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春的北京寒意未退,長安街上車水馬龍,人流涌動,懷著各種心思的人們急匆匆的奔向他們要去的地方,誰也沒有注意到,在西邊的天空逐漸的聚攏著一團黃霧,像無數只煙囪冒出的濃煙。漸漸的,天氣變得昏暗起來,漫天的黃沙把天空染成了橙紅色,濃重的土腥味讓人們的呼吸都變得困。不一會,北京局部地區的瞬時風力竟然達到了8至9級。大街上的一些廣告牌被大風刮倒,正在安翔裏小區一座兩層樓樓頂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風刮下,兩人當場死亡。
沙塵暴這個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的名詞,再一次籠罩在北京的上空。
做為中央電視臺記者,我們曾在八十年代中旬,做過這樣一個報道:“北京的紗巾上哪去了?”這是我們做的一次慶祝十一的節日報道,報道中説:“由於三北防護林勝利實施,以及植樹造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向被北京姑娘和大嫂大娘們出門必須攜帶的紗巾,已經失去了它出門在外,阻擋風沙的作用。”我們這個片子裏,還動用了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早期北京沙塵暴的鏡頭,最經典的是一個騎車的姑娘在風沙中艱難前行,紗巾將她的頭部裹得嚴嚴實實,就像一個蒙面大盜。風實在是太大了,她不得不從自行車上下來,再次的繫緊被風沙吹開的紗巾……
鏡頭隨之一換,北京的街頭綠樹成蔭、春意盎然、百花齊放、老人和孩子在公園裏歡笑、一對對情人悄然的隱沒在茂密的樹叢中……
【解説詞】:“又是一個春天,人們必備的紗巾不見了,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臉上的歡笑…..”
這條片子為我們贏得了當年的最佳電視新聞獎。
自2000年以後,每年的春季,沙塵暴都會像聖誕老人一樣如期而至,一次比一次猖獗,一次比一次滯留時間長。
2004年,還是我們電視臺的記者在內蒙阿拉善盟拍攝到了一組沙塵暴的鏡頭,這條片子的題目是《阿拉善盟是北京沙塵暴的源頭》,涉及到北京方面的一組鏡頭再現了騎自行車的婦女以及街上的行人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的場面,這條新聞同樣得到了最佳電視新聞獎。
電視片中講的北京沙塵暴源頭在阿拉善盟,其實還不算確切,真正的根源應該是內蒙額濟納旗,也就是我們這次考察的弱水流域或者説是産生過輝煌居延文化的大漠戈壁。
在草原、沙漠、戈壁這一組生態系統中,水源是關鍵環節。有水源,這些地方便是草原牧場;水源枯斷,草原很快退化成荒漠戈壁。居延海乾涸,同黃河、塔裏木河斷流一樣,是中國生態環境變化的大事件之一。它不僅對西北,而且將對更大範圍的生態、人文變化産生深遠影響。
這幾年,北京每年春天的沙塵暴越來越嚴重,而居延海的乾涸是造成沙塵暴最直接的原因。
居延海已經乾涸幾十年了,那裏的草場早已沙漠化,許多物種已滅絕,水鳥已不再飛來。
英國詩人雪萊有句名言:“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現在借用他的詩句形式來説,“居延海已經乾枯,北京還會遠”嗎?
乾裂的土地,最需要的就是水的滋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水的需求更是重於生命。
責編:李菁