殄北候官遺址位於居延地區北端,這是一座與匈奴距離最近的軍事要塞。殄北候官屬於居延督尉府轄下三個候官其中之一。殄北候官由侯長統領,而下轄的十幾個烽燧又由烽燧長統領。
候官與一般的烽燧相似,但是又比一般烽燧大一些,古時候把侯長駐守的大一些的烽燧稱作“障”。在候官也就是“障”的外面修有一圈圍墻,圈出一塊地,也把候官給圈起來了,這個圍墻古時稱為“塢”。圈起來的這塊地就成了士卒們的生活區,士卒可以攜帶親屬就近引水種田,在這附近一邊耕作生活,一邊守邊戍關。沒有敵情的時候,士卒們與家屬一起居住生活在候官的“塢”內,一旦有敵人入侵,所有人都會撤回候官的“障”內。
一般烽燧的守軍士卒是十幾個人,而候官作為大一級別的烽燧,加上士卒攜帶的家眷,大概共有將近一百來人。由於這裡地處邊塞,駐守的士兵一守就是十來年,為了讓這些士兵能夠安心戍邊,漢武帝的時候,頒布了一項政策:允許戍邊將士攜帶親屬,鼓勵他們在邊疆開荒種田。
科考隊沿古黑水河道,穿越數座軍事工事,來到了殄北候官古城遺址。殄北的“殄”就是“暴殄天物”的“殄”字。而這個“殄”字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打擊和鎮壓,在漢代而言,殄北這個名字可能是為了打擊和鎮壓北邊的匈奴入侵而得來。
昔日的殄北候官可以想象得出是一個軍事、經濟、生活的要塞,一定是繁榮景象。而今天,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殄北候官已經面目全非,甚至無法看清楚它的規模了。
眼前的殄北候官不僅沒有了“塢”,連“障”也找不著了,只剩下幾個土堆。看來這漢朝最北邊的軍事要塞還是敵不過這裡的惡劣環境,被風沙侵蝕掉了。
專家在殄北候官遺址附近考察發現,這裡的地表已經被風蝕的很嚴重了,甚至出現了雅丹地貌。科考隊員在遺址周圍考察時,有了重大發現,在城址周圍找到了一些文物遺存。
這些文物遺存經過專家的鑒定,分別是漢朝的銅箭頭、鐵箭頭。箭頭是古代弓箭前端的銳器,呈三棱形,有些銹蝕,由於當地的乾旱氣候,保存的還比較完好。這些裸露在地表的三棱型箭頭其中有兩個側面都很光亮,看來是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沙打磨而成。
在一個較其他地面高出許多的土堆前面,科考隊員又有了新的發現,這裡的土堆下有很多大小相近的石頭。對此,專家也有了研究的興趣,通過對石塊質地的判斷,這些石頭不是來自於附近的地質結構,應該是從別的地方運過來的。
那麼這些石頭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力氣從別的地方搬運到這裡?難道是為了修築什麼工事?還是為了什麼別的原因呢?
科考隊員繼續在城址周圍考察,發現不只是這一處有石塊,其他的幾個稍高點的土堆角落裏也發現了類似的石塊堆。這些石塊為什麼會集中在城址的幾個角落呢?
專家考證後給出了解答,原來這些石頭不是普通的時候,而是在古代軍事上有重要的用途。它們的名字叫做“滾木擂石”。是在古代打仗時候,兩軍對壘,或者是敵軍攻城時,用來攻打敵軍的“炮彈”,用法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從城墻上往下扔,砸敵軍妄圖爬墻入城的士兵,另一種是放在類似彈弓一樣原理的發射點,用彈弓的彈射辦法,把這些石頭射到敵軍陣營中。作用就像今天的“炮彈”。
漢代時期,都是使用冷兵器,那時候的醫療技術和設備都很差,一旦受傷都很難治愈,像這種滾木擂石萬一砸到腦袋上,恐怕華佗再世也很難有救了。
科考隊在離殄北候官遺址更遠的範圍還發現了大面積的陶片和鐵器殘片。這就證實了前面所説的,漢武帝時期對邊關戍卒實行的政策,允許攜帶家眷在邊關屯田戍邊,殄北候官遺址的這一帶,看來就是古時候士卒們屯田開荒的生活區了。
專家分析,從殘留陶片的數量上看,這裡駐守的人數應該不下百人,生活區的面積可能在500平米以上,如果遺址沒有被風侵蝕的話,可能我們就可以看到十七八座士卒生活用的房子了。
城址附近新發現了一枚銅錢,這是一枚古代銅錢,圓邊方孔,專家鑒定這是一枚漢代的五銖錢,這枚錢幣的發現,説明殄北曾是一個古代的商貿中心,這裡存在著貨幣流通、貿易商品買賣。
在殄北遺址的東北面,科考隊員找到了一些陶制器皿,這是一些手指長短的中空圓柱形陶器,正在大家感到疑惑的時候,專家告訴我們,這些陶器是古代的一種生活用具。大家都猜不出來它的用途,當專家解謎説是漁網墜的時候,我們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專家分析説,這裡曾經在古代的時候,是水源豐富的地方,在城墻的墻體上,專家找到了蘆葦的莖,蘆葦一般都是生長在水多似沼澤地帶的,可以想象,當時這裡可能是水草豐美之地,當然也少不了有魚,那也就可以捕魚了。
在殄北的生活區裏,一塊鐵鍋殘片和一塊鐵礦渣的發現,説明當時這裡已經有了冶鐵技術,而且鐵器的使用在當時非常的普遍。而這麼多的鐵器運輸到這裡顯然很不現實,當然如果這裡可以冶鐵煉礦的話,就可以就地取材加工鑄造兵器和生産工具了。
作為居延地區北端的軍事要塞,不僅是殄北候官所在地,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在此發現的生活區遺存,也説明這裡士卒有攜帶家眷,自己煉鐵生産兵器和生産用具,古代時,水草豐美,還可以捕魚。看來這裡簡直就是一個微縮的漢代社會了。
殄北候官是一座見證了歷史滄桑的古城,歷史上很多的重大事件都是在這裡發生的,古代的軍隊、商旅來來往往于這裡出關、入關,由於它強大的軍事防禦、行政管理、社會生活作用,漢代時期應該是昌盛一時的。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