,北起大巴山,南到武陵山,東鄰楚,西鄰蜀,中心在長江支流嘉陵江下游至烏江下游一帶。迄今所知的東周巴文化遺存,基本上是戰國時期的,且年代偏晚。 巴國蹈蜀國覆轍,也被秦國攻滅。但秦國對蜀地的統治是直接的,比較嚴酷;對巴地的統治是間接的,比較寬鬆。因此,戰國晚期蜀文化有衰退現象,巴文化則仍有上升趨勢。涪陵曾為巴都所在地,古稱“枳”,戰國晚期一度為楚軍所佔領,當地的巴文化遺存帶有較多的楚文化因素是合情合理的。長江上游除了巴人和蜀人,還有分佈在滇北、黔北、川西的少數民族,先秦的中原人士對他們還渾然不知,漢代則稱之為西南夷。西南夷是個總稱,其中有許多不同的民族。他們都生息在高原上,或聚居平原,或散居草原、山丘、峽谷。

    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些少數民族中,滇人建立了最強盛的國家,創造了最發達的文化。

    滇國的中心在今滇池壩,即今昆明市及其周圍地區,氣候溫和,風光秀麗,物産豐饒。它的北部和中部有銅礦,它的南部有錫礦。滇人的青銅時代,大約始於兩周之際,至春秋、戰國之際,滇人的青銅文化即已多姿多采了。

    在雲貴高原,滇池壩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因此,滇文化與周邊的其它文化有某些顯而易見的共性。而且,滇文化的擴散面較大,幾乎橫貫雲貴高原,直至武陵山東西兩側。

    滇池壩的西鄰是洱海壩,在祥雲縣大波那村曾發掘一座相當於戰國中期的墓葬,其出土

    物可作為洱海壩文化的樣本。或認為先秦洱海壩文化的主人是《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記的昆明人。(張增祺《中國西南民族考古》,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川西的大部分地區,在今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境內,春秋戰國時期有石棺墓文化,其主人可能是《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記的冉馬尨 和白馬,屬於氐羌系統,與蜀人有或疏或密的聯絡,但其文明程度遠低於蜀人。(來源:《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編輯:東子  來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